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科舉考試中,試策一般多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吏治等與民生相關的實時性策題,如果有心人往這上面押,興許能押著個邊也不是不可能。
從滿地霜華的深秋,到冰雪覆蓋的寒冬,等到沉睡了一個冬的樹木抽出新芽時,今歲恩科會試悄然而至。
昭平十七年二月初八,蒙真與全國所有舉子一起一大早候在貢院外面等待貢院門開。
因著考試是在春天,會試又被稱為「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凡去歲鄉試中舉者以及往屆舉子均可應考參加。
參加今歲恩科會試的舉子多達五千人,卯時一過,貢院門開,舉子們在兵士的維持下排隊有序進入。
與鄉試一樣,會試的搜身檢查也極其嚴格,考生不僅要摘帽除襪,就連裡面貼身的衣服也得脫了接受檢查。
按理說舉人的身份地位遠高於秀才,朝廷不能再像鄉試搜檢那樣要求考生脫衣露膚,可為何要反道而行呢。
原來本朝初期的會試檢查並沒有現在這般嚴格,朝廷為顧及舉人顏面,舉子進考場時無需像鄉試那樣脫去衣服,裸·露體膚,只需要摘帽除襪,簡單搜檢一番即可。
可正是因為搜檢的寬鬆,一些舉子非但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私藏夾帶入考場。
所謂「夾帶」,即作弊考生將小抄縫進衣褂、袍褲以及帽子襪子中,將其偷偷帶進考場,從而方便在考場作弊。
因會試夾帶之風泛濫,朝廷不得不照鄉試搜檢之例對舉子考生進行「屏脫衣服,剝露體膚」之搜檢。
同時將夾帶作弊寫進律法中,一經發現有考生私藏夾帶進考場,朝廷必對其嚴懲不貸,先廷杖四十,而後流放邊疆,並且此生再不允踏入科場半步。
果然此律法一出,再無考生敢私藏夾帶入考場。然而會試搜檢之例一如鄉試搜檢那般嚴格,再沒放寬過。
因其搜檢嚴格,每個考生接受搜身檢查的時間便長了些。
蒙真站在長如巨龍的隊伍里排了大概兩個時辰才輪到他接受檢查,先是手裡提著的考籃,裡面糕點饃餅一類的食物全給掰開捏碎,後又是帽子鞋子頭髮,頭髮披散,弄得個亂糟糟,最後衣服也被脫下,里里外外被搜檢個遍。
等這一系列搜身檢查完畢,蒙真坐進號房裡,衣衫不整的樣子,像是遭了強劫一般,叫人著實著惱。
他先是整了整儀容,而後拿出塊干布,倒水蘸濕擦了擦號房裡的兩塊木板,才躺在上面稍作小憩。
差不多酉時(下午五點),所有考生搜身檢查完畢,自此貢院門鎖,在第一場考試結束之前,不管裡面發生什麼,哪怕是死了人也不准打開。
因著搜身檢查折騰了一整天,多數考生累的夠嗆,號房裡兩張板子一拼,身上搭一條棉被蜷著身子睡了過去。
每個號房裡置有一盆炭火,這炭火本是考生熱飯用的,不過現下春寒料峭的二月,號房又不遮風,夜裡睡覺總覺著寒冷,此時考生用它來取暖正好不過。
翌日一早,也就是二月初九。
考題發放下來,會試所試項目與鄉試同,第一場試四書文三道,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以及五經文四篇。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以上是四書題的題目,分別出自《論語》《孟子》《中庸》,都是正兒八經的大題,非是童生試五花八門的截搭題。
不過也是,舉子一步步走到今天,可謂是過關斬將,考官們本本分分按著四書出題齊整便是,沒必要再拿各種亂七八糟的截搭題來使其為難。
會試是為朝廷選拔人才,考生憑的是真才實學,非是來猜謎玩文字遊戲。
四書文即八股文,文章自是要按八股格式來寫,首要便是破題。
破題,即點明文章題意,若破錯題,後面寫多少都白搭。
可見破題的重要性。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正是這個理。
蒙真先是醞釀一番,隨即草紙上起筆,待草紙上寫的滿意無錯漏了,他再一筆一筆謄寫到答題紙上。
三道四書題寫完,正是日落黃昏時候,天色將黑不黑,蒙真揭開考籃,拿了塊餅子隨意啃了幾口,而後點燃蠟燭,寫那首五言八韻試帖詩。
賦得「積雨空林煙火遲」,得「遲」字。
這是試帖詩的題目,詩題出自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之「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一句。
賦得詩也須得按八股格式來,即詩的首聯破題,次聯承題。
蒙真想了一想,而後提筆在草稿紙上寫下:
雨霽空山靜,煙瞑芳草遲。
陌上積翠深,林下樵翁歸。
這破題承題有了,接下來便是起股。蒙真又思慮一番,才又在草稿紙上繼續寫作。一首五言八韻試帖詩寫完,用了他將近一個多時辰。
彼時天已黑盡,他卻一點兒也不覺得困。考場上給每位考生發了三支蠟燭,第一場考試考題多,多數考生時間不夠用,考題做不完,只能燈下奮筆疾書。
此時的貢院燈火通明,一個個小小的隔間裡火苗促動,蒙真與大多數考生一樣,伏案書寫剩下的幾道五經題。
五經題做了一篇之後,蒙真先將試卷收整好,而後吹了燈,兩張板子一拼,睡覺去了。
從滿地霜華的深秋,到冰雪覆蓋的寒冬,等到沉睡了一個冬的樹木抽出新芽時,今歲恩科會試悄然而至。
昭平十七年二月初八,蒙真與全國所有舉子一起一大早候在貢院外面等待貢院門開。
因著考試是在春天,會試又被稱為「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凡去歲鄉試中舉者以及往屆舉子均可應考參加。
參加今歲恩科會試的舉子多達五千人,卯時一過,貢院門開,舉子們在兵士的維持下排隊有序進入。
與鄉試一樣,會試的搜身檢查也極其嚴格,考生不僅要摘帽除襪,就連裡面貼身的衣服也得脫了接受檢查。
按理說舉人的身份地位遠高於秀才,朝廷不能再像鄉試搜檢那樣要求考生脫衣露膚,可為何要反道而行呢。
原來本朝初期的會試檢查並沒有現在這般嚴格,朝廷為顧及舉人顏面,舉子進考場時無需像鄉試那樣脫去衣服,裸·露體膚,只需要摘帽除襪,簡單搜檢一番即可。
可正是因為搜檢的寬鬆,一些舉子非但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私藏夾帶入考場。
所謂「夾帶」,即作弊考生將小抄縫進衣褂、袍褲以及帽子襪子中,將其偷偷帶進考場,從而方便在考場作弊。
因會試夾帶之風泛濫,朝廷不得不照鄉試搜檢之例對舉子考生進行「屏脫衣服,剝露體膚」之搜檢。
同時將夾帶作弊寫進律法中,一經發現有考生私藏夾帶進考場,朝廷必對其嚴懲不貸,先廷杖四十,而後流放邊疆,並且此生再不允踏入科場半步。
果然此律法一出,再無考生敢私藏夾帶入考場。然而會試搜檢之例一如鄉試搜檢那般嚴格,再沒放寬過。
因其搜檢嚴格,每個考生接受搜身檢查的時間便長了些。
蒙真站在長如巨龍的隊伍里排了大概兩個時辰才輪到他接受檢查,先是手裡提著的考籃,裡面糕點饃餅一類的食物全給掰開捏碎,後又是帽子鞋子頭髮,頭髮披散,弄得個亂糟糟,最後衣服也被脫下,里里外外被搜檢個遍。
等這一系列搜身檢查完畢,蒙真坐進號房裡,衣衫不整的樣子,像是遭了強劫一般,叫人著實著惱。
他先是整了整儀容,而後拿出塊干布,倒水蘸濕擦了擦號房裡的兩塊木板,才躺在上面稍作小憩。
差不多酉時(下午五點),所有考生搜身檢查完畢,自此貢院門鎖,在第一場考試結束之前,不管裡面發生什麼,哪怕是死了人也不准打開。
因著搜身檢查折騰了一整天,多數考生累的夠嗆,號房裡兩張板子一拼,身上搭一條棉被蜷著身子睡了過去。
每個號房裡置有一盆炭火,這炭火本是考生熱飯用的,不過現下春寒料峭的二月,號房又不遮風,夜裡睡覺總覺著寒冷,此時考生用它來取暖正好不過。
翌日一早,也就是二月初九。
考題發放下來,會試所試項目與鄉試同,第一場試四書文三道,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以及五經文四篇。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以上是四書題的題目,分別出自《論語》《孟子》《中庸》,都是正兒八經的大題,非是童生試五花八門的截搭題。
不過也是,舉子一步步走到今天,可謂是過關斬將,考官們本本分分按著四書出題齊整便是,沒必要再拿各種亂七八糟的截搭題來使其為難。
會試是為朝廷選拔人才,考生憑的是真才實學,非是來猜謎玩文字遊戲。
四書文即八股文,文章自是要按八股格式來寫,首要便是破題。
破題,即點明文章題意,若破錯題,後面寫多少都白搭。
可見破題的重要性。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正是這個理。
蒙真先是醞釀一番,隨即草紙上起筆,待草紙上寫的滿意無錯漏了,他再一筆一筆謄寫到答題紙上。
三道四書題寫完,正是日落黃昏時候,天色將黑不黑,蒙真揭開考籃,拿了塊餅子隨意啃了幾口,而後點燃蠟燭,寫那首五言八韻試帖詩。
賦得「積雨空林煙火遲」,得「遲」字。
這是試帖詩的題目,詩題出自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之「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一句。
賦得詩也須得按八股格式來,即詩的首聯破題,次聯承題。
蒙真想了一想,而後提筆在草稿紙上寫下:
雨霽空山靜,煙瞑芳草遲。
陌上積翠深,林下樵翁歸。
這破題承題有了,接下來便是起股。蒙真又思慮一番,才又在草稿紙上繼續寫作。一首五言八韻試帖詩寫完,用了他將近一個多時辰。
彼時天已黑盡,他卻一點兒也不覺得困。考場上給每位考生發了三支蠟燭,第一場考試考題多,多數考生時間不夠用,考題做不完,只能燈下奮筆疾書。
此時的貢院燈火通明,一個個小小的隔間裡火苗促動,蒙真與大多數考生一樣,伏案書寫剩下的幾道五經題。
五經題做了一篇之後,蒙真先將試卷收整好,而後吹了燈,兩張板子一拼,睡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