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頁
“小仙師亦是風姿卓然,風采更甚了。”全公公也笑著拱手恭維。
他這邊應對自然,倒是他領來的那些隨從侍衛滿臉古怪……
原因無它,剛滿十七歲的燕紅……長得實在有異常人。
約莫一米六五的中等個頭,肩膀比一般男子還寬些,兩條胳臂把簡樸的短打布衣衣袖撐得鼓鼓囊囊,濃眉大眼懸鼻闊口,方臉黝黑無須,頭髮簡單挽了個髮髻;若不出聲說話,還讓人以為她是個剽悍的北方漢子,誰能想到這竟然是位女郎?
燕家祖上乃是甘陝一代秦人,燕紅面貌上像北人倒也沒什麼出奇。
吩咐算是半個師侄的顧玉成將全公公帶來的隨從侍衛安頓下去,燕紅自將全公公請到自己平日裡常呆的書房,又請了仇永安作陪。
“公公這趟千里迢迢而來,可是因為韃靼犯邊之故?”
雙方一坐下,燕紅便關心地道:“聽聞二月時王(越)提督、汪公公選宣大兩鎮精兵二萬,進威寧海子大破韃靼,斬首四百餘級,我等久居黔地,聽了亦覺歡喜。可朝中卻說,因王、汪二人冒進,引韃靼犯邊不止、邊民深受其害,這說法卻是怎麼來的?以往無人討韃靼,韃靼難道就不來犯邊了嗎?”
汪、王二人出關征討韃靼這樁軍功,有無水份難說,但主動出擊總勝過被動防禦,按理說是值得明廷慶賀一番的。
但是吧……這討韃靼的大功裡面混了個太監,就讓人很不得勁了——文人所記史書上對這樁征討著墨最重的,不是“殺其老弱”,就是“引韃靼犯邊不止”;這等為了攻訐政敵而抹其攻伐功績、責其“冒犯友邦”的精神,燕紅反正是欣賞不來。
全公公對汪直羨慕嫉妒恨,但畢竟都是太監,天然同仇敵愾,憤然道:“小仙師不在朝中亦知這個道理,可恨那些文人領著朝廷俸祿卻不思國事,明明打了勝仗卻挑剔良多。咱家身在南京,那指斥威寧伯、汪公公的聲音都填了咱家滿耳朵,仿佛咱家亦是共犯一般,真是尤為可恨!”
燕紅心頭微妙,面上倒是不顯,很是認同地點頭附和。
大太監汪直是滿朝文武憤恨的閹宦奸佞,全公公亦是靠進獻仙寶得寵的幸進小人;南北兩京的文人罵汪直時一併把全公公給罵了,看來讓全公公頗為不忿。
對掌禁軍之權的汪直,他空自羨慕嫉妒恨,卻沾不上半點光,平白一道兒挨罵,會甘心才怪。
奈何再不甘心也無用,有汪直開了太監立軍功、掌禁軍先河的現下,同樣身為內臣的全公公再如何眼熱軍功,怕是也沒什麼機會了——至少在成化朝,全公公再有潑天的忠心,也難成汪直第二。
明憲宗確實能算得是少有的“仁君”,但皇帝就是皇帝,憲宗扶持勛貴宦官,目的是與文官集團對抗、平衡,最好能呈三足鼎立之勢,並不是真就要把勛貴或宦官扶到一家獨大的地步。
這些都是董慧細細與燕紅分析過的,燕紅自己看了後世史書,心頭也自有想法。
按史書上所載,汪直王越兩人屢立軍功,愈發讓朝中百官忌憚嫉恨,到三年後的成化十九年,汪直便會因久離帝側失去信任,被調回南京御馬監;王越亦會被除威寧伯爵,一路擼到底,直至革職為民。
汪直、王越二人黯然謝幕不久,大同便險些失守……朝中當路者深怕憲宗責怪,與滿朝科道官一起把敗仗瞞了下來,直到一年後的成化二十年方才暴露,引憲宗大怒,但此時邊事已糜爛,已沒有什麼用了。
對於文能討好皇帝、武能監軍領兵的汪直,燕紅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好惡。
但文官集團只有給汪直王越拖後腿、把這二人扳倒的能耐,卻不去考慮汪王二人退場後誰人能堪大用、誰人能填補上空出來的缺口,將與國體攸關的兵事當成玩弄心機勾心鬥角的兒戲,燕紅實在是怎麼也看不上。
邊事糜爛,受苦的可是數以十萬計、百萬計的邊民!
“汪公公今年正月任監軍,二月討韃靼有功,才到五月,便被滿朝百官攻訐,連身在黔中的我等都能得知。”燕紅一面說,一面搖頭,凝重地道,“朝中情形如此,汪公公怕是難以長久,宣大兩鎮邊事,恐怕過不得幾年就會有反覆。”
全公公冷不防聽到她說出這樣話來,呆了呆,道:“燕、燕小仙師,這話如何說起?”
“三人成虎。”燕紅沉聲道,“汪公公深得聖心,一時有人說他不是,聖上不會信;但若是人人都這般說,日日都這般說,聖上又能信汪公公多久?”
全公公眼皮一跳。
他也是太監,最清楚皇帝心意反覆最難揣測——要不他怎麼都從黔州道鎮守太監升遷到南京鎮守太監了還不知足、還日日琢磨著回到京師?皆因無論你是宦官還是勛貴,不在帝側,便算不得天子近臣之故!
燕小仙師是有大本事的能人,若不是朝中百官一力阻攔,兩年前進獻仙寶時全公公就想讓小仙師進京隨侍聖上,順帶也把自己弄進京去了;此時小仙師說這番話,必是有的放矢。
這就讓全公公糾結起來了……他確實是與汪直同仇敵愾不假,但他更羨慕汪直、恨不能取而代之,要讓他將與小仙師的情分用在為汪直排憂解難上,他可沒這麼傻大方。
他這邊應對自然,倒是他領來的那些隨從侍衛滿臉古怪……
原因無它,剛滿十七歲的燕紅……長得實在有異常人。
約莫一米六五的中等個頭,肩膀比一般男子還寬些,兩條胳臂把簡樸的短打布衣衣袖撐得鼓鼓囊囊,濃眉大眼懸鼻闊口,方臉黝黑無須,頭髮簡單挽了個髮髻;若不出聲說話,還讓人以為她是個剽悍的北方漢子,誰能想到這竟然是位女郎?
燕家祖上乃是甘陝一代秦人,燕紅面貌上像北人倒也沒什麼出奇。
吩咐算是半個師侄的顧玉成將全公公帶來的隨從侍衛安頓下去,燕紅自將全公公請到自己平日裡常呆的書房,又請了仇永安作陪。
“公公這趟千里迢迢而來,可是因為韃靼犯邊之故?”
雙方一坐下,燕紅便關心地道:“聽聞二月時王(越)提督、汪公公選宣大兩鎮精兵二萬,進威寧海子大破韃靼,斬首四百餘級,我等久居黔地,聽了亦覺歡喜。可朝中卻說,因王、汪二人冒進,引韃靼犯邊不止、邊民深受其害,這說法卻是怎麼來的?以往無人討韃靼,韃靼難道就不來犯邊了嗎?”
汪、王二人出關征討韃靼這樁軍功,有無水份難說,但主動出擊總勝過被動防禦,按理說是值得明廷慶賀一番的。
但是吧……這討韃靼的大功裡面混了個太監,就讓人很不得勁了——文人所記史書上對這樁征討著墨最重的,不是“殺其老弱”,就是“引韃靼犯邊不止”;這等為了攻訐政敵而抹其攻伐功績、責其“冒犯友邦”的精神,燕紅反正是欣賞不來。
全公公對汪直羨慕嫉妒恨,但畢竟都是太監,天然同仇敵愾,憤然道:“小仙師不在朝中亦知這個道理,可恨那些文人領著朝廷俸祿卻不思國事,明明打了勝仗卻挑剔良多。咱家身在南京,那指斥威寧伯、汪公公的聲音都填了咱家滿耳朵,仿佛咱家亦是共犯一般,真是尤為可恨!”
燕紅心頭微妙,面上倒是不顯,很是認同地點頭附和。
大太監汪直是滿朝文武憤恨的閹宦奸佞,全公公亦是靠進獻仙寶得寵的幸進小人;南北兩京的文人罵汪直時一併把全公公給罵了,看來讓全公公頗為不忿。
對掌禁軍之權的汪直,他空自羨慕嫉妒恨,卻沾不上半點光,平白一道兒挨罵,會甘心才怪。
奈何再不甘心也無用,有汪直開了太監立軍功、掌禁軍先河的現下,同樣身為內臣的全公公再如何眼熱軍功,怕是也沒什麼機會了——至少在成化朝,全公公再有潑天的忠心,也難成汪直第二。
明憲宗確實能算得是少有的“仁君”,但皇帝就是皇帝,憲宗扶持勛貴宦官,目的是與文官集團對抗、平衡,最好能呈三足鼎立之勢,並不是真就要把勛貴或宦官扶到一家獨大的地步。
這些都是董慧細細與燕紅分析過的,燕紅自己看了後世史書,心頭也自有想法。
按史書上所載,汪直王越兩人屢立軍功,愈發讓朝中百官忌憚嫉恨,到三年後的成化十九年,汪直便會因久離帝側失去信任,被調回南京御馬監;王越亦會被除威寧伯爵,一路擼到底,直至革職為民。
汪直、王越二人黯然謝幕不久,大同便險些失守……朝中當路者深怕憲宗責怪,與滿朝科道官一起把敗仗瞞了下來,直到一年後的成化二十年方才暴露,引憲宗大怒,但此時邊事已糜爛,已沒有什麼用了。
對於文能討好皇帝、武能監軍領兵的汪直,燕紅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好惡。
但文官集團只有給汪直王越拖後腿、把這二人扳倒的能耐,卻不去考慮汪王二人退場後誰人能堪大用、誰人能填補上空出來的缺口,將與國體攸關的兵事當成玩弄心機勾心鬥角的兒戲,燕紅實在是怎麼也看不上。
邊事糜爛,受苦的可是數以十萬計、百萬計的邊民!
“汪公公今年正月任監軍,二月討韃靼有功,才到五月,便被滿朝百官攻訐,連身在黔中的我等都能得知。”燕紅一面說,一面搖頭,凝重地道,“朝中情形如此,汪公公怕是難以長久,宣大兩鎮邊事,恐怕過不得幾年就會有反覆。”
全公公冷不防聽到她說出這樣話來,呆了呆,道:“燕、燕小仙師,這話如何說起?”
“三人成虎。”燕紅沉聲道,“汪公公深得聖心,一時有人說他不是,聖上不會信;但若是人人都這般說,日日都這般說,聖上又能信汪公公多久?”
全公公眼皮一跳。
他也是太監,最清楚皇帝心意反覆最難揣測——要不他怎麼都從黔州道鎮守太監升遷到南京鎮守太監了還不知足、還日日琢磨著回到京師?皆因無論你是宦官還是勛貴,不在帝側,便算不得天子近臣之故!
燕小仙師是有大本事的能人,若不是朝中百官一力阻攔,兩年前進獻仙寶時全公公就想讓小仙師進京隨侍聖上,順帶也把自己弄進京去了;此時小仙師說這番話,必是有的放矢。
這就讓全公公糾結起來了……他確實是與汪直同仇敵愾不假,但他更羨慕汪直、恨不能取而代之,要讓他將與小仙師的情分用在為汪直排憂解難上,他可沒這麼傻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