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看著似乎還長不大的霍婷婷,霍耀文苦笑一聲說道:「我有什麼好炫耀的,你好好讀書,好好學習,以後就炫耀炫耀你自己。」

  「不一樣。」霍婷婷搖搖頭。

  霍耀文一邊開車,一邊問道:「對了婷婷,還記得秀芬堂姐嗎?」

  「記得啊,上次阿嫲過生日的時候我見過,沒想到我居然還有一個堂姐。」

  霍婷婷對家族裡的情況了解的不多,父母等人也沒說過,在見到霍秀芬的時候還有些驚訝。

  霍耀文道:「她現在住在家裡,睡你的房間,我買了一個雙人上下鋪,以後你就睡上鋪。」

  霍婷婷不解:「秀芬堂姐怎麼睡我們家了?」

  霍耀文講道:「她要在中環上班,我們家離那比較近,秀芬的家在九龍,有點遠,上班不方便,回去後記得跟秀芬好好相處知道了嗎?」

  「知道了。」

  霍婷婷點點頭,她性子活潑跳動,但該懂的道理都懂,對於霍秀芬住自己的臥室,雖然心裡有些芥蒂,可也只是一瞬間的想法。

  .......

  「會長!」

  「會長下午好!」

  「嗯,大家好。」

  霍耀文剛走進的基金會裡,就看到老師張承頤正在跟幾個人交流著什麼,一行人連忙起身打招呼。

  在看到他進來後,張承頤帶著笑意說道:「今天怎麼有空過來?學校沒課?」

  「嗯,學校沒課。」

  霍耀文走到張承頤的身邊,看他們人人手上都拿著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的寫了一大堆,好奇的問道:「這是什麼?」

  來上了幾天班的霍秀芬,靦腆的站起來說道:「會長,這是羅律師和張理事共同制定的基金會內部條例。」

  因為霍秀芬沒跟基金會裡的人說過霍耀文是她堂哥,所以除了張承頤外,其餘人也都不清楚二人的關係,只認為是同姓。

  張承頤詳細說:「就是基金會內部的一些規定,是羅律師借鑑了一些別的基金會的內容,之後跟我商量後制定下來的。」

  「這很好啊。」霍耀文點點頭。

  基金會內部管理肯定要十分的嚴格,否則要是出現了貪污和濫用、挪用的情況,會對基金會的名譽造成很大的打擊,所以這個內部規章條例先制定出來是最好的選擇。

  張承頤笑道:「是啊,羅律師對基金會的運作流程很懂,很多事情都是她規劃的,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幾日就能正式開始了,我們也跟教育署的人溝通了一下,他們幫忙聯繫了一些學校,我們過幾日會派人去調查學校提供的貧困優秀學子的資料,落實清楚後,第一批以善養善助學學子名額就會出來了。」

  基金會籌備有小一月的時間了,大致的事情都已經弄妥,現在就是開始篩選名單了。

  霍耀文道:「嗯,到時候我會過來看看的。」

  這事,霍耀文比所有人都著急,眼瞅著距離1970年沒幾個月了,他也不清楚太平紳士委任的條例具體是什麼時候修改,所以能趕在年底前,把基金會的名氣宣傳出去,那是最好的了。

  .......

  第169章 【寮屋】

  一晃數日過去,步入十月,香港悶熱的天氣略微有些好轉,可這並不代表涼快了許多,反而是越來越熱,只是這種熱從悶熱改為了曬熱。

  霍耀文這段時間可以說忙的是頭昏腦漲,每天都在學校和基金會內來回的奔波著,每天都在跟羅巧珍和張承頤商量著基金會的事情。

  這幾天,會裡篩選出了遍及港島,九龍,新界三地的貧困學子,第一批總共有一百七十三個人,都是學習成績優越,但家裡的條件十分困難的中學生。

  雖說九龍以及開始普及六年免費教育條例,但中學生讀書每年的花銷也不小,不包括伙食費,光讀書的費用,一個學期都要小一千港幣。

  如果是普通家庭,一年兩千的花銷還是支付的起的,可這一百七十三人,家裡面的條件實在是太困難了。

  有一百二十一個學生,他們還是住在九龍或者新界的寮屋。

  何為寮屋,簡單講就是非法占地而建的臨時居所,其建築通常相當簡陋,大多以鐵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稱鐵皮屋、木屋。

  這些寮屋都最少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了,香港淪陷時,大批量的房屋被日寇給摧毀,導致無數家庭無家可歸,不得已只能弄些木材或者鐵皮來搭建臨時住所。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內地戰爭,逃亡來香港這邊的。

  當時房屋管理方面不是很嚴格,僭建違建的現象時有發生,等臨時住所搭建好以後,有些人這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年。

  因為距離市區很遠,大都是在偏遠的地方,所以英政府對他們也是不多理睬,任其自生自滅。

  一直到1953年聖誕夜深水埗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五萬三千名災民無家可歸,迫於社會輿論和各方面的壓力下,當時的香港英政府才不得已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

  這也是後來香港修建屋邨的起因。

  屋邨修建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而且修建屋邨幾乎都是港英政府出錢,在修建了慈雲屋邨等大型屋邨後,財政情況已經岌岌可危。

  所以對於香港目前尚存的寮屋區,他們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直到數年後麥理浩登台,制定了居者有其屋計劃,這才徹底的把香港所有的寮屋全部拆除,讓大部分人都住上了廉價而又現代化的公共屋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