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頁
不、不應該是這樣的……
看著鍾瑤頭也不回地遠去的削瘦身影,他無法再說出什麼強硬或是溫柔的話語,伸出去的手在虛空中作出了一個抓握的姿態,想要抓住什麼,但終歸是什麼都沒有抓住。
委屈、傷心、憤怒、懊惱種種負面情緒,燃成了能燒傷他人也能燒傷自己的怒火,越來越喜怒不定的北地大陸主掌者令身邊人感到越來越不安,直到出現忍受不住決然離去的第一個身影——
就像是當年的鐘瑤一樣,此番離去,就再也沒有回頭。
但伊萬還是能通過各種渠道,知道鍾瑤的消息的——她和她的子民努力捱過了最黑暗最艱難的那一段時期,變得更比從前沉穩冷靜,並且還接受了遙遠海岸那些可能別有用心的幫助……
而就是這寧願接受敵人也不願意接受他的做法,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又是一批弟弟妹妹或悄然無聲或大張旗鼓地離去,病得越來越重的伊萬,已經是再也沒有了回天之力。
直到他永遠閉上雙眼的那一日,那些他最後一刻都還無法忘記的人,才是匆匆從四面八方趕來,送這個曾經將要接近巔峰的故人最後一程。
將已臨花期末尾的向日葵與花期正好的牡丹花組成的花束,置放在冰涼的石碑之上,昔日的“友人”和昔日的敵人並排而立,同時為這個已經離去的故人鞠了一躬。
一個曾經偉大的魂靈就此永眠,而留下的人,依舊還要繼續向前。
“我們走吧。”湯姆牽起了鍾瑤的手,垂眸之際,便能看到悄然滴落於手背上的一滴清淚。
不過,與之相應的,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特寫鏡頭裡面,那掩藏在散落的鬢髮之下的、猶帶著淚痕的唇角邊緣的一絲微微勾起的弧度,像是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開始。
第491章 天下大勢
對於結尾這個猶帶淚痕的微笑, 在蘇韻那早早就布局好、然後又很是費了一番力氣的操作下,被安排上映的地區的觀影感受,就從各有各說的議論紛紛, 逐漸過渡到了三個比較大範圍的後續評價里。
而這三個比較大範圍的後續評價,一般就是分為了三個觀點。
在蘇韻的操作下,這三個觀點當中的其中兩個, 恰恰就是挑著拱火一般的“小心思”來,讓人們將所有的目光, 都從那些隱晦難明的隱喻之中解放出去,然後轉而是放在了那些看起來特別精彩的“感情鬥爭”之上。
因為這個關係, 那些喜歡伊萬這邊的人就認為, 在鍾瑤的心裡, 其實也不是沒有伊萬這個在戰火和苦難之中攜手同行的患難夥伴的,只是她的感情觸覺可能被她的“長生”而影響到了一些,所以就對一切情感細節都過分的“後知後覺”。
這一點, 喜歡伊萬這一派的人,就是有著號稱是“原版畫面”的劇情認證:在這一部電影裡面,鍾瑤在看到長大後伊萬過來找她時,腦海里就是依稀閃過了昔日羅慕路斯過來找她的畫面。
已經遠去的早逝白月光和新來的患難夥伴, 這種仿佛是“前任”和“新歡”的閃回對比,難道這還不能夠叫做鐵證如山嗎?
而且最關鍵的是, 直到伊萬眾叛親離然後再因病逝去之後,鍾瑤方才是再一次“後知後覺”地,感受到了如當年羅慕路斯離去一般的悲痛心情;也方才是在這一刻, 才猛地發現自己又一次錯過了一份珍貴而美好的感情……
這種“愛人早已離去我才發現原來如此深愛”的變相火葬場模式, 其實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挺愛吃的一個虐戀情深調調, 異常狗血但又足夠勾人, 稍微看看就很難再停得下來……
兼且再加上還有著華夏與蘇國這一兩代人的記憶,那些大多數都還是各自親身經歷過從前那年那月的攜手同行……一時間,伊萬一派的粉絲這邊除了對最後結尾的“葬禮”感到震撼和不安之外,其餘的心思,大多就是對這一對“患難夥伴”的意難平。
不過,好歹也是從冰天雪地里歷練出來的戰鬥民族底子,意難平歸意難平,但能磕這一對的人,多數也都認為這不但只是“患難夥伴”,更是“患難夫妻”。
因此,他們就決心是要為自家代表角色的“正位中宮”出一分力——就目前兩部電影的劇情加一起算起來,從少年伊萬一直到成年伊萬,他的戲份毫無疑問就是最多的!
而且從第二部 的主線劇情來看,伊萬這個和鍾瑤患難與共但最終又相愛相殺的角色,明顯就是“第一男主角”的配置嘛!
尤其是上一部里羅慕路斯突然狗帶的時候,鍾瑤都沒有哭也沒有山長水遠地過去那邊,只是忍住了眼淚,遙望羅馬古國的那個方向,仿佛那依稀伴著駝鈴的風能為她帶去送往遠方的思念……
而到了這一部里,伊萬的驟然離去,鍾瑤不但親自來參加他的葬禮,而且悄悄在無人知曉的時候,為他流下了眼淚!
還有那個被那個無恥的湯姆硬湊過來牽手時,那個意味不明的微笑——說不定鍾瑤就是知道伊萬離去的真正原因,所以就打算繼承“亡夫”的遺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什麼的,繼續對抗湯姆這個一身海腥味的無恥暴發戶……
看著鍾瑤頭也不回地遠去的削瘦身影,他無法再說出什麼強硬或是溫柔的話語,伸出去的手在虛空中作出了一個抓握的姿態,想要抓住什麼,但終歸是什麼都沒有抓住。
委屈、傷心、憤怒、懊惱種種負面情緒,燃成了能燒傷他人也能燒傷自己的怒火,越來越喜怒不定的北地大陸主掌者令身邊人感到越來越不安,直到出現忍受不住決然離去的第一個身影——
就像是當年的鐘瑤一樣,此番離去,就再也沒有回頭。
但伊萬還是能通過各種渠道,知道鍾瑤的消息的——她和她的子民努力捱過了最黑暗最艱難的那一段時期,變得更比從前沉穩冷靜,並且還接受了遙遠海岸那些可能別有用心的幫助……
而就是這寧願接受敵人也不願意接受他的做法,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又是一批弟弟妹妹或悄然無聲或大張旗鼓地離去,病得越來越重的伊萬,已經是再也沒有了回天之力。
直到他永遠閉上雙眼的那一日,那些他最後一刻都還無法忘記的人,才是匆匆從四面八方趕來,送這個曾經將要接近巔峰的故人最後一程。
將已臨花期末尾的向日葵與花期正好的牡丹花組成的花束,置放在冰涼的石碑之上,昔日的“友人”和昔日的敵人並排而立,同時為這個已經離去的故人鞠了一躬。
一個曾經偉大的魂靈就此永眠,而留下的人,依舊還要繼續向前。
“我們走吧。”湯姆牽起了鍾瑤的手,垂眸之際,便能看到悄然滴落於手背上的一滴清淚。
不過,與之相應的,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特寫鏡頭裡面,那掩藏在散落的鬢髮之下的、猶帶著淚痕的唇角邊緣的一絲微微勾起的弧度,像是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開始。
第491章 天下大勢
對於結尾這個猶帶淚痕的微笑, 在蘇韻那早早就布局好、然後又很是費了一番力氣的操作下,被安排上映的地區的觀影感受,就從各有各說的議論紛紛, 逐漸過渡到了三個比較大範圍的後續評價里。
而這三個比較大範圍的後續評價,一般就是分為了三個觀點。
在蘇韻的操作下,這三個觀點當中的其中兩個, 恰恰就是挑著拱火一般的“小心思”來,讓人們將所有的目光, 都從那些隱晦難明的隱喻之中解放出去,然後轉而是放在了那些看起來特別精彩的“感情鬥爭”之上。
因為這個關係, 那些喜歡伊萬這邊的人就認為, 在鍾瑤的心裡, 其實也不是沒有伊萬這個在戰火和苦難之中攜手同行的患難夥伴的,只是她的感情觸覺可能被她的“長生”而影響到了一些,所以就對一切情感細節都過分的“後知後覺”。
這一點, 喜歡伊萬這一派的人,就是有著號稱是“原版畫面”的劇情認證:在這一部電影裡面,鍾瑤在看到長大後伊萬過來找她時,腦海里就是依稀閃過了昔日羅慕路斯過來找她的畫面。
已經遠去的早逝白月光和新來的患難夥伴, 這種仿佛是“前任”和“新歡”的閃回對比,難道這還不能夠叫做鐵證如山嗎?
而且最關鍵的是, 直到伊萬眾叛親離然後再因病逝去之後,鍾瑤方才是再一次“後知後覺”地,感受到了如當年羅慕路斯離去一般的悲痛心情;也方才是在這一刻, 才猛地發現自己又一次錯過了一份珍貴而美好的感情……
這種“愛人早已離去我才發現原來如此深愛”的變相火葬場模式, 其實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挺愛吃的一個虐戀情深調調, 異常狗血但又足夠勾人, 稍微看看就很難再停得下來……
兼且再加上還有著華夏與蘇國這一兩代人的記憶,那些大多數都還是各自親身經歷過從前那年那月的攜手同行……一時間,伊萬一派的粉絲這邊除了對最後結尾的“葬禮”感到震撼和不安之外,其餘的心思,大多就是對這一對“患難夥伴”的意難平。
不過,好歹也是從冰天雪地里歷練出來的戰鬥民族底子,意難平歸意難平,但能磕這一對的人,多數也都認為這不但只是“患難夥伴”,更是“患難夫妻”。
因此,他們就決心是要為自家代表角色的“正位中宮”出一分力——就目前兩部電影的劇情加一起算起來,從少年伊萬一直到成年伊萬,他的戲份毫無疑問就是最多的!
而且從第二部 的主線劇情來看,伊萬這個和鍾瑤患難與共但最終又相愛相殺的角色,明顯就是“第一男主角”的配置嘛!
尤其是上一部里羅慕路斯突然狗帶的時候,鍾瑤都沒有哭也沒有山長水遠地過去那邊,只是忍住了眼淚,遙望羅馬古國的那個方向,仿佛那依稀伴著駝鈴的風能為她帶去送往遠方的思念……
而到了這一部里,伊萬的驟然離去,鍾瑤不但親自來參加他的葬禮,而且悄悄在無人知曉的時候,為他流下了眼淚!
還有那個被那個無恥的湯姆硬湊過來牽手時,那個意味不明的微笑——說不定鍾瑤就是知道伊萬離去的真正原因,所以就打算繼承“亡夫”的遺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什麼的,繼續對抗湯姆這個一身海腥味的無恥暴發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