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頁
一樣物什,竟能原封不動的送你三回,可見你這不聽話的娃娃實在命苦......
不過,這坎坷的命途,也就到此為止了。
我看向遠處綿延的山脈,笑問道:“我要瞧楊嬋與清墨去,你去不去?”
一陣風來,浮動雲海變幻,發鏈上的金鈴隨著風,泛起叮噹脆響。
乾元山附近十萬大山,因著少了萬千精怪作孽,附近人煙盛了許多,城鎮也比記憶中繁華了些。
踏上山巔,楊嬋一如舊貌,模樣無有半分改變,清墨瞧著卻比從前沉穩許多,他二人在葡萄架下的石桌前拿著墨筆寫寫畫畫,不時談笑,目無旁人。
我清清嗓子: “咳......”
“哪吒!三太子!”
提起三太子,我旁邊這人大抵是與我一般,想到從前在那海藏中心的事情,與我同聲問道:“不知你二位喚的是哪一位三太子?”
“龍三太子!”清墨原本瞧著穩重了些,但當他站起來,神情雀躍地在‘三太子’前特意加上那一個‘龍’字時,我就覺得‘穩重’這個詞果然跟他沒有太大關係。
我刻意使壞:“今日晨間,我遇見了小金烏!”
楊嬋默然無言,開始動手收拾桌面。
清墨猛地咳了一聲,手忙腳亂地開始轉移話題:“咳!那什麼,經年未見,你們還不知道乾元山附近發生了許多變化吧,我聽說山下最近開了家曲藝館子甚是不錯!一直想去來著,三妹近來也忙,便就沒有去成,今日得閒,一起一起!”
“久未下界,去逛一逛,散散心也好。”我轉頭看向身邊這沉默半晌的人,問道:“你說呢?”
這人摺扇一開,掩著臉低聲笑問:“還從街頭轉到巷尾麼?”
學壞只需一眨眼,果然沒錯!
我一如清墨方才,重重咳了一聲,撩起衣擺,起身欲走。
“稍等。”一抹素白從我眼前飄過,折進洞府,抱出來一塊牌位,小心擦拭淨了灰塵:“孤零零待這裡許久,帶他一道去罷。”
清墨所說的曲藝館子喚做如意館,一樓三教九流的人物具有,較為嘈雜,二樓則安靜許多,有樂聲響動,是一附庸風雅之地。雖未坐滿,但客人也不算少,多做斯文布衣打扮,應是凡世間的讀書人罷。
正中心有一圓台,台上有一方桌,台下坐著一位姑娘撫動琵琶。
點了酒水之後,過了約莫半刻鐘左右,自西北角的一道小門後方,走出一位身著素色布衣的青年文人,那人徑直走到中心,踏上圓台。
那文人摩挲著驚堂木,閉目凝神約有半柱香左右,倏地睜開眼睛,定定地將那驚堂木拍在桌上,原本便不嘈雜的二樓更靜了些。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今日不說歷史變遷,單說一出殷商時期的頑太子腦海,有道天王持塔鎮愛子!”
這說書人話音一落,琴女的琵琶聲頓時急促許多,堂中響起了稀稀落落的掌聲。
“話說殷商時期,陳塘關總兵李靖的愛妻殷氏懷有一子,足有三年零六個月才落地......”
三位當事人,此時在場兩位,這故事有聽的必要麼......
我耐著性子聽那說書人胡扯,本以為會有點什麼新意,但是越說越離譜了......我已經從最初傳言的七歲鬧海打翻水晶宮,變成了三歲,敖丙在他們口中也從護佑風調雨順的龍三太子成了鬼見愁......
說到剔骨還父、銷肉還母這一段時,將我此舉塑造為不願連累李靖與殷夫人,我多少是有些不大樂意,但凡人嘴雜,我也不好多說甚麼,便耐著性子接著聽他大力誇獎李靖為了陳塘關百姓,忍痛大義滅親,而我復活以後追殺他的行為是何等的大不孝之舉,後來受玲瓏塔制約孝敬雙親才有機緣成神成佛。
到此處,說書人驚堂木猛拍桌,話口一轉,對準了滿堂客,高聲道:“堂上雙親不孝敬,昧心拜神為何來?”
雖然講這一出是為傳播孝道......
但人言可畏!
再這麼傳下去,我以後在信徒面前展露真身時,大抵是要變作個奶娃娃了?
為了確保自己往後的形象,我在鼓掌之後,質疑道:“古人云:未見全面,不宜置評!先生傳揚孝道原是個正理兒,只是哪吒鬧海一事,古來版本紛雜,先生又如何確保自己所說版本正確?”
“這位君子說得好,殷商之事,今人難以得知真相如何,多是從祖輩口中聽聞,可信度存疑,需得人們自行辨認。”那說書人又道:
“兩位太子形象在一代一代的口耳相傳之中,變化萬千,其中顛覆多少,作為後人,在下無從得知,可在下卻深知何為無風不起浪,空穴怎來風。似這等傳言必有源頭,奈何無法尋根溯源,也只得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加以編纂,以此傳播善念。若當真可使人醒覺,更不枉費兩位傳聞中的三太子歷那一番劫難苦。”
此般言論,倒教我不好辯駁。
我順手摸出一顆夜明珠,起身放在那方桌上當做打賞,口中則說:“先生所言,不無道理。”抬眼將他瞧過一眼,非是個貧困終生的命途,而是個晚來貴,“我觀先生面相,必有發達之日,惟願先生到那一日,不忘今日初心。”
不過,這坎坷的命途,也就到此為止了。
我看向遠處綿延的山脈,笑問道:“我要瞧楊嬋與清墨去,你去不去?”
一陣風來,浮動雲海變幻,發鏈上的金鈴隨著風,泛起叮噹脆響。
乾元山附近十萬大山,因著少了萬千精怪作孽,附近人煙盛了許多,城鎮也比記憶中繁華了些。
踏上山巔,楊嬋一如舊貌,模樣無有半分改變,清墨瞧著卻比從前沉穩許多,他二人在葡萄架下的石桌前拿著墨筆寫寫畫畫,不時談笑,目無旁人。
我清清嗓子: “咳......”
“哪吒!三太子!”
提起三太子,我旁邊這人大抵是與我一般,想到從前在那海藏中心的事情,與我同聲問道:“不知你二位喚的是哪一位三太子?”
“龍三太子!”清墨原本瞧著穩重了些,但當他站起來,神情雀躍地在‘三太子’前特意加上那一個‘龍’字時,我就覺得‘穩重’這個詞果然跟他沒有太大關係。
我刻意使壞:“今日晨間,我遇見了小金烏!”
楊嬋默然無言,開始動手收拾桌面。
清墨猛地咳了一聲,手忙腳亂地開始轉移話題:“咳!那什麼,經年未見,你們還不知道乾元山附近發生了許多變化吧,我聽說山下最近開了家曲藝館子甚是不錯!一直想去來著,三妹近來也忙,便就沒有去成,今日得閒,一起一起!”
“久未下界,去逛一逛,散散心也好。”我轉頭看向身邊這沉默半晌的人,問道:“你說呢?”
這人摺扇一開,掩著臉低聲笑問:“還從街頭轉到巷尾麼?”
學壞只需一眨眼,果然沒錯!
我一如清墨方才,重重咳了一聲,撩起衣擺,起身欲走。
“稍等。”一抹素白從我眼前飄過,折進洞府,抱出來一塊牌位,小心擦拭淨了灰塵:“孤零零待這裡許久,帶他一道去罷。”
清墨所說的曲藝館子喚做如意館,一樓三教九流的人物具有,較為嘈雜,二樓則安靜許多,有樂聲響動,是一附庸風雅之地。雖未坐滿,但客人也不算少,多做斯文布衣打扮,應是凡世間的讀書人罷。
正中心有一圓台,台上有一方桌,台下坐著一位姑娘撫動琵琶。
點了酒水之後,過了約莫半刻鐘左右,自西北角的一道小門後方,走出一位身著素色布衣的青年文人,那人徑直走到中心,踏上圓台。
那文人摩挲著驚堂木,閉目凝神約有半柱香左右,倏地睜開眼睛,定定地將那驚堂木拍在桌上,原本便不嘈雜的二樓更靜了些。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今日不說歷史變遷,單說一出殷商時期的頑太子腦海,有道天王持塔鎮愛子!”
這說書人話音一落,琴女的琵琶聲頓時急促許多,堂中響起了稀稀落落的掌聲。
“話說殷商時期,陳塘關總兵李靖的愛妻殷氏懷有一子,足有三年零六個月才落地......”
三位當事人,此時在場兩位,這故事有聽的必要麼......
我耐著性子聽那說書人胡扯,本以為會有點什麼新意,但是越說越離譜了......我已經從最初傳言的七歲鬧海打翻水晶宮,變成了三歲,敖丙在他們口中也從護佑風調雨順的龍三太子成了鬼見愁......
說到剔骨還父、銷肉還母這一段時,將我此舉塑造為不願連累李靖與殷夫人,我多少是有些不大樂意,但凡人嘴雜,我也不好多說甚麼,便耐著性子接著聽他大力誇獎李靖為了陳塘關百姓,忍痛大義滅親,而我復活以後追殺他的行為是何等的大不孝之舉,後來受玲瓏塔制約孝敬雙親才有機緣成神成佛。
到此處,說書人驚堂木猛拍桌,話口一轉,對準了滿堂客,高聲道:“堂上雙親不孝敬,昧心拜神為何來?”
雖然講這一出是為傳播孝道......
但人言可畏!
再這麼傳下去,我以後在信徒面前展露真身時,大抵是要變作個奶娃娃了?
為了確保自己往後的形象,我在鼓掌之後,質疑道:“古人云:未見全面,不宜置評!先生傳揚孝道原是個正理兒,只是哪吒鬧海一事,古來版本紛雜,先生又如何確保自己所說版本正確?”
“這位君子說得好,殷商之事,今人難以得知真相如何,多是從祖輩口中聽聞,可信度存疑,需得人們自行辨認。”那說書人又道:
“兩位太子形象在一代一代的口耳相傳之中,變化萬千,其中顛覆多少,作為後人,在下無從得知,可在下卻深知何為無風不起浪,空穴怎來風。似這等傳言必有源頭,奈何無法尋根溯源,也只得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加以編纂,以此傳播善念。若當真可使人醒覺,更不枉費兩位傳聞中的三太子歷那一番劫難苦。”
此般言論,倒教我不好辯駁。
我順手摸出一顆夜明珠,起身放在那方桌上當做打賞,口中則說:“先生所言,不無道理。”抬眼將他瞧過一眼,非是個貧困終生的命途,而是個晚來貴,“我觀先生面相,必有發達之日,惟願先生到那一日,不忘今日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