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君臣見面之後也沒空寒暄。蕭瑾京城那頭也忙得很,匆匆一見後,他便立馬讓蘇仿領他去田裡。

  這田都在城外,蕭瑾他們前去的時候正好趕上冬麥收割的時候。

  一眼望去除了金燦燦的麥子,還在田間忙碌的百姓。割麥雖是一件辛苦事兒,但這些人臉上卻不見辛苦,反而笑容滿面。

  如今這是四月天,不冷不熱,且這兩天剛好也都是好天氣,蘇仿望著一望無際的麥田,同蕭瑾解釋:“當初臨淮關起了站事,朝廷為了糧食煞費苦心。臣這才斗膽在整個建康府推行稻麥輪作制。當時看著實有些冒險,好在這些麥子都長出來了,若不然,捅出來的簍子可大了。”

  蕭瑾也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就怪他。事急從權,蘇仿也是為了戰事著想,他道:“便是顆粒無收也怪不到你頭上。”

  蘇仿心頭熨帖:“若是顆粒無收,臣心裡也過意不去。”

  不過好在,老天還是眷顧他們的。

  蘇仿指著田中勞作的百姓:“麥子這兩日割過之後正好可以曬乾,再過些天,未必能有這樣的好天氣,所以建康府百姓這些日子也是忙得腳不沾地。”

  蕭瑾反倒關心一件事:“割麥的農具可齊全?”

  蘇仿想了想,還是說了實話了:“其實是不全的,如今不少人家都缺農具,有的找人租了,有的便是幾家合著用一套。如今割麥還好,等回頭種稻子需得用上耕牛的時候,才叫一個難的。”

  一牛難求,說的正是農忙的時候。

  蕭瑾聽著心裡有些難受。

  百姓還是太窮了,要不然也不會連農具都買不起。再有便是鐵製的農具太貴了,如今冶鐵業並不發達,一個鐵質的農具還算比較精貴,普通人家也用不起。

  蕭瑾腦子裡倒是有不少好東西,也有不少賺錢的好路子,譬如造一艘大船直接去海上貿易,那必定是一本萬利。但他也知道,再好的路子如今用著都不妥。一旦大批的金銀湧入夏國,而夏國的發展又跟不上,最後倒霉的還是他這個皇帝。唯有將整個夏國的基礎設施弄好,後續才能更加穩妥地發展。倘若一味求速成好高騖遠,興許適得其反。

  所以,不管什麼事都得慢慢來。

  蕭瑾安慰自己,也安撫蘇仿:“慢慢來,以後都會有的。”

  蘇仿只笑了笑,他也是這般期望的。

  興許是他們人有些多,旁邊收麥子的幾個村民見狀,連忙拎了一壺茶水前來招待。

  走近之後又認出蘇仿是知府大人,態度愈發熱切起來。

  “真是多虧了蘇大人,若不是您,這些麥子也長不起來。”

  這一片並不都是官田,還有不少是百姓自個兒的田地。當初看著官府的人整日在挖渠,百姓們稍微打聽便知道這是預備在種冬小麥。雖然疑心他們江南水田怎麼能種小麥,但是眼瞧著官府那邊辦的風風火火的,不少人也跟著學了。

  這還得歸結於蘇仿的好名聲。說他是個貪官、是個不管事兒的,那興許真沒有多少人願意跟在他試一試。

  一旦有人主動模仿,便帶動了建康府一大片的百姓。他們想的也簡單,反正冬日閒的慌,還不如多給自己找點事兒做。若是來年種不出來也無妨,可若是種出來,那不就賺了嗎?

  誰能想到,還真給他們種出來了。

  老農們見著蘇仿就跟見到再生父母一樣:“這茬麥子長得可真好啊,回頭曬乾了家裡能吃上大半年呢。”

  蘇仿看了看蕭瑾,道:“這都是聖上的功勞,這稻麥輪作之法可是聖上先提出來的。”

  老農們不明所以,只是覺得當今聖上十分厲害:“聖上連種田都懂啊?”

  蕭瑾接道:“懂得不多,只知道些皮毛。”

  圍觀的百姓:“……”

  這是哪裡來的人?他們正說聖上呢,這人咋還隨便插話?懂得不多,能讓他們把麥子種出來嗎,這人該不會是嫉妒他們聖上年少有為吧?

  他們不服氣:“你怎麼知道聖上懂得不多?”

  馮慨之知道蕭瑾是個大度的,所以跟著開了一句玩笑:“老人家這就不知道了吧?咱們聖上不愛讀書,所以不管什麼只懂一半兒。”

  “胡說八道呢這不是。”他們不信,“聖上的事兒你怎麼可能知道。”

  經過短短的交談,眾人已經明顯感受到,這一老一少就是不靠譜的。真不知他們知府大人為何會跟這倆人站在一塊兒。

  有人不知該怎麼接蕭瑾他們的話,轉而對著蘇仿道:“蘇大人快別站著了,趕忙坐下喝杯茶水吧。”

  蘇仿見他們態度熱切,主動道:“您要不先喝一杯解解渴?”

  幾個老農一聽,便知道這個少年郎身份更為尊貴。

  端茶的那個人有些遲疑,不過還是遞上了一盞茶:“都是自家的粗茶,還望貴人不要嫌棄。”

  蕭瑾客氣地接過,到了一聲謝之後,就席地而坐了。

  那些人也沒走,蕭瑾就順便多問了幾句,他問得多且雜,不過都非常貼近生活,譬如他們家中有多少人口、孩子們都在幹什麼營生、生病去可有錢看病之類云云……

  那些人聽他問起這個,便也不緊張了,立馬說笑了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