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頁
此後,全天下的人,不論庶民還是貴族,都是衛國的子民,也就不再會有長年累月的征戰,彼此消磨。
他甚至可以統一天下的錢幣、度量衡,讓那些困擾庶民們的難題一一解去。
桓珩從不畏難,他相信待天下盡歸衛國後,所有的庶民都能被妥善治理,此後百姓庶民,盡皆富庶。
對於將來如何治理天下,他也早有了籌謀。有宋國的先例在前,分封只能在天子強大時,才能憚壓住他們,但隨著時日的推移,原本忠心耿耿的人,勢必會隨著子嗣更迭而變心,但無人能保證後世子孫定然是足夠有毅力、擔得起君主之責的。
所以桓珩欲要推行郡縣制,這也是他和桯儼等人商量出來的。
所有去往地方任職的人,都必須由都城任命,且不能在同一個地方久留,這樣才不會大面積的吞併庶民的土地,也不會在一個地方根深蒂固的積攢勢力。
正是因為他推行郡縣制,所以往昔的治國之法都不再適用。
桓珩並沒有因為自己重用墨家出身的桯儼,就推崇墨家,相反,他分外中意法家的學說,以法治理天下,才能懲治那些趁著世道未平,為非作歹的惡徒。
但法家的學說,只能作為懲戒,威懾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並不足以真正的使庶民安穩。所以桓珩有將目光落在了儒家,雖然他並不喜許多儒家的言論,但君臣父子、倫理綱常,對於穩定一個國家,使其長治久安,卻有好處。
當世的儒家大賢,莫過於廉思老先生,不過廉思老先生一貫喜愛帶弟子週遊天下,一時半會兒尋不到蹤跡。
至於法家如今最具盛名的,則是仲胥先生,桓珩早已將仲胥先生請至郢城,連同他的弟子,以及其他有名的法家之人。
仲胥原先在宋國,但並未能獲得宋王的賞識,後來輾轉去了越國,受到了越王的重用,就連後來衛國攻打越國時,身為越國臣子的仲胥,也曾耗費心力,為越國出謀劃策。
可惜的是,越國最終還是滅亡了。
但桓珩並沒有為難越王和他的一眾妻兒,相比其他滅亡的國家,越王受到了難得的禮遇。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仲胥,最終,桓珩憑藉他禮賢下士時,對有才能之人的寬容尊重,贏得了仲胥的歸心。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天下之大,有才能之人不知凡幾,但能賞識並禮遇賢才的君主卻並不多。
即便是當初的越王,對仲胥也做不到這樣的耐心與禮遇。
理所當然的,仲胥徹底對桓珩折服,此後心甘情願的為衛國奉獻畢生精力,在所不惜。
或許這也是衛國的臣下們,盡皆被桓珩收服的緣故。若只是一味以威勢壓人,便成了暴君,難得的是,桓珩能做到剛柔並濟。
他禮賢下士時,能讓臣子恨不能以頭搶地,立時用自己的性命來成就桓珩的大業。但桓珩也從不叫臣子們有僭越的機遇,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御下權衡之道。
時光荏苒,又過了一年,原先商議抵禦衛國的幾個國家,仍舊對衛國滿懷敵意,但彼此間,都因為常年的戰亂,錢糧缺失,一時間倒有些僵持的意味,似乎都需要休養生息一番。
衛國同樣也是,不過衛國修建已久的望江水渠,卻在這一年建好。
無論在再艱難的征戰時日中,桓珩都不曾停下對望江水渠的修建,當它真正修建好的那一日,桓珩也免不了心生惘然。
縱使他在這些年中,歷練得再如何強大,征戰天下後,有了多麼迫人的氣勢,他也仍舊是桓珩。
曾經甘願為諸縈俯首跪下,卑微渴望神明垂眸的年輕王侯。
當初桓珩雖已下定決心要修建水渠,但為了能與諸縈多說上兩句話,便詢問起了諸縈。
桓珩仍舊記得諸縈當時說,令他依從本心,於是桓珩修建水渠之心愈加堅定。
其實,諸縈的那一句依憑本心,不僅僅影響了是否修建水渠,更是使桓珩之後的許多決斷都更加清晰,他心志愈發堅定的同時,也穩穩的朝著自己所期望的一切而去。
他耗費心力,除了是為奪得天下的野心,更是因為私心,似乎這樣做,就能離諸縈近些。
他想達成諸縈的願景,或許有朝一日,還能再見到諸縈,哪怕僅僅是一面。
對於桓珩而言,他並未親眼見證諸縈的離去。
她只是在某一日,突然消失不見了,原先居住的摘星台在案几上留下了許多記載糖、鹽等,可用於改善民生之物的做法。
桓珩知道諸縈遲早有一日會離去,但他沒想到會那麼快,那麼突兀,明明在前一日時,諸縈仍舊面色如常,似往昔一般,對他並不親近,但卻比旁人少了些屬於神明的漠然。
所以當第二日,桓珩見到人去樓空的摘星台時,才會那麼的難以置信,就仿佛心被人剜去了一塊,連呼吸都是痛的。
他甚至不敢令自己沉溺在失去諸縈蹤跡的悲痛中,他怕自己一旦如此,就再也無法完成諸縈的囑託與期盼。
至於後來,他似乎也漸漸習慣了這樣的滋味,越是心痛難以自抑,便越是放縱自己在列國輿圖上的野心,似乎這樣就能漸漸麻木,麻木到他以為自己能忘卻。
但桓珩沒有料到的是,僅僅是望江水渠被建好,他便又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桓珩喘息一聲,閉上雙目,抑制住自己的情緒。
他甚至可以統一天下的錢幣、度量衡,讓那些困擾庶民們的難題一一解去。
桓珩從不畏難,他相信待天下盡歸衛國後,所有的庶民都能被妥善治理,此後百姓庶民,盡皆富庶。
對於將來如何治理天下,他也早有了籌謀。有宋國的先例在前,分封只能在天子強大時,才能憚壓住他們,但隨著時日的推移,原本忠心耿耿的人,勢必會隨著子嗣更迭而變心,但無人能保證後世子孫定然是足夠有毅力、擔得起君主之責的。
所以桓珩欲要推行郡縣制,這也是他和桯儼等人商量出來的。
所有去往地方任職的人,都必須由都城任命,且不能在同一個地方久留,這樣才不會大面積的吞併庶民的土地,也不會在一個地方根深蒂固的積攢勢力。
正是因為他推行郡縣制,所以往昔的治國之法都不再適用。
桓珩並沒有因為自己重用墨家出身的桯儼,就推崇墨家,相反,他分外中意法家的學說,以法治理天下,才能懲治那些趁著世道未平,為非作歹的惡徒。
但法家的學說,只能作為懲戒,威懾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並不足以真正的使庶民安穩。所以桓珩有將目光落在了儒家,雖然他並不喜許多儒家的言論,但君臣父子、倫理綱常,對於穩定一個國家,使其長治久安,卻有好處。
當世的儒家大賢,莫過於廉思老先生,不過廉思老先生一貫喜愛帶弟子週遊天下,一時半會兒尋不到蹤跡。
至於法家如今最具盛名的,則是仲胥先生,桓珩早已將仲胥先生請至郢城,連同他的弟子,以及其他有名的法家之人。
仲胥原先在宋國,但並未能獲得宋王的賞識,後來輾轉去了越國,受到了越王的重用,就連後來衛國攻打越國時,身為越國臣子的仲胥,也曾耗費心力,為越國出謀劃策。
可惜的是,越國最終還是滅亡了。
但桓珩並沒有為難越王和他的一眾妻兒,相比其他滅亡的國家,越王受到了難得的禮遇。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仲胥,最終,桓珩憑藉他禮賢下士時,對有才能之人的寬容尊重,贏得了仲胥的歸心。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天下之大,有才能之人不知凡幾,但能賞識並禮遇賢才的君主卻並不多。
即便是當初的越王,對仲胥也做不到這樣的耐心與禮遇。
理所當然的,仲胥徹底對桓珩折服,此後心甘情願的為衛國奉獻畢生精力,在所不惜。
或許這也是衛國的臣下們,盡皆被桓珩收服的緣故。若只是一味以威勢壓人,便成了暴君,難得的是,桓珩能做到剛柔並濟。
他禮賢下士時,能讓臣子恨不能以頭搶地,立時用自己的性命來成就桓珩的大業。但桓珩也從不叫臣子們有僭越的機遇,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御下權衡之道。
時光荏苒,又過了一年,原先商議抵禦衛國的幾個國家,仍舊對衛國滿懷敵意,但彼此間,都因為常年的戰亂,錢糧缺失,一時間倒有些僵持的意味,似乎都需要休養生息一番。
衛國同樣也是,不過衛國修建已久的望江水渠,卻在這一年建好。
無論在再艱難的征戰時日中,桓珩都不曾停下對望江水渠的修建,當它真正修建好的那一日,桓珩也免不了心生惘然。
縱使他在這些年中,歷練得再如何強大,征戰天下後,有了多麼迫人的氣勢,他也仍舊是桓珩。
曾經甘願為諸縈俯首跪下,卑微渴望神明垂眸的年輕王侯。
當初桓珩雖已下定決心要修建水渠,但為了能與諸縈多說上兩句話,便詢問起了諸縈。
桓珩仍舊記得諸縈當時說,令他依從本心,於是桓珩修建水渠之心愈加堅定。
其實,諸縈的那一句依憑本心,不僅僅影響了是否修建水渠,更是使桓珩之後的許多決斷都更加清晰,他心志愈發堅定的同時,也穩穩的朝著自己所期望的一切而去。
他耗費心力,除了是為奪得天下的野心,更是因為私心,似乎這樣做,就能離諸縈近些。
他想達成諸縈的願景,或許有朝一日,還能再見到諸縈,哪怕僅僅是一面。
對於桓珩而言,他並未親眼見證諸縈的離去。
她只是在某一日,突然消失不見了,原先居住的摘星台在案几上留下了許多記載糖、鹽等,可用於改善民生之物的做法。
桓珩知道諸縈遲早有一日會離去,但他沒想到會那麼快,那麼突兀,明明在前一日時,諸縈仍舊面色如常,似往昔一般,對他並不親近,但卻比旁人少了些屬於神明的漠然。
所以當第二日,桓珩見到人去樓空的摘星台時,才會那麼的難以置信,就仿佛心被人剜去了一塊,連呼吸都是痛的。
他甚至不敢令自己沉溺在失去諸縈蹤跡的悲痛中,他怕自己一旦如此,就再也無法完成諸縈的囑託與期盼。
至於後來,他似乎也漸漸習慣了這樣的滋味,越是心痛難以自抑,便越是放縱自己在列國輿圖上的野心,似乎這樣就能漸漸麻木,麻木到他以為自己能忘卻。
但桓珩沒有料到的是,僅僅是望江水渠被建好,他便又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桓珩喘息一聲,閉上雙目,抑制住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