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頁
揉了太陽穴沒一會兒,徐苓君輕輕拍了拍,示意停止。
「不用了,你出去和姐姐們玩吧。」
「早上在祠堂前,你和英理她們不是說好逛廟會?」
顧母起身,理了下外衣翻領,「我去看看你外婆,她應該起床了。」
·
邁進六抹菱花隔扇門,廳室內,女孩子們都在喝茶,下午相約一起觀賞鎮上的酬神勝會,如今時間還早,她們坐下來閒磕。
其中一個恬淡淑雅的女孩正講著話,長相文靜秀氣,徐苓君一來,她們停下話頭,起身和長輩招呼。
徐苓君看向那人,含笑問:「好久回國一趟,昨晚休息好麼?」
沈玉顏頷首。
她歉聲道:「早上事多人忙,沒來得及和您說上話。」
身後顧亦徐一直衝她笑,沈玉顏眨了下眼睛回應。
今早祭祖,無論如何不能錯過時間,沈玉顏於昨天傍晚趕到古鎮,她代表沈家過來,徐苓君噓寒問暖幾句,問她父母、兄弟姊妹,還有外婆的近況,得知一切都好,內心寬慰,之後便走了。
下午,顧亦徐和姐姐們去到廟裡。
沿街集市到處都有小販叫賣,小巷熙攘,客流如雲,密得落不下腳。
一年好不容易到頭,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回來了,古鎮近些年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到處魚龍混雜。
岸上擁堵,她們遂改坐烏篷小船,泛舟小江上,看到哪處新鮮有趣,便靠岸停留片刻。
一路走走停停,顧亦徐中途買了個捏瓷人,白身粉面,憨態可掬。
她們乘舟於溪中,經過一處臨水而建的戲台,有人在台上唱戲。
顧亦徐聽得一知半解,吳英理等人覺得耳熟,可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是哪出戲文。
沈玉顏細細聽後,最先道出,唱的是《破幽夢孤夜漢宮秋》。
說來也奇怪,她分明是生在國外的兒女,卻是在場眾人里最懂戲詞的。
顧亦徐默念遍名字,漢宮秋。
「這是和漢朝哪個典故有關?」
沈玉顏回:「昭君出塞。」
元帝時期,漢軍數次征戰匈奴,北戎在接連打壓之下,內部割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不敵兄長北匈奴郅支單于,遂向漢朝稱臣歸附,自請為婿。
王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因才貌過人,被元帝賜婚和親。
《漢宮秋》為元雜劇,自元代漢人改編後,和正史有一定出入。
在這齣戲中,元帝與昭君兩情相悅,小人毛延壽其中作祟,將昭君美人圖獻給呼韓邪單于,單于垂涎美色,以武力脅迫美人和親,文武百官無一人可用,畏懼匈奴勢強,皆勸帝王割愛,以美人換江山和平。
漢元帝無可奈何,只能在灞橋親自送別昭君,回宮後神思淒哀,悲痛萬分。
/返咸陽,過宮牆,繞迴廊,近椒房,月昏黃/
遙隔江面,戲聲傳來時沾染水汽,柔更柔,悲更悲。
沈玉顏娓娓道來,亦徐好奇:「那昭君知情麼?」
「是否知情不重要。」
/夜生涼,泣寒螿
綠紗窗,不思量/
帝王昏庸,臣子無能。
縱有美人,也不能保全。
只能眼睜睜看著昭君出塞,最後投河自盡。
「漢室衰敗沒落,元帝軟弱。」
她輕搖頭:「除了和親,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
·
船停登岸,不遠處便是座寺廟。
小時候,顧亦徐來過這裡逛廟會,廟裡的老師傅聽見她們說話,知道是附近那所大宅子的孩子,今歲跟著長輩們回來賀冬的,說是故人相熟,送了她們一人一個古法手鐲。
那時環口大小正好般配,後面長大了,顧亦徐帶不進去,摘下來留著。
時隔多年,重遊故地,師傅已經不在這了。
聽廟裡的和尚說,他老人家前幾年便還俗去了。
酬神吉日,祭謝神靈。
廟裡香客成市,酬謝最多的是財神,金銀紙元寶紮成堆,燒給神仙,求得是個發財庇佑。若成真了,來年需得到廟裡還願。
拜神上香後,從寺廟大門出來,旁邊一溜街市集,挨個邊走邊看過去,期間她們路過古玩當鋪,老闆就地擺攤,地面上鋪一大塊布,木篋壓在布邊,青銅器、鎏金古董、紫泥耳爐等等古玩擺在上面,任客人挑選。
顧亦徐目光被一物吸引住,適才停下,沈玉顏心細,問道:「看中了哪個?」
她相中的是一枚魚紋和田墨翠,形狀橢圓,紋理細緻。
吳英理探身,湊上前瞧一眼。
「這塊裸玉色澤漆黑,長得規整,拿金或銀打個底座,綴上小珠子,弄成長命鎖的樣式,應該挺好看的。」
她職業病犯了,下意識從設計角度給出建議,老闆聞言附和:「小姐好眼光,既然大家都是識貨的,原價八萬四,我給打個折,七萬九。」
沈玉顏笑了下,「七萬九?」
「老闆,你這玉品相不錯,但質地不夠細膩,摸上去手感也就一般,沒有收藏價值。」
「再便宜點。」
商量過後,老闆不同意還價。
「太貴了,買不起。」
顧亦徐直言:「我們哪有那麼多錢。」
「家裡比這塊好的和田玉多得是。」邊上沈玉顏也勸:「亦徐,我們走,當誰沒見過好玉麼?」
「不用了,你出去和姐姐們玩吧。」
「早上在祠堂前,你和英理她們不是說好逛廟會?」
顧母起身,理了下外衣翻領,「我去看看你外婆,她應該起床了。」
·
邁進六抹菱花隔扇門,廳室內,女孩子們都在喝茶,下午相約一起觀賞鎮上的酬神勝會,如今時間還早,她們坐下來閒磕。
其中一個恬淡淑雅的女孩正講著話,長相文靜秀氣,徐苓君一來,她們停下話頭,起身和長輩招呼。
徐苓君看向那人,含笑問:「好久回國一趟,昨晚休息好麼?」
沈玉顏頷首。
她歉聲道:「早上事多人忙,沒來得及和您說上話。」
身後顧亦徐一直衝她笑,沈玉顏眨了下眼睛回應。
今早祭祖,無論如何不能錯過時間,沈玉顏於昨天傍晚趕到古鎮,她代表沈家過來,徐苓君噓寒問暖幾句,問她父母、兄弟姊妹,還有外婆的近況,得知一切都好,內心寬慰,之後便走了。
下午,顧亦徐和姐姐們去到廟裡。
沿街集市到處都有小販叫賣,小巷熙攘,客流如雲,密得落不下腳。
一年好不容易到頭,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回來了,古鎮近些年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到處魚龍混雜。
岸上擁堵,她們遂改坐烏篷小船,泛舟小江上,看到哪處新鮮有趣,便靠岸停留片刻。
一路走走停停,顧亦徐中途買了個捏瓷人,白身粉面,憨態可掬。
她們乘舟於溪中,經過一處臨水而建的戲台,有人在台上唱戲。
顧亦徐聽得一知半解,吳英理等人覺得耳熟,可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是哪出戲文。
沈玉顏細細聽後,最先道出,唱的是《破幽夢孤夜漢宮秋》。
說來也奇怪,她分明是生在國外的兒女,卻是在場眾人里最懂戲詞的。
顧亦徐默念遍名字,漢宮秋。
「這是和漢朝哪個典故有關?」
沈玉顏回:「昭君出塞。」
元帝時期,漢軍數次征戰匈奴,北戎在接連打壓之下,內部割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不敵兄長北匈奴郅支單于,遂向漢朝稱臣歸附,自請為婿。
王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因才貌過人,被元帝賜婚和親。
《漢宮秋》為元雜劇,自元代漢人改編後,和正史有一定出入。
在這齣戲中,元帝與昭君兩情相悅,小人毛延壽其中作祟,將昭君美人圖獻給呼韓邪單于,單于垂涎美色,以武力脅迫美人和親,文武百官無一人可用,畏懼匈奴勢強,皆勸帝王割愛,以美人換江山和平。
漢元帝無可奈何,只能在灞橋親自送別昭君,回宮後神思淒哀,悲痛萬分。
/返咸陽,過宮牆,繞迴廊,近椒房,月昏黃/
遙隔江面,戲聲傳來時沾染水汽,柔更柔,悲更悲。
沈玉顏娓娓道來,亦徐好奇:「那昭君知情麼?」
「是否知情不重要。」
/夜生涼,泣寒螿
綠紗窗,不思量/
帝王昏庸,臣子無能。
縱有美人,也不能保全。
只能眼睜睜看著昭君出塞,最後投河自盡。
「漢室衰敗沒落,元帝軟弱。」
她輕搖頭:「除了和親,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
·
船停登岸,不遠處便是座寺廟。
小時候,顧亦徐來過這裡逛廟會,廟裡的老師傅聽見她們說話,知道是附近那所大宅子的孩子,今歲跟著長輩們回來賀冬的,說是故人相熟,送了她們一人一個古法手鐲。
那時環口大小正好般配,後面長大了,顧亦徐帶不進去,摘下來留著。
時隔多年,重遊故地,師傅已經不在這了。
聽廟裡的和尚說,他老人家前幾年便還俗去了。
酬神吉日,祭謝神靈。
廟裡香客成市,酬謝最多的是財神,金銀紙元寶紮成堆,燒給神仙,求得是個發財庇佑。若成真了,來年需得到廟裡還願。
拜神上香後,從寺廟大門出來,旁邊一溜街市集,挨個邊走邊看過去,期間她們路過古玩當鋪,老闆就地擺攤,地面上鋪一大塊布,木篋壓在布邊,青銅器、鎏金古董、紫泥耳爐等等古玩擺在上面,任客人挑選。
顧亦徐目光被一物吸引住,適才停下,沈玉顏心細,問道:「看中了哪個?」
她相中的是一枚魚紋和田墨翠,形狀橢圓,紋理細緻。
吳英理探身,湊上前瞧一眼。
「這塊裸玉色澤漆黑,長得規整,拿金或銀打個底座,綴上小珠子,弄成長命鎖的樣式,應該挺好看的。」
她職業病犯了,下意識從設計角度給出建議,老闆聞言附和:「小姐好眼光,既然大家都是識貨的,原價八萬四,我給打個折,七萬九。」
沈玉顏笑了下,「七萬九?」
「老闆,你這玉品相不錯,但質地不夠細膩,摸上去手感也就一般,沒有收藏價值。」
「再便宜點。」
商量過後,老闆不同意還價。
「太貴了,買不起。」
顧亦徐直言:「我們哪有那麼多錢。」
「家裡比這塊好的和田玉多得是。」邊上沈玉顏也勸:「亦徐,我們走,當誰沒見過好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