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頁
過了半晌,趙芳敬才開口:“皇兄,我也是被逼無奈。”
“什麼無奈,為了這皇位?還是為了……”皇帝恨恨地將那三個字壓下去,因為他心裡隱隱覺著不可能,“你說!”
趙芳敬道:“皇兄容稟,皇兄不知道的是,臣弟曾經選擇過安分守己做自己的親王,但是,結局卻比現在的局面更慘烈許多。”
“你、你在說什麼?”皇帝迷惑不解地看著他。
趙芳敬道:“臣弟慚愧,臣弟此刻所說,句句屬實。不管皇兄信不信,我這樣做,對誰都好。”
“閉嘴!你到底、是何意思!”
趙芳敬垂頭,突然想起那個在自己王府靜室打坐的夜晚:“皇兄試過盤膝打坐嗎?”
靜坐,這本是修道人常有的功課。
皇帝好道,自然也並不陌生。
“當然。”
“皇兄信不信,臣弟曾經在一次靜坐之中,看見了將來要發生的事。”
皇帝纏綿病榻,臉色本就不好,聽了這句,臉上血色更是退了個乾乾淨淨:“你、你再說一遍?”
趙芳敬道:“臣弟看見了將來發生的事情,我所信任看好的人,受人挑唆,想置我於死地;我所珍視掌心、不捨得她受絲毫傷害的人,被肆意的踐踏,折磨詆毀。到最後、到最後,戰火從梅陽燒到了京城!”
皇帝屏住呼吸:“你、你說……”
他覺著自己不該相信趙芳敬所言,但是潛意識中,卻隱隱地有種感覺——他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皇帝駭極,又覺暈眩。
跪著的趙芳敬平定心緒,緩緩抬頭道:“皇兄,我知道我做的不對,但是我,只能這樣做。”
目光相對,半天,皇帝終於笑了笑。
“寧王的檄文里寫,本朝沒有兄終弟及一說,可是所有人都不敢提,本朝的太宗皇帝,豈不是也是在□□皇帝駕崩後取代了侄子繼位的嗎?”
皇帝說了這句,輕聲問道:“芳敬啊,你……能答應朕做個好皇帝嗎?”
作者有話要說: 十三叔乾的還不錯吧~當然皇帝也是只成精的狐狸~
第74章
就在晉王趙曦知回京後五日, 皇帝下了一道讓天下震驚的旨意。
原來,皇帝稱病退位,昭告天下, 即日起將皇位傳於十三王爺趙芳敬!
這本來是一件極為驚世駭俗、破格逾矩的大事。
可令人意外的是, 皇帝的旨意降下後,原本該暴跳三尺的朝臣們, 突然間出人意料的沉默下來, 只有幾個極迂腐的才跳了出來,大喝此事不成體統。
但是很快有朝臣對答:“要真的從‘體統’說起來,本朝開國時候曾現有的例子,難道大家都忘了嗎?當時繼位的太宗皇帝,正是□□皇帝的胞弟,且太宗皇帝也是聖明無匹的一代明君啊。”
有人點頭附和。
其實, 在趙芳敬還沒有接手內閣的時候, 因他是皇室貴胄, 且又人品風流,朝中就有不少的官員跟他交好。
自打他著手料理朝政後,因為處事公正,決斷英明,讓素來擅長挑剔的官員也都無話可說, 更加收攏了一批人心。
乃至後來給封為監國, 平定寧王之亂,有條不紊地處置天下之事,這般風姿, 令人傾倒。
是以隱隱地在群臣心目中,早就唯十三王爺馬首是瞻。
趙芳敬的威望,在不知不覺中早就蓋過了眾皇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那就是寧王的檄文。
因為寧王的那則檄文,雖然起初大家都覺著什麼趙芳敬“兄終弟及”的不可能,十分荒謬,但是畢竟寧王提了出來,大家心裡便有了這個印象。
後來趙曦知身陷寧王營中,趙芳敬代理朝政,群臣們嘴上雖不敢說,私底下卻也忍不住會暗想:假如真的兄終弟及的話,除了名聲上不太好聽,可是若真得了十三王爺這般的聖君,卻自然是國之福了。
因此在皇帝下了這道詔書後,卻隱隱地契合了眾人心中的期待。
十三王爺繼位,倘若是朝臣們提出,自然是要給拖出去打死的大不韙;倘若是趙芳敬自己提出,自然更是謀逆——就如同寧王了。
可如果是皇帝自己如此決斷,這便是所謂的“順理成章”。
又說什麼呢?
只能山呼萬歲英明。
所以除了少數幾個朝臣們鼓譟了一番後,大多數的朝臣們卻是暗中的歡欣鼓舞。
***
而在朝臣之外,晉王趙曦知以及趙尚奕等皇子,卻也毫無一人正面反對皇帝的旨意。
尤其是趙尚奕跟趙能兩人,反而即刻表示皇帝的決定十分聖明,他們也寧肯十三王爺繼位。
至於別的,後宮中,張皇后因為見趙曦知平安歸來,喜不自勝,一心都在母子重逢之上。
但她畢竟虧了身體,連日裡情形仍是不好,也無心憂慮別的。
雖然聽說了皇帝傳位的旨意,但是……因為先前目睹了趙芳敬跟養真那樣親昵,那時候皇后心裡就生出了一絲預感,所以此刻倒也不覺著怎麼驚愕了。
數日來,趙曦知在翊坤宮內不離左右地伺候,也竟顧不得理會別的事。
“什麼無奈,為了這皇位?還是為了……”皇帝恨恨地將那三個字壓下去,因為他心裡隱隱覺著不可能,“你說!”
趙芳敬道:“皇兄容稟,皇兄不知道的是,臣弟曾經選擇過安分守己做自己的親王,但是,結局卻比現在的局面更慘烈許多。”
“你、你在說什麼?”皇帝迷惑不解地看著他。
趙芳敬道:“臣弟慚愧,臣弟此刻所說,句句屬實。不管皇兄信不信,我這樣做,對誰都好。”
“閉嘴!你到底、是何意思!”
趙芳敬垂頭,突然想起那個在自己王府靜室打坐的夜晚:“皇兄試過盤膝打坐嗎?”
靜坐,這本是修道人常有的功課。
皇帝好道,自然也並不陌生。
“當然。”
“皇兄信不信,臣弟曾經在一次靜坐之中,看見了將來要發生的事。”
皇帝纏綿病榻,臉色本就不好,聽了這句,臉上血色更是退了個乾乾淨淨:“你、你再說一遍?”
趙芳敬道:“臣弟看見了將來發生的事情,我所信任看好的人,受人挑唆,想置我於死地;我所珍視掌心、不捨得她受絲毫傷害的人,被肆意的踐踏,折磨詆毀。到最後、到最後,戰火從梅陽燒到了京城!”
皇帝屏住呼吸:“你、你說……”
他覺著自己不該相信趙芳敬所言,但是潛意識中,卻隱隱地有種感覺——他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皇帝駭極,又覺暈眩。
跪著的趙芳敬平定心緒,緩緩抬頭道:“皇兄,我知道我做的不對,但是我,只能這樣做。”
目光相對,半天,皇帝終於笑了笑。
“寧王的檄文里寫,本朝沒有兄終弟及一說,可是所有人都不敢提,本朝的太宗皇帝,豈不是也是在□□皇帝駕崩後取代了侄子繼位的嗎?”
皇帝說了這句,輕聲問道:“芳敬啊,你……能答應朕做個好皇帝嗎?”
作者有話要說: 十三叔乾的還不錯吧~當然皇帝也是只成精的狐狸~
第74章
就在晉王趙曦知回京後五日, 皇帝下了一道讓天下震驚的旨意。
原來,皇帝稱病退位,昭告天下, 即日起將皇位傳於十三王爺趙芳敬!
這本來是一件極為驚世駭俗、破格逾矩的大事。
可令人意外的是, 皇帝的旨意降下後,原本該暴跳三尺的朝臣們, 突然間出人意料的沉默下來, 只有幾個極迂腐的才跳了出來,大喝此事不成體統。
但是很快有朝臣對答:“要真的從‘體統’說起來,本朝開國時候曾現有的例子,難道大家都忘了嗎?當時繼位的太宗皇帝,正是□□皇帝的胞弟,且太宗皇帝也是聖明無匹的一代明君啊。”
有人點頭附和。
其實, 在趙芳敬還沒有接手內閣的時候, 因他是皇室貴胄, 且又人品風流,朝中就有不少的官員跟他交好。
自打他著手料理朝政後,因為處事公正,決斷英明,讓素來擅長挑剔的官員也都無話可說, 更加收攏了一批人心。
乃至後來給封為監國, 平定寧王之亂,有條不紊地處置天下之事,這般風姿, 令人傾倒。
是以隱隱地在群臣心目中,早就唯十三王爺馬首是瞻。
趙芳敬的威望,在不知不覺中早就蓋過了眾皇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那就是寧王的檄文。
因為寧王的那則檄文,雖然起初大家都覺著什麼趙芳敬“兄終弟及”的不可能,十分荒謬,但是畢竟寧王提了出來,大家心裡便有了這個印象。
後來趙曦知身陷寧王營中,趙芳敬代理朝政,群臣們嘴上雖不敢說,私底下卻也忍不住會暗想:假如真的兄終弟及的話,除了名聲上不太好聽,可是若真得了十三王爺這般的聖君,卻自然是國之福了。
因此在皇帝下了這道詔書後,卻隱隱地契合了眾人心中的期待。
十三王爺繼位,倘若是朝臣們提出,自然是要給拖出去打死的大不韙;倘若是趙芳敬自己提出,自然更是謀逆——就如同寧王了。
可如果是皇帝自己如此決斷,這便是所謂的“順理成章”。
又說什麼呢?
只能山呼萬歲英明。
所以除了少數幾個朝臣們鼓譟了一番後,大多數的朝臣們卻是暗中的歡欣鼓舞。
***
而在朝臣之外,晉王趙曦知以及趙尚奕等皇子,卻也毫無一人正面反對皇帝的旨意。
尤其是趙尚奕跟趙能兩人,反而即刻表示皇帝的決定十分聖明,他們也寧肯十三王爺繼位。
至於別的,後宮中,張皇后因為見趙曦知平安歸來,喜不自勝,一心都在母子重逢之上。
但她畢竟虧了身體,連日裡情形仍是不好,也無心憂慮別的。
雖然聽說了皇帝傳位的旨意,但是……因為先前目睹了趙芳敬跟養真那樣親昵,那時候皇后心裡就生出了一絲預感,所以此刻倒也不覺著怎麼驚愕了。
數日來,趙曦知在翊坤宮內不離左右地伺候,也竟顧不得理會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