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其實他剛說出這句話就後悔了,聽她一番訓斥,他更是羞愧難當地垂下頭,說道:「是我不對,父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我和大魏,他是世上最疼愛我的人。」
傅嬌心生後怕,李熙和這個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身邊若是有小人進讒言,他分辨不清聽信了去,和李洵父子反目。她試探性地問:「是不是有誰跟殿下說了什麼?」
李熙和搖頭說沒有:「是我自己這些年看了你留給我的佛經,看到他的所作所為有感,不關別人的事。」
傅嬌點了點頭,懇切地道:「若只從眼前這一面看,是不能看到這個人的全貌的。你能脫離自己的視線,從更多的方面看他,說明你有做明君的潛質。殿下,我等著看你讓這天下昌盛光明。」
李熙和被她的一番話說得心潮彭拜,他說:「法師,你能留在京城嗎?」
傅嬌愣了下,良久才答道:「我們各有使命,我還要去別的地方求經問道,你要留在京城坐鎮中樞,我們總要分道揚鑣的。」
李洵在廊下站了很久,耳邊都是風雪的聲音,一呼一吸都是涼意,但他又覺得沒有那麼冷。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便是傅嬌,她洞悉他的一切。
他發瘋般地想衝進去,將她攬入懷裡,聽她的心跳,感受她溫熱的呼吸。
但他不能,他只會將她推得越來越遠。她已經「死」了快十年了,寧願出家吃苦,也不肯再回到他和孩子的身邊,若是他再步步緊逼,她恐怕會毫不猶豫再次死在他面前。
她還活著,便是這十餘年間他聽到最好的消息。他不敢再奢望太多,只要能遠遠看她一眼就好。
他從不知自己有朝一日竟會如此卑微小心,但所有一切都是他心甘情願。
傅嬌最終還是沒能離開京城,因為李熙和向李洵進言要和遼國開通商貿,讓遼國的皮草、珠寶、牛馬可以進入中原,中原的糧食、蔬菜、醫術、製造技術可以去到遼國,讓遼國得以在家園安身立命,由此減少戰爭和殺戮。
他進言的時候沒有報多大希望,但是父皇仔細看了他的諫書,卻只淡淡皺了皺眉,便讓他起草政令,完善細節。與此同時,他在京畿的萬壽山上面向吐蕃的方向興修雁塔寺,請了塵法師坐鎮,負責將大魏的經典翻譯為各國文字,傳到其餘諸國。
李熙和親自到驛站拜請傅嬌:「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請法師看在天下人的面上答應我的請求。」
他全然放下了作為儲君的姿態,真誠地邀請她來做這件事。傅嬌看著面前的謙謙君子,忍不住眼眶濕潤,她將他帶到這個世上,卻從沒有盡到過一個母親的職責。她相信他能做一個好皇帝,也願他做皇帝的道路是一馬平川。她能為他做的微乎其微,但求能掃除一砂礫、踏平一荊棘,如是而已。
傅嬌欣然應允。
興修雁塔寺並非一朝一夕可成,在寺院落成之前,她暫住在寶興國寺。
冬日裡京城的雪連綿不絕,傅嬌多年奔波流連,身上落下不少病根,在極度嚴寒的天氣里舊疾便會發作,她就不大出門了。她便窩在屋子裡,整日裡伏案勞作。
寺里的小沙彌知道她是得道僧人,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知道她睡眠不好,每天夜裡都會給她準備安神茶。和從北地回來的時候一樣,喝了之後便能一夜無覺,安睡到天亮。
這夜小沙彌照例為她送來安神茶,但她正翻譯到要緊處,所以擺手示意他將茶放在原處。小沙彌提醒她忙完了一定記得喝茶,她漫不經心地點了點頭。
等她忙完茶已經涼了,她無意辜負小沙彌的一片好心,怕她看到多思多想,便推開窗,將茶潑到雪地里。
她收拾妥當後,上床拉開被子睡下。
太累了,精神有些恍惚。
迷迷糊糊聽到有細碎的腳步聲,似乎踮著腳小心翼翼地走進了她的禪房。她以為是小沙彌擔心她夜裡睡不好進來給她掖被角,便沒有理會,只轉過身緊緊裹著被褥。
腳步到了她的床榻前便停下了,她霎時間脊背發寒,連呼吸都亂了一下,不斷地安慰自己多想了。
可她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已經很久了。從北地回來,一路上她都有這種怪異感。不過李洵一直沒有任何異常舉動,她以為是自己多想,沒往心上去。
她還想寬慰自己,忽然聽到頭頂上方傳來一陣咳嗽聲,像是極力壓抑克制悶在喉嚨里的一樣。
她輕輕閉上眼,心中一片寒涼。
還以為他會把自己抓回宮中關著,永遠不會再放她出來。可他沒有,他只靜靜地站在床前,凝視著她朦朧的睡顏,快天亮時,雪風呼嘯。他猜想她或許快醒了,便戀戀不捨地離去。
傅嬌聽到他的腳步聲遠去,擁著被子越發覺得冷。直到小沙彌來喚她起床,她才昏昏沉沉地起來。
她看著桌上床頭的空碗,沉思許久。她想不明白為何李洵沒有直接將她綁回宮裡,反而用這樣鬼鬼祟祟的方式夜裡來看她。
血沖腦門的剎那間,她本想連日趕緊離開京城,但很快她就冷靜下來。李洵已經知道她在京城,想必早已在寶興國寺布下天羅地網,她插翅也難逃。細思之下,她想到李洵修建雁塔寺的本意或許也是為了將她困在京城。
得知自己再也逃脫無望,她索性也就放平了心態。總歸李洵現在沒有捅破那層紙,將她強行帶回宮中,那她便只當什麼也不知罷了。晚上小沙彌送來的茶湯她都倒了,因而無比清晰地知道李洵夜夜都會來寶興國寺,安安靜靜地看她睡一夜,天亮便走,從不曾有過什麼越矩行為。
傅嬌心生後怕,李熙和這個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身邊若是有小人進讒言,他分辨不清聽信了去,和李洵父子反目。她試探性地問:「是不是有誰跟殿下說了什麼?」
李熙和搖頭說沒有:「是我自己這些年看了你留給我的佛經,看到他的所作所為有感,不關別人的事。」
傅嬌點了點頭,懇切地道:「若只從眼前這一面看,是不能看到這個人的全貌的。你能脫離自己的視線,從更多的方面看他,說明你有做明君的潛質。殿下,我等著看你讓這天下昌盛光明。」
李熙和被她的一番話說得心潮彭拜,他說:「法師,你能留在京城嗎?」
傅嬌愣了下,良久才答道:「我們各有使命,我還要去別的地方求經問道,你要留在京城坐鎮中樞,我們總要分道揚鑣的。」
李洵在廊下站了很久,耳邊都是風雪的聲音,一呼一吸都是涼意,但他又覺得沒有那麼冷。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便是傅嬌,她洞悉他的一切。
他發瘋般地想衝進去,將她攬入懷裡,聽她的心跳,感受她溫熱的呼吸。
但他不能,他只會將她推得越來越遠。她已經「死」了快十年了,寧願出家吃苦,也不肯再回到他和孩子的身邊,若是他再步步緊逼,她恐怕會毫不猶豫再次死在他面前。
她還活著,便是這十餘年間他聽到最好的消息。他不敢再奢望太多,只要能遠遠看她一眼就好。
他從不知自己有朝一日竟會如此卑微小心,但所有一切都是他心甘情願。
傅嬌最終還是沒能離開京城,因為李熙和向李洵進言要和遼國開通商貿,讓遼國的皮草、珠寶、牛馬可以進入中原,中原的糧食、蔬菜、醫術、製造技術可以去到遼國,讓遼國得以在家園安身立命,由此減少戰爭和殺戮。
他進言的時候沒有報多大希望,但是父皇仔細看了他的諫書,卻只淡淡皺了皺眉,便讓他起草政令,完善細節。與此同時,他在京畿的萬壽山上面向吐蕃的方向興修雁塔寺,請了塵法師坐鎮,負責將大魏的經典翻譯為各國文字,傳到其餘諸國。
李熙和親自到驛站拜請傅嬌:「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請法師看在天下人的面上答應我的請求。」
他全然放下了作為儲君的姿態,真誠地邀請她來做這件事。傅嬌看著面前的謙謙君子,忍不住眼眶濕潤,她將他帶到這個世上,卻從沒有盡到過一個母親的職責。她相信他能做一個好皇帝,也願他做皇帝的道路是一馬平川。她能為他做的微乎其微,但求能掃除一砂礫、踏平一荊棘,如是而已。
傅嬌欣然應允。
興修雁塔寺並非一朝一夕可成,在寺院落成之前,她暫住在寶興國寺。
冬日裡京城的雪連綿不絕,傅嬌多年奔波流連,身上落下不少病根,在極度嚴寒的天氣里舊疾便會發作,她就不大出門了。她便窩在屋子裡,整日裡伏案勞作。
寺里的小沙彌知道她是得道僧人,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知道她睡眠不好,每天夜裡都會給她準備安神茶。和從北地回來的時候一樣,喝了之後便能一夜無覺,安睡到天亮。
這夜小沙彌照例為她送來安神茶,但她正翻譯到要緊處,所以擺手示意他將茶放在原處。小沙彌提醒她忙完了一定記得喝茶,她漫不經心地點了點頭。
等她忙完茶已經涼了,她無意辜負小沙彌的一片好心,怕她看到多思多想,便推開窗,將茶潑到雪地里。
她收拾妥當後,上床拉開被子睡下。
太累了,精神有些恍惚。
迷迷糊糊聽到有細碎的腳步聲,似乎踮著腳小心翼翼地走進了她的禪房。她以為是小沙彌擔心她夜裡睡不好進來給她掖被角,便沒有理會,只轉過身緊緊裹著被褥。
腳步到了她的床榻前便停下了,她霎時間脊背發寒,連呼吸都亂了一下,不斷地安慰自己多想了。
可她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已經很久了。從北地回來,一路上她都有這種怪異感。不過李洵一直沒有任何異常舉動,她以為是自己多想,沒往心上去。
她還想寬慰自己,忽然聽到頭頂上方傳來一陣咳嗽聲,像是極力壓抑克制悶在喉嚨里的一樣。
她輕輕閉上眼,心中一片寒涼。
還以為他會把自己抓回宮中關著,永遠不會再放她出來。可他沒有,他只靜靜地站在床前,凝視著她朦朧的睡顏,快天亮時,雪風呼嘯。他猜想她或許快醒了,便戀戀不捨地離去。
傅嬌聽到他的腳步聲遠去,擁著被子越發覺得冷。直到小沙彌來喚她起床,她才昏昏沉沉地起來。
她看著桌上床頭的空碗,沉思許久。她想不明白為何李洵沒有直接將她綁回宮裡,反而用這樣鬼鬼祟祟的方式夜裡來看她。
血沖腦門的剎那間,她本想連日趕緊離開京城,但很快她就冷靜下來。李洵已經知道她在京城,想必早已在寶興國寺布下天羅地網,她插翅也難逃。細思之下,她想到李洵修建雁塔寺的本意或許也是為了將她困在京城。
得知自己再也逃脫無望,她索性也就放平了心態。總歸李洵現在沒有捅破那層紙,將她強行帶回宮中,那她便只當什麼也不知罷了。晚上小沙彌送來的茶湯她都倒了,因而無比清晰地知道李洵夜夜都會來寶興國寺,安安靜靜地看她睡一夜,天亮便走,從不曾有過什麼越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