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只是甄家那些下人,一個個款擺得比主子還足,有的事情,主子不做的,他們做得很爽快。因此,也不當這是什麼大事,雖說上頭吩咐了快馬加鞭,趕往京城送信,不過,這些下人一個個也是養尊處優,沒吃過什麼苦頭的人,因此,一路上雖說不是遊山玩水,卻也是該打尖打尖,該住店住店,因此,甄應嘉站在朝堂上,一大堆人彈劾他的時候,他還茫然著呢,壓根不知道出了什麼事。
大家也有默契,不會說什麼鹽稅,也不會說別的,總之,就是扣緊了甄家欠錢不還,毆打債主致死,官府傳令,竟是對此不予理睬,甚至語出威脅,說什麼自家才是王法什麼的,然後又有人由此引申出甄家在金陵何等霸道,不臣之心溢於言表云云。甄應嘉連家人都教不好,管束不嚴,竟然還有臉面在朝堂上腆為閣臣,實在是恬不知恥。
總之,朝堂上甄家簡直是變成了落水狗一般,人人喊打。
不過,聖人那邊的態度卻很是微妙,叫人難以琢磨,聖人一方面扣下了那些彈劾甄家的摺子,留中不發,另一方面,卻是表示,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何況是鬧出了認命,甄家固然算起來是皇親,但是也該調查一番,因此,直接下旨,叫地方上將這個官司好好審一審。
甄應嘉在朝上臉紅脖子粗,他本來也是五六十歲的人了,一直保養得很好,也是相貌清癯,氣質堂堂,賣相極為不錯,結果,這回在朝堂上眼見著一大堆人對著甄家喊打喊殺,儼然有些沉不住氣,一點也沒有做宰輔的氣量,在那裡恨不得聲嘶力竭地喊著那些御史血口噴人,甄家無辜,要聖上給自家主持公道。
開玩笑,甄家要是無辜,天底下就沒不清白的人了!聖人那種近乎曖昧的態度,讓甄應嘉一邊覺得擔憂,又一邊覺得有些希望,下朝之後,在政事堂那邊一直坐立不安,後來竟是借著出恭的機會,與一個負責灑掃的小太監接上了頭,跟他吩咐了幾句口信,讓他去聯繫甄貴太妃。
宮中之前就放出了許多年紀大了的宮女,但是,也僅僅是宮女而已,太監不在此列。太監畢竟是刑餘之人,他們跟宮女還有女官不同,太監這個制度固然殘忍,但是卻是有效地保障了某種意義上皇家的統治還有宮廷的安全。因為太監不能生育,不會有子。而宮女和女官不同,他們卻是可能會有孩子的,因此,她們往往會得到所謂的恩典,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被放出宮去,她們的來源無非就是小官宦人家的女兒,或者是一些良家子,想要繼續留在宮中,也只有自梳做嬤嬤,還得得到自家主子的准許。
但是太監不同,太監的來源有那麼幾種,比如說那些反抗朝廷卻戰敗的俘虜,不過,那也就是開國的時候比較多,那些藩國或者是南方那邊的少數民族,死扛著不肯臣服,那麼,朝廷戰勝之後,俘獲的戰俘便變成了奴隸,女子一般會成為官奴,她們有的會在宮中做粗使的奴僕,有的會被賞賜給功臣,更多的,多半直接被發賣了,最後多半淪落煙花之地,世代不得解脫。
而男子卻是會被直接處以宮刑,沒入宮中為奴。不過,朝廷好多年不曾打仗,這樣來歷的太監卻是幾乎沒有了。更多的是另外兩種,一種就是犯了如夷族重罪的人家,他們家若是年紀還比較小,夠不上砍頭年紀的男丁,就會被充作太監。另外,就是民間採買了,宮中需要的太監多,因此,常有內務府主持此事的人到民間去採買,一些人家窮得活不下去了,或者是因為另外一些緣故,會將家中的一兩個孩子直接賣進宮中。
甚至,也有自家人下手的,雖說朝廷早就下了嚴令,不許民間私自閹割,但是,這種事情卻是層出不窮,有的人是想要出人頭地,說句難聽點的,你讀書讀個幾十年,或許中個舉人都困難,就算是得中進士,將來如何還得看運氣。但是,若是做了太監,選進宮中了,雖然也是做奴僕,但是,這勉強也算是公務員編制了,若是能混出個前程出來,還能提攜家人。對於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人來說,一刀下去,進了宮起碼不至於連飯都沒得吃,至於什麼祖宗廉恥之類的,活都活不下去了,還顧得上這些作甚。
總之,大多數的太監都沒什麼根基,因此,宮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主子,其實也更喜歡用太監,因為,他們固然喜歡什麼黃白之物,也會有些野心什麼的,但是,他們的所有野心都建立在自個主子的前程上頭,跟還存有一些希望的宮女相比,太監更加忠心,更加可靠。
大多數太監,進宮之後,幾乎就沒有機會出宮了,能夠老死宮中,已經算是善終了,若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還好,如戴權那般,他這些年撈足了錢,一直伺候老聖人,老聖人也許諾了,他可以從族中過繼一個子侄,將來為自己摔盆捧靈,等到老聖人百年之後,戴權可以到皇陵為他守陵,這已經算是個極大的恩典,更多的這類大太監,往往等到皇帝駕崩之後,都是要直接殉葬的。
因此,雖說宮中放出了一些宮女,但是,甄貴太妃手底下依舊有不少能用的人,甄家與甄貴太妃之間,依舊能夠通過這些太監互相聯繫,雖說這種事情不合規矩,但是,老聖人對甄貴太妃一直榮寵不衰,甄應嘉這會兒又亂了方寸,按理原本應該是私底下的接觸,他卻是在政事堂外面就偷偷摸摸做了。
不過,聖人終究入主皇宮有了一段時間,皇后雖說出身並不算太高,但是她當年能主持王府的中饋,宮中的宮務,雖說繁多了一些,但是一方面原本就有定例,另一方面,皇后身邊也有熟手幫著,因此,並沒有手忙腳亂,反而很快將宮中的人事梳理了一番。
大家也有默契,不會說什麼鹽稅,也不會說別的,總之,就是扣緊了甄家欠錢不還,毆打債主致死,官府傳令,竟是對此不予理睬,甚至語出威脅,說什麼自家才是王法什麼的,然後又有人由此引申出甄家在金陵何等霸道,不臣之心溢於言表云云。甄應嘉連家人都教不好,管束不嚴,竟然還有臉面在朝堂上腆為閣臣,實在是恬不知恥。
總之,朝堂上甄家簡直是變成了落水狗一般,人人喊打。
不過,聖人那邊的態度卻很是微妙,叫人難以琢磨,聖人一方面扣下了那些彈劾甄家的摺子,留中不發,另一方面,卻是表示,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何況是鬧出了認命,甄家固然算起來是皇親,但是也該調查一番,因此,直接下旨,叫地方上將這個官司好好審一審。
甄應嘉在朝上臉紅脖子粗,他本來也是五六十歲的人了,一直保養得很好,也是相貌清癯,氣質堂堂,賣相極為不錯,結果,這回在朝堂上眼見著一大堆人對著甄家喊打喊殺,儼然有些沉不住氣,一點也沒有做宰輔的氣量,在那裡恨不得聲嘶力竭地喊著那些御史血口噴人,甄家無辜,要聖上給自家主持公道。
開玩笑,甄家要是無辜,天底下就沒不清白的人了!聖人那種近乎曖昧的態度,讓甄應嘉一邊覺得擔憂,又一邊覺得有些希望,下朝之後,在政事堂那邊一直坐立不安,後來竟是借著出恭的機會,與一個負責灑掃的小太監接上了頭,跟他吩咐了幾句口信,讓他去聯繫甄貴太妃。
宮中之前就放出了許多年紀大了的宮女,但是,也僅僅是宮女而已,太監不在此列。太監畢竟是刑餘之人,他們跟宮女還有女官不同,太監這個制度固然殘忍,但是卻是有效地保障了某種意義上皇家的統治還有宮廷的安全。因為太監不能生育,不會有子。而宮女和女官不同,他們卻是可能會有孩子的,因此,她們往往會得到所謂的恩典,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被放出宮去,她們的來源無非就是小官宦人家的女兒,或者是一些良家子,想要繼續留在宮中,也只有自梳做嬤嬤,還得得到自家主子的准許。
但是太監不同,太監的來源有那麼幾種,比如說那些反抗朝廷卻戰敗的俘虜,不過,那也就是開國的時候比較多,那些藩國或者是南方那邊的少數民族,死扛著不肯臣服,那麼,朝廷戰勝之後,俘獲的戰俘便變成了奴隸,女子一般會成為官奴,她們有的會在宮中做粗使的奴僕,有的會被賞賜給功臣,更多的,多半直接被發賣了,最後多半淪落煙花之地,世代不得解脫。
而男子卻是會被直接處以宮刑,沒入宮中為奴。不過,朝廷好多年不曾打仗,這樣來歷的太監卻是幾乎沒有了。更多的是另外兩種,一種就是犯了如夷族重罪的人家,他們家若是年紀還比較小,夠不上砍頭年紀的男丁,就會被充作太監。另外,就是民間採買了,宮中需要的太監多,因此,常有內務府主持此事的人到民間去採買,一些人家窮得活不下去了,或者是因為另外一些緣故,會將家中的一兩個孩子直接賣進宮中。
甚至,也有自家人下手的,雖說朝廷早就下了嚴令,不許民間私自閹割,但是,這種事情卻是層出不窮,有的人是想要出人頭地,說句難聽點的,你讀書讀個幾十年,或許中個舉人都困難,就算是得中進士,將來如何還得看運氣。但是,若是做了太監,選進宮中了,雖然也是做奴僕,但是,這勉強也算是公務員編制了,若是能混出個前程出來,還能提攜家人。對於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人來說,一刀下去,進了宮起碼不至於連飯都沒得吃,至於什麼祖宗廉恥之類的,活都活不下去了,還顧得上這些作甚。
總之,大多數的太監都沒什麼根基,因此,宮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主子,其實也更喜歡用太監,因為,他們固然喜歡什麼黃白之物,也會有些野心什麼的,但是,他們的所有野心都建立在自個主子的前程上頭,跟還存有一些希望的宮女相比,太監更加忠心,更加可靠。
大多數太監,進宮之後,幾乎就沒有機會出宮了,能夠老死宮中,已經算是善終了,若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還好,如戴權那般,他這些年撈足了錢,一直伺候老聖人,老聖人也許諾了,他可以從族中過繼一個子侄,將來為自己摔盆捧靈,等到老聖人百年之後,戴權可以到皇陵為他守陵,這已經算是個極大的恩典,更多的這類大太監,往往等到皇帝駕崩之後,都是要直接殉葬的。
因此,雖說宮中放出了一些宮女,但是,甄貴太妃手底下依舊有不少能用的人,甄家與甄貴太妃之間,依舊能夠通過這些太監互相聯繫,雖說這種事情不合規矩,但是,老聖人對甄貴太妃一直榮寵不衰,甄應嘉這會兒又亂了方寸,按理原本應該是私底下的接觸,他卻是在政事堂外面就偷偷摸摸做了。
不過,聖人終究入主皇宮有了一段時間,皇后雖說出身並不算太高,但是她當年能主持王府的中饋,宮中的宮務,雖說繁多了一些,但是一方面原本就有定例,另一方面,皇后身邊也有熟手幫著,因此,並沒有手忙腳亂,反而很快將宮中的人事梳理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