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而若是你自覺自個做官做得不錯,覺得自個有能力,然後對於送禮什麼的,那叫一個不屑一顧,只覺得沾染了銅臭,上頭也都是明察秋毫之人,一定會對你另眼相看。那麼你說不得,考評就要被打下兩檔下去,原本能升遷的,只能連任。原本能連任的,但是到後來卻是要被直接趕到窮鄉僻壤裡頭去了。
這年頭可不流行什麼深入偏院地區,紮根基層,有著什麼奉獻精神,看你在那些窮鄉僻壤鍍個金,回頭就是資歷,到時候自然前途光明。這年頭,那些窮地方就是個大麻煩,窮山惡水多刁民,那邊,你稅收不上來,下面那些百姓若是吃不上飯,還得鬧騰起來,再遇上一些把持當地的大戶跟你對著幹,你還指望做出什麼政績來,不被坑死就是好事了。
因此,官場上,大家多半是和光同塵,一般人絕不會挑戰其中的規則,不過,那些不算貪心,自家也頗有些余財,不用搜刮鄉里的官員也就是按照慣例,收一些尋常該有的孝敬便是了,不過,這樣的人,多半朝中也有靠山,只要運氣不壞,總能夠平平穩穩混下去。
但是,不少官員頂多也就是小富出身,當初為了讀書科舉花了多少錢財,費了多少精力,等到自個做了官之後,就想要成百上千地撈回來。
甄家在江南那就是土皇帝,又跟江南大多數鹽商勾結,把持了江南的錢袋子,自家又到處兼併土地什麼的,他們做事也講規矩,跟他們混的,那麼,升官發財,指日可待,跟他們敵對的,那麼,他們下手也是毫不留情,半點也不講規矩。
那些官員靠著甄家,一方面可以在本來就是膏腴之地的江南立足,另一方面,也能收到大筆的孝敬,上下勾結,互惠互利,過個幾年,也能更進一步,自然一個個都樂意跟甄家混在一起,甄家即便有什麼不法之事,他們也是幫著遮掩,他們跟甄家各自都捏著對方的把柄,因此形成了一個利益同盟,那麼互相之間,關係只有更加深厚的道理。
但是如今的問題是,原本那個鼓鼓囊囊,大家都能從中分潤一筆的錢袋子,如今不光是漏了憋掉了,甚至大家都從中嗅到了風雨欲來的氣息。
若是聖人直接了當地跟甄家攤牌,將甄家拿下,那麼,沒什麼好說的,江南一地,以甄家的勢力,眾多官員一起發力,足以叫聖人也要焦頭爛額,何況,甄家奉聖夫人還在,甄貴太妃依舊在老聖人那邊說得上話,到時候,老聖人那邊聖人也交代不過去。
可是,聖人卻是輕描淡寫地直接宣布,改革鹽政,這觸犯的也僅僅是甄家那一系人的利益,畢竟,因為甄家的把持,朝堂上那些大臣,多少年沒沾過鹽稅的光了,反正碰的不是自個的肉,他們不心疼。
如今鹽政改革,他們一個個只有拍手叫好的份,畢竟,他們雖然吃不上,但是,自個那些對頭也是吃不上了,這自然是好事一樁。何況,聖人還放出了一個香餌,那些粗鹽的利益,他們是沾不上了。雖說這是個細水長流的買賣,但是,就像是賣糧食同樣是細水長流,薄利多銷的買賣一樣,朝中那些大臣對此卻是多半不沾手的,畢竟,這個也只有在數量大到一定的量的情況下,才會有比較豐厚的利益,何況,參與進去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們也懶得花費太多的力氣在這上頭。
但是,精鹽不同,這年頭因為提煉技術的問題,海鹽精製非常麻煩,因此,市面上流行的精鹽,卻一直都是西北那邊出產的青鹽,那些鹽價格可是不低,而且,一般的人也插手不進去,因為那邊是那些少數民族的地盤,很多青鹽的鹽礦都把持在那些大部族手裡,若是為了這點利益,跟那些部族翻臉,並不值得。
如今不同了,海鹽也能提煉出精鹽出來了,而且提煉出來的,比西北那邊的青鹽還要好,據說還能玩出不少的花樣出來,這裡頭動心的人可就不少了。聖人說是將這事如同之前的羊毛毛呢買賣一樣,遴選皇商經營。但是老實說,哪個皇商背後沒幾個官員撐著啊,要不然,根本干不下去啊!這裡頭,朝中的那些大臣自然也就能夠得到相應的好處了。
反正甄家那一伙人本來就是他們敵對的對象,甄應嘉入了內閣,直接就被孤立了。內閣裡頭都是什麼人,個個都是科舉出身,在朝堂上歷練多年,門生無數。甄應嘉算什麼東西呢,甄家原本不過是金陵的土財主,後來投靠太祖做了皇家的家奴,開國之後,甄家得了天朝的恩德,得以授官,改換了門庭。結果呢,這一家子還是改不了原本的習性,將宗婦竟是送到宮中做乳母,結果,伺候的正好是當年剛出生的老聖人。
老聖人脫穎而出,榮登大寶,甄家一下子就抖起來了,後來,嫌一個奉聖夫人還不足,又獻女求榮!總之,這一家子沒別的本事,一直就是幸進,實在是叫人看不過眼。
至於做官的手段,甄應嘉更是不入流。甄應嘉做過什麼官啊,最初的時候,不過是在內務府做個微末的小官,比小吏強不到哪裡去,後來又跟聖人哭窮,得了鹽政上的差事,結果吃相那叫一個差。
虧得當時是老聖人在位,換了本朝任何一個皇帝,甄家都不可能有如今的風光,甄家勉強算是外戚,但是,一個外戚就敢毫無顧忌地侵吞賦稅,什麼為了還虧空,你沒錢,你當初接什麼架,聖人駐蹕你家,那是看得起你,你就算是傾家蕩產,供奉聖人,那也是應該的,要不是聖人,你們甄家算個什麼東西!
這年頭可不流行什麼深入偏院地區,紮根基層,有著什麼奉獻精神,看你在那些窮鄉僻壤鍍個金,回頭就是資歷,到時候自然前途光明。這年頭,那些窮地方就是個大麻煩,窮山惡水多刁民,那邊,你稅收不上來,下面那些百姓若是吃不上飯,還得鬧騰起來,再遇上一些把持當地的大戶跟你對著幹,你還指望做出什麼政績來,不被坑死就是好事了。
因此,官場上,大家多半是和光同塵,一般人絕不會挑戰其中的規則,不過,那些不算貪心,自家也頗有些余財,不用搜刮鄉里的官員也就是按照慣例,收一些尋常該有的孝敬便是了,不過,這樣的人,多半朝中也有靠山,只要運氣不壞,總能夠平平穩穩混下去。
但是,不少官員頂多也就是小富出身,當初為了讀書科舉花了多少錢財,費了多少精力,等到自個做了官之後,就想要成百上千地撈回來。
甄家在江南那就是土皇帝,又跟江南大多數鹽商勾結,把持了江南的錢袋子,自家又到處兼併土地什麼的,他們做事也講規矩,跟他們混的,那麼,升官發財,指日可待,跟他們敵對的,那麼,他們下手也是毫不留情,半點也不講規矩。
那些官員靠著甄家,一方面可以在本來就是膏腴之地的江南立足,另一方面,也能收到大筆的孝敬,上下勾結,互惠互利,過個幾年,也能更進一步,自然一個個都樂意跟甄家混在一起,甄家即便有什麼不法之事,他們也是幫著遮掩,他們跟甄家各自都捏著對方的把柄,因此形成了一個利益同盟,那麼互相之間,關係只有更加深厚的道理。
但是如今的問題是,原本那個鼓鼓囊囊,大家都能從中分潤一筆的錢袋子,如今不光是漏了憋掉了,甚至大家都從中嗅到了風雨欲來的氣息。
若是聖人直接了當地跟甄家攤牌,將甄家拿下,那麼,沒什麼好說的,江南一地,以甄家的勢力,眾多官員一起發力,足以叫聖人也要焦頭爛額,何況,甄家奉聖夫人還在,甄貴太妃依舊在老聖人那邊說得上話,到時候,老聖人那邊聖人也交代不過去。
可是,聖人卻是輕描淡寫地直接宣布,改革鹽政,這觸犯的也僅僅是甄家那一系人的利益,畢竟,因為甄家的把持,朝堂上那些大臣,多少年沒沾過鹽稅的光了,反正碰的不是自個的肉,他們不心疼。
如今鹽政改革,他們一個個只有拍手叫好的份,畢竟,他們雖然吃不上,但是,自個那些對頭也是吃不上了,這自然是好事一樁。何況,聖人還放出了一個香餌,那些粗鹽的利益,他們是沾不上了。雖說這是個細水長流的買賣,但是,就像是賣糧食同樣是細水長流,薄利多銷的買賣一樣,朝中那些大臣對此卻是多半不沾手的,畢竟,這個也只有在數量大到一定的量的情況下,才會有比較豐厚的利益,何況,參與進去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們也懶得花費太多的力氣在這上頭。
但是,精鹽不同,這年頭因為提煉技術的問題,海鹽精製非常麻煩,因此,市面上流行的精鹽,卻一直都是西北那邊出產的青鹽,那些鹽價格可是不低,而且,一般的人也插手不進去,因為那邊是那些少數民族的地盤,很多青鹽的鹽礦都把持在那些大部族手裡,若是為了這點利益,跟那些部族翻臉,並不值得。
如今不同了,海鹽也能提煉出精鹽出來了,而且提煉出來的,比西北那邊的青鹽還要好,據說還能玩出不少的花樣出來,這裡頭動心的人可就不少了。聖人說是將這事如同之前的羊毛毛呢買賣一樣,遴選皇商經營。但是老實說,哪個皇商背後沒幾個官員撐著啊,要不然,根本干不下去啊!這裡頭,朝中的那些大臣自然也就能夠得到相應的好處了。
反正甄家那一伙人本來就是他們敵對的對象,甄應嘉入了內閣,直接就被孤立了。內閣裡頭都是什麼人,個個都是科舉出身,在朝堂上歷練多年,門生無數。甄應嘉算什麼東西呢,甄家原本不過是金陵的土財主,後來投靠太祖做了皇家的家奴,開國之後,甄家得了天朝的恩德,得以授官,改換了門庭。結果呢,這一家子還是改不了原本的習性,將宗婦竟是送到宮中做乳母,結果,伺候的正好是當年剛出生的老聖人。
老聖人脫穎而出,榮登大寶,甄家一下子就抖起來了,後來,嫌一個奉聖夫人還不足,又獻女求榮!總之,這一家子沒別的本事,一直就是幸進,實在是叫人看不過眼。
至於做官的手段,甄應嘉更是不入流。甄應嘉做過什麼官啊,最初的時候,不過是在內務府做個微末的小官,比小吏強不到哪裡去,後來又跟聖人哭窮,得了鹽政上的差事,結果吃相那叫一個差。
虧得當時是老聖人在位,換了本朝任何一個皇帝,甄家都不可能有如今的風光,甄家勉強算是外戚,但是,一個外戚就敢毫無顧忌地侵吞賦稅,什麼為了還虧空,你沒錢,你當初接什麼架,聖人駐蹕你家,那是看得起你,你就算是傾家蕩產,供奉聖人,那也是應該的,要不是聖人,你們甄家算個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