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穆家軍從來都不是好性子,魏衡和林晚更不是。

  更何況,西狄在京城這麼一掃,皇室貴族大臣不知死傷多少,大魏即將迎來亂戰。

  這個時候他們必須將黎軍徹底的打廢了,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所以黎軍想要徹底,穆家軍乘勝追擊。

  這穆家軍士氣高昂,黎軍猶如喪家之犬,大半個月後,便將黎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

  來的時候十五萬大軍,回去的時候只剩下五六萬。

  到了這份上,穆家便鳴鼓收兵了。

  不能將人趕盡殺絕了。

  那是給黎國新君消滅敵人,人家睡夢中都能笑醒,卻絕對不會感激,一旦他掌控了大權,穩定了江山,第一件事就是趁他們病要他們命。

  所以二皇子得留著,手裡的兵也要留一點,這樣他才有資本回去跟新君斗上一斗。

  皇朝更迭,政權變異,那都是殘酷而又耗費時間的。

  黎國內部自己打起來,就顧不上他們這邊了,正好給他們機會重拾河山。

  穆家軍打敗黎國的事情林晚讓人使勁兒的宣揚出去。

  現在大魏皇庭被屠,江山破碎,那些藩王肯定會蠢蠢欲動,這個時候穆家軍打贏生長會給這個破碎的國家和老百姓帶來一線希望。

  到時候穆老將軍的名望會水漲船高,他再對外宣稱支持魏衡,便無人能擋。

  事實也正如林晚所料,消息傳揚出去,給這哀鴻遍野的大魏帶來了新的希望。

  是啊,西北破了,京城破了,可他們還有穆老將軍這樣的戰神。

  他們一定會站起來的。

  緊接著穆老將軍公告天下,表達自己對西狄的痛恨,對先皇和諸臣不幸遭遇的沉痛哀悼,最後表明,先皇雖然已死,但血脈尚在。

  嫡皇長子自到西南,不僅率領西南老百姓開山墾田,為西南多添了幾萬畝良田,還讓人從國外尋來了早熟稻種占城稻以及畝產五百的高產糧種珍珠米,此番黎國攻打西南,嫡皇長子更是與西南共抗敵軍。

  嫡皇長子心懷天下,乃仁君之相,他將親自率軍護送皇長子回京登基,重整河山,為先帝復仇,一雪前恥。

  穆老將軍此言一出,那些蠢蠢欲動的藩王當即摔了杯。

  好不容易先帝一脈死絕,他們有了機會,如今卻冒出來個廢太子,更有大敗黎國的戰神穆老將軍作保,可謂是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他們若是再站出來,便是狼子野心!

  穆老將軍這一出真是絕。

  但,說到底魏衡尚未千里之外的西南,尚未回到京城,只要他死在這路上,他們便仍有機會。

  道理是這樣的道理,但誰扛得住鐵血雄師?

  穆老將軍率十萬大軍護送魏衡和林晚回京,幾乎是無人敢攔截,只得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在大半個月後抵達京城,而後被殘存的文武百官奉上帝位,號稱嘉定帝。

  魏衡登基為帝後的第一道旨意,冊封林晚為後,此後帝後臨朝理事,並稱二聖。

  魏衡和林晚此時登基,面對的是一個殘破的大魏。

  西北大門洞開,殘留的西狄游勇四處擄掠。

  今年冬偏又逢暴雪,東北大寒,凍死不計其數,流民盈野,匪盜橫生,還有那些不甘認命的藩王,終究還是舉起了反棋。

  便是聰慧如魏衡,也不免麻爪,好在林晚應對此等事早有經驗。

  先是安撫百姓,安頓流民,再是收整殘軍,兵分兩路,一路往西北方向去,驅逐敵寇,收復玉州。

  一路往南去,掃蕩匪盜,平定天下,如是兩年,大魏安定。

  再是輕徭薄賦,勸農桑。

  魏衡和林晚入住京城這一年,西南按照原定計劃推廣占城稻和珍珠米,六月,占城稻熟,畝產三百餘斤,又種植二季,於十月熟,畝產不減。

  首次二季稻種植成功,消息傳出,天下百姓嚮往。

  然而,更讓人驚喜的卻是珍珠米。

  珍珠米同樣種植二季,而珍珠米的產量卻高達六百餘斤,乃是占城稻的兩倍!

  消息傳出,天下百姓熱淚盈眶。

  有了此等神物,老百姓終能飽腹。

  西南地區所產珍珠米,合格者全部留種,除了留足西南地區的珍珠米種子之外,其餘種子將發往東北以及西北兩道,由東北地區種植春玉米,西北種植夏玉米,當年俱都豐產。

  而占城稻則是發往江南等水稻種植區,因為占城稻口感差,因而朝廷推廣的時候並沒有強行要求老百姓種植,但推薦老百姓早稻種植占城稻,晚稻則是種植大魏現有的糧種,並且鼓勵老百姓自行收集優秀糧種。

  當年水稻亦豐產。

  第三年,更多的地區推行珍珠米和占城稻,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天下安定,大魏恢復元氣。

  除此以外,林晚命人與京郊建水泥工坊,大練水泥,以水泥重修皇城以及京城,世人初見水泥神效。

  待得西北收復,又命人於西北建水泥工坊,助西北重修破損城牆,共耗費三年,西北城牆再起,巍峨屹立,攔截西狄鐵蹄。

  見此,東北眼饞不已,東北總兵再三上本奏請建水泥工坊,嘉定帝方允之,此後東北城牆亦得以加固,江山更固。

  此後又以水泥修建水利,則固若金湯,水災大減。

  又以水泥修建官道,通達各府,商業大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