第159頁
朝中急派大軍前去支援,還未及出發遼北又出變故,北方草原幾個遊牧的小國聯手犯邊,鎮遠侯雲鄴率軍迎敵,雖有小勝,其本人卻中流矢而摔下馬背,大敵當前主帥受傷難免影響軍心,遼北戰局一時也變得緊迫起來。
章和帝袁璟本在行宮休養,聽得這接連的噩耗一時急火攻心直接病倒了,本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又有隨行御醫在側,只需好生將養便能恢復,卻不成想行宮裡又生變故,竟有人夜闖行宮刺殺聖駕,雖有也在行宮中的淮安王率人及時制服刺客,卻也無力回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章和帝崩於面前。
朝中一片兵荒馬亂。
原本臨近年關就有諸多事務要處理,突然起了如此多的變故,文武百官苦不堪言。
若光是西南和遼北的戰事倒也不算嚴重,畢竟不管戰事如何緊急,對於都城的直接影響還是微不足道的。
眼下章和帝突然駕崩,既要選建陵寢籌備喪禮,又要調查刺客背後的指使,更有新帝的登基大典不得耽誤,一時之間內朝外朝不分文武,皆是焦頭爛額。
章和帝年歲尚輕,又因著與蕭皇后少年夫妻鶼鰈情深而空置後宮,在位五年膝下只有年幼的太子袁引一子,由其來繼承皇位本是理所應當,偏偏其背後有個極其強勁的母族——
淮安王蕭鐸本就把持朝政多年,再趕上一個年幼的皇嗣,屆時這天下究竟是姓袁還是姓蕭,誰又說得清呢。
朝野上下議論不止,更有人揣測章和帝之死其實是淮安王處心積慮的謀劃。
只是議論歸議論,卻也沒什麼證據,又礙著蕭鐸素來的習性和手裡的兵權,到底沒人敢當面質問一句,故而朝局雖然混亂,表面上卻也還算是各司其職,無有怠慢。
至於暗中的波瀾,對蕭鐸來說,或許是有些麻煩,卻還算不上什麼風浪。
登基大典在即,宮中一片忙亂,唯有同心殿內是難得的清淨。
蕭鐸端坐在書案前,一邊看剛到的戰報,一邊分神給腿上的袁引念手裡的書,書案旁一張軟榻上,歪坐著正在刺繡的蕭皇后,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眼書案前的甥舅二人。
袁引到底年歲還小,字都還沒識幾個,《大學》的內容於他來說實在是過於晦澀難懂,又加上剛吃過午膳沒多久,到了午睡的時辰,沒多時就靠著蕭鐸的手臂沉沉睡了過去。
蕭鐸微低頭往懷裡看了一眼,單手扯了薄毯蓋到袁引身上,埋頭繼續看起戰報。
蕭皇后將他的動作收入眼底,微垂眼帘,不知怎麼就想起了許多很久以前的事情。
大都是零零散散的片段,有年幼時在淮安王府看哥哥練拳的,有突生變故抄家時被哥哥塞到乳母懷裡鑽出王府逃命的,也有後來哥哥手握大權親手替自己戴上皇后鳳冠的。
這麼多年來,經歷了許多事情,他們都發生了許多改變,可唯一不變的是,不管發生什麼哥哥總是護在她身前的。
她這一輩子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到現下,卻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正思量間,緊閉的大殿門突然被叩響,蕭皇后下意識抬頭,就聽見蕭鐸壓低了聲音:“進來!”
殿門輕輕打開,裹著狐裘的李緘快步而入,剛要開口,目光落到蕭鐸懷裡,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蕭皇后瞧見他的神情輕輕笑了一聲,見蕭鐸點頭,起身將正安睡的袁引抱去後殿休息。
“王爺……”李緘掀掉兜帽,露出一張微微泛紅的臉,大概是一路急著過來,開口時氣息還不怎麼穩,“如您所料……”
“急什麼……”蕭鐸打斷他的話,指了指旁邊的圈椅,“先歇會,把氣喘勻了再慢慢說。”
李緘應了一聲,脫掉身上的裘衣,在圈椅上坐下,還順帶給自己倒了一盞茶緩緩喝了兩口,才又開口:“宿衛府的人在鄭府門口守了一整夜,天將亮的時候有一騎快馬想要出城,按照您的吩咐查驗了令牌後將人扣下並且撤回了守在城門口的宿衛府的人,鄭府的人這才放心把那個藥商身份的探子送出了城,高將軍故意讓他們行了大半日才將人拿下,果真從他身上搜出了寫給叛軍的密信還有……詔書……”
李緘說著話,從懷裡把兩樣東西摸出來遞給蕭鐸。
蕭鐸先拆了詔書,目光從上面掃過,輕輕挑眉:“袁璟為了扳倒我,真是費勁了心思,連事敗後的打算都做好了。”
那詔書上的內容並沒什麼新意,措辭一如當日寫給鎮遠侯的那封,痛斥淮安王蕭鐸欺君罔上敗壞朝綱,寥寥數字卻能讓西南的叛軍師出有名,一舉成為匡扶社稷守護朝綱的正義之師,屆時再有鄭家人在朝中迎合,拉攏忠心於皇室的老臣和蕭鐸過往樹下的死敵一起發難,就算蕭鐸有本事將他們這些人都殺乾淨,再想將袁引太太平平地送上皇位已然是不可能了。
確實算是苦心的籌謀,卻也沒出蕭鐸所料。
那日在行宮得手之後,他本打算拖上幾日等西南和遼北的戰事安穩些再替袁璟發喪,卻在要派人去圍了鄭家時改了主意——
袁璟畢竟正當年,平日裡身康體健連病都少有。不管安排的如何妥當,突染惡疾暴斃而亡著實不能讓人信服,在這個當口若是再對鄭家發難,反倒不好收場。
章和帝袁璟本在行宮休養,聽得這接連的噩耗一時急火攻心直接病倒了,本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又有隨行御醫在側,只需好生將養便能恢復,卻不成想行宮裡又生變故,竟有人夜闖行宮刺殺聖駕,雖有也在行宮中的淮安王率人及時制服刺客,卻也無力回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章和帝崩於面前。
朝中一片兵荒馬亂。
原本臨近年關就有諸多事務要處理,突然起了如此多的變故,文武百官苦不堪言。
若光是西南和遼北的戰事倒也不算嚴重,畢竟不管戰事如何緊急,對於都城的直接影響還是微不足道的。
眼下章和帝突然駕崩,既要選建陵寢籌備喪禮,又要調查刺客背後的指使,更有新帝的登基大典不得耽誤,一時之間內朝外朝不分文武,皆是焦頭爛額。
章和帝年歲尚輕,又因著與蕭皇后少年夫妻鶼鰈情深而空置後宮,在位五年膝下只有年幼的太子袁引一子,由其來繼承皇位本是理所應當,偏偏其背後有個極其強勁的母族——
淮安王蕭鐸本就把持朝政多年,再趕上一個年幼的皇嗣,屆時這天下究竟是姓袁還是姓蕭,誰又說得清呢。
朝野上下議論不止,更有人揣測章和帝之死其實是淮安王處心積慮的謀劃。
只是議論歸議論,卻也沒什麼證據,又礙著蕭鐸素來的習性和手裡的兵權,到底沒人敢當面質問一句,故而朝局雖然混亂,表面上卻也還算是各司其職,無有怠慢。
至於暗中的波瀾,對蕭鐸來說,或許是有些麻煩,卻還算不上什麼風浪。
登基大典在即,宮中一片忙亂,唯有同心殿內是難得的清淨。
蕭鐸端坐在書案前,一邊看剛到的戰報,一邊分神給腿上的袁引念手裡的書,書案旁一張軟榻上,歪坐著正在刺繡的蕭皇后,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眼書案前的甥舅二人。
袁引到底年歲還小,字都還沒識幾個,《大學》的內容於他來說實在是過於晦澀難懂,又加上剛吃過午膳沒多久,到了午睡的時辰,沒多時就靠著蕭鐸的手臂沉沉睡了過去。
蕭鐸微低頭往懷裡看了一眼,單手扯了薄毯蓋到袁引身上,埋頭繼續看起戰報。
蕭皇后將他的動作收入眼底,微垂眼帘,不知怎麼就想起了許多很久以前的事情。
大都是零零散散的片段,有年幼時在淮安王府看哥哥練拳的,有突生變故抄家時被哥哥塞到乳母懷裡鑽出王府逃命的,也有後來哥哥手握大權親手替自己戴上皇后鳳冠的。
這麼多年來,經歷了許多事情,他們都發生了許多改變,可唯一不變的是,不管發生什麼哥哥總是護在她身前的。
她這一輩子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到現下,卻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正思量間,緊閉的大殿門突然被叩響,蕭皇后下意識抬頭,就聽見蕭鐸壓低了聲音:“進來!”
殿門輕輕打開,裹著狐裘的李緘快步而入,剛要開口,目光落到蕭鐸懷裡,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蕭皇后瞧見他的神情輕輕笑了一聲,見蕭鐸點頭,起身將正安睡的袁引抱去後殿休息。
“王爺……”李緘掀掉兜帽,露出一張微微泛紅的臉,大概是一路急著過來,開口時氣息還不怎麼穩,“如您所料……”
“急什麼……”蕭鐸打斷他的話,指了指旁邊的圈椅,“先歇會,把氣喘勻了再慢慢說。”
李緘應了一聲,脫掉身上的裘衣,在圈椅上坐下,還順帶給自己倒了一盞茶緩緩喝了兩口,才又開口:“宿衛府的人在鄭府門口守了一整夜,天將亮的時候有一騎快馬想要出城,按照您的吩咐查驗了令牌後將人扣下並且撤回了守在城門口的宿衛府的人,鄭府的人這才放心把那個藥商身份的探子送出了城,高將軍故意讓他們行了大半日才將人拿下,果真從他身上搜出了寫給叛軍的密信還有……詔書……”
李緘說著話,從懷裡把兩樣東西摸出來遞給蕭鐸。
蕭鐸先拆了詔書,目光從上面掃過,輕輕挑眉:“袁璟為了扳倒我,真是費勁了心思,連事敗後的打算都做好了。”
那詔書上的內容並沒什麼新意,措辭一如當日寫給鎮遠侯的那封,痛斥淮安王蕭鐸欺君罔上敗壞朝綱,寥寥數字卻能讓西南的叛軍師出有名,一舉成為匡扶社稷守護朝綱的正義之師,屆時再有鄭家人在朝中迎合,拉攏忠心於皇室的老臣和蕭鐸過往樹下的死敵一起發難,就算蕭鐸有本事將他們這些人都殺乾淨,再想將袁引太太平平地送上皇位已然是不可能了。
確實算是苦心的籌謀,卻也沒出蕭鐸所料。
那日在行宮得手之後,他本打算拖上幾日等西南和遼北的戰事安穩些再替袁璟發喪,卻在要派人去圍了鄭家時改了主意——
袁璟畢竟正當年,平日裡身康體健連病都少有。不管安排的如何妥當,突染惡疾暴斃而亡著實不能讓人信服,在這個當口若是再對鄭家發難,反倒不好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