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頁
周圍的箭矢如雨般落下,南城門處響起沉重而響徹半個城中的敲鐘聲,敵襲,有敵襲!
霎時間,整個南城門處陷入恐慌和戒備中。
而南城門外,攻城的號角響起,鋪天蓋地的駐軍圍上城門處,戰火一觸即發,陷入廝殺!
……
離院處,等信號彈發送之後,彭鼎也率領了第二波駐軍從密道中入內。
宋時遇和陳松帶領的第一波人主要是探路,先要摸清京中情況,送回信息,確保密道口到東城門的一路安全。
偷襲只有一次,一次不成功就等同於失敗,打草驚蛇,所以偷襲的事容不得出錯。
宋時遇和陳松率領人從趙記酒肆摸出,分為兩路避開,因為熟悉禁軍的巡防,也都穿上了禁軍的衣裳,在尚且安靜的京中穿梭沒人覺得有異常。
宋時遇帶的人里,也有一部分去摸清南城門處的情況,其餘人要等待彭鼎帶領的第二批人抵達後一道行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待得南城門處的鐘聲忽然響起。
大半個京中都能聽到。
宋時遇和陳松心中都捏了一把汗,開始了!
最後這一戰,是真正開始了!
……
而等彭鼎帶的人全部入了密道,密道口合上,只留了十餘二十個駐軍駐守。
李裕上馬,疾馳往東城門處去。
李裕面上並無喜色,即便今日就要拿下整個京中,結束這場內亂,但這場紛爭,即便也結束,也沒有贏家。
從邊關遇襲開始,兩年半了……
這兩年半里,先是李坦肅清朝中,再次李恆同李坦斗,最後他同李坦,這兩年半的時間終於要落下帷幕。
而這次同早前不同。
早前的記憶里,他兵臨城下還在幾年後……
戰火也連綿了更久,民不聊生。
那時的長運並未借道,這場仗是一步一步打過來的。
而那時,李坦並不知曉自己的身世,沒有自亂陣腳,每一步都走得很穩,兩人之間的對峙,曠日持久,也打掉了半個長風的氣運。
那時的離院京郊也在京中的戍防中,宋時遇沒有帶人偷襲東城門,駐軍圍著京城打了六七日才攻下城門,哭聲震天,血流成河。而城中能燒的都燒了,城破之時,李坦拖著大半個京中陪葬。
這些,都在腦海中一一浮現著,好似噩夢結束前,最混亂的一幕……
所以即便眼下不同,李裕眼中也沒有喜色。
因為,都經歷過了……
只想早些結束!
他同李坦之間,該有第二次了結了。
***
今日休沐,無早朝。
明和殿中,李裕才從前幾日的暴躁中冷靜過來,想起黃啟明的事,心中有些愧疚,也參雜著憤懣。
黃啟明沒說錯,臨時徵稅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一層遮羞布罷了。但後來黃啟明提起愧對李家幾百年的基業時,他還是惱羞成怒了。
因為李家幾百年基業同他並無關係……
如果黃啟明這些尚且還對他忠臣的人,在知曉他不姓李之後,還會對他忠心嗎?
他不知道。
但至少這些人裡面,會有一半打退堂鼓。
所以在收到李裕的信後,他看任何人都覺得旁人眼中對他有了猜疑。
唯一沒有猜疑的幾個,都是平日裡阿諛諂媚,絕口不會對他說一個不字的人。
但這些人錦上添花可以,要他們雪中送炭,或是撐起朝中基業根本不可能。
眼下他同李裕對峙,時間越長,對他越不利。李裕手中握著他的把柄,就算他不承認,難保駐軍和世家不受影響。
李裕可以慢慢同他耗,他不能同李裕耗著。
成王敗寇,史冊是有贏家書寫的。
他和李裕,誰最後站在天子殿堂上,史冊就是誰寫的,他姓不姓李,不重要!
李坦平靜下來,開始重新思量黃啟明的事,還有紅城戰局的事,他前些時候是沖昏了頭腦,不應當讓魯一直帶兵去紅城的。
雖然頻北這處沒有動靜,長運也安穩,但京中始終要人守著才安穩。
“貴平。”李坦喚了聲。
貴平入內,“陛下。”
李坦輕聲道,“讓魯一直回來,不要去紅城了,還有,把黃啟明黃老大人從大理寺請出來,朕要見他。”
李坦說完,看了貴平一眼,貴平拱手應是。
李坦明顯見他眼中喜色。
“去吧。”李坦沒說旁的。
貴平也是。
只是貴平才出了殿中,就見禁軍右前衛副使子博匆匆入內,“公公,陛下在嗎?”
“在。”貴平看他一臉驚慌模樣。
難得陛下如今日心態平和,貴平怕他衝撞了陛下,正好黃大人的事情還亟待解決,如果因為旁的事情影響到黃老大人這處,得不嘗試,更不是好事。於是,貴平問起,“出什麼事情了,怎麼這麼慌張?”
子博深吸一口,儘量冷靜,“廢太子兵臨城下,帶兵攻城了。”
“什麼?”貴平詫異。
……
“怎麼可能!”明和殿中,李坦大怒!
子博跪下,“破曉後的半個時辰,也就是半刻鐘前,南城門處遭遇敵襲!駐軍人很多,不是一小撮,而是來勢洶洶,而且帶兵的人,是郭從容。”
霎時間,整個南城門處陷入恐慌和戒備中。
而南城門外,攻城的號角響起,鋪天蓋地的駐軍圍上城門處,戰火一觸即發,陷入廝殺!
……
離院處,等信號彈發送之後,彭鼎也率領了第二波駐軍從密道中入內。
宋時遇和陳松帶領的第一波人主要是探路,先要摸清京中情況,送回信息,確保密道口到東城門的一路安全。
偷襲只有一次,一次不成功就等同於失敗,打草驚蛇,所以偷襲的事容不得出錯。
宋時遇和陳松率領人從趙記酒肆摸出,分為兩路避開,因為熟悉禁軍的巡防,也都穿上了禁軍的衣裳,在尚且安靜的京中穿梭沒人覺得有異常。
宋時遇帶的人里,也有一部分去摸清南城門處的情況,其餘人要等待彭鼎帶領的第二批人抵達後一道行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待得南城門處的鐘聲忽然響起。
大半個京中都能聽到。
宋時遇和陳松心中都捏了一把汗,開始了!
最後這一戰,是真正開始了!
……
而等彭鼎帶的人全部入了密道,密道口合上,只留了十餘二十個駐軍駐守。
李裕上馬,疾馳往東城門處去。
李裕面上並無喜色,即便今日就要拿下整個京中,結束這場內亂,但這場紛爭,即便也結束,也沒有贏家。
從邊關遇襲開始,兩年半了……
這兩年半里,先是李坦肅清朝中,再次李恆同李坦斗,最後他同李坦,這兩年半的時間終於要落下帷幕。
而這次同早前不同。
早前的記憶里,他兵臨城下還在幾年後……
戰火也連綿了更久,民不聊生。
那時的長運並未借道,這場仗是一步一步打過來的。
而那時,李坦並不知曉自己的身世,沒有自亂陣腳,每一步都走得很穩,兩人之間的對峙,曠日持久,也打掉了半個長風的氣運。
那時的離院京郊也在京中的戍防中,宋時遇沒有帶人偷襲東城門,駐軍圍著京城打了六七日才攻下城門,哭聲震天,血流成河。而城中能燒的都燒了,城破之時,李坦拖著大半個京中陪葬。
這些,都在腦海中一一浮現著,好似噩夢結束前,最混亂的一幕……
所以即便眼下不同,李裕眼中也沒有喜色。
因為,都經歷過了……
只想早些結束!
他同李坦之間,該有第二次了結了。
***
今日休沐,無早朝。
明和殿中,李裕才從前幾日的暴躁中冷靜過來,想起黃啟明的事,心中有些愧疚,也參雜著憤懣。
黃啟明沒說錯,臨時徵稅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一層遮羞布罷了。但後來黃啟明提起愧對李家幾百年的基業時,他還是惱羞成怒了。
因為李家幾百年基業同他並無關係……
如果黃啟明這些尚且還對他忠臣的人,在知曉他不姓李之後,還會對他忠心嗎?
他不知道。
但至少這些人裡面,會有一半打退堂鼓。
所以在收到李裕的信後,他看任何人都覺得旁人眼中對他有了猜疑。
唯一沒有猜疑的幾個,都是平日裡阿諛諂媚,絕口不會對他說一個不字的人。
但這些人錦上添花可以,要他們雪中送炭,或是撐起朝中基業根本不可能。
眼下他同李裕對峙,時間越長,對他越不利。李裕手中握著他的把柄,就算他不承認,難保駐軍和世家不受影響。
李裕可以慢慢同他耗,他不能同李裕耗著。
成王敗寇,史冊是有贏家書寫的。
他和李裕,誰最後站在天子殿堂上,史冊就是誰寫的,他姓不姓李,不重要!
李坦平靜下來,開始重新思量黃啟明的事,還有紅城戰局的事,他前些時候是沖昏了頭腦,不應當讓魯一直帶兵去紅城的。
雖然頻北這處沒有動靜,長運也安穩,但京中始終要人守著才安穩。
“貴平。”李坦喚了聲。
貴平入內,“陛下。”
李坦輕聲道,“讓魯一直回來,不要去紅城了,還有,把黃啟明黃老大人從大理寺請出來,朕要見他。”
李坦說完,看了貴平一眼,貴平拱手應是。
李坦明顯見他眼中喜色。
“去吧。”李坦沒說旁的。
貴平也是。
只是貴平才出了殿中,就見禁軍右前衛副使子博匆匆入內,“公公,陛下在嗎?”
“在。”貴平看他一臉驚慌模樣。
難得陛下如今日心態平和,貴平怕他衝撞了陛下,正好黃大人的事情還亟待解決,如果因為旁的事情影響到黃老大人這處,得不嘗試,更不是好事。於是,貴平問起,“出什麼事情了,怎麼這麼慌張?”
子博深吸一口,儘量冷靜,“廢太子兵臨城下,帶兵攻城了。”
“什麼?”貴平詫異。
……
“怎麼可能!”明和殿中,李坦大怒!
子博跪下,“破曉後的半個時辰,也就是半刻鐘前,南城門處遭遇敵襲!駐軍人很多,不是一小撮,而是來勢洶洶,而且帶兵的人,是郭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