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是的,謝禎打算搞個內閣,不過在謝禎的設想里,這只是把中書省削減,抬高了六部及其他部門的職權。
丞相肯定是不要了;原來作為丞相副手的參知政事,也就是俗稱的宰執,嗯......參知政事的名頭可以留著,用以給各部主官進銜,這樣讓新的參知政事繼續參謀、知會政事,但實權去了,不允許自行隨便對其他部門的工作做出批覆處理;然後中書省其他官都可以不要了,通政使司和翰林院挑些人加一個參議常務的銜負責干實際的文牘工作也就夠了。
在這樣處理後,謝禎打算每隔五天讓這些人進文淵閣來開會,看需要比如討論禮賓,還要安排鴻臚寺卿也來列席會議。總之,會上就直接把具體的全國行政工作好好討論一下,確定方針政策,順便讓各部門該配合該角力的都在會上搞定,然後工作就可以讓他們自行下去處理。
參議常務還要進宮輪班,奏摺讓參議常務分門別類整理好給各部發去,部門拿出解決方案匯總了再呈上來給謝禎看,並且拒絕浮誇文辭,公務必須言簡意賅。
「皇姐,其實奈奈有一點不太明白。」
謝禎眼神示意她直接說,景雲便問她:「那早朝幹什麼呢?」
謝禎笑了笑:「這也先考究你了,你覺得我想怎麼處理早朝?」
「皇姐想用閣會替代早朝?可是那樣對各部的中層官員就疏遠了,容易被蒙蔽,我覺得應該不能這樣做......」
景雲才九歲,又比謝禎自己進學晚,所以謝禎對她的回答已經很滿意了,於是就直接說了答案而不需要再繼續啟發這孩子什麼:「我們本來是一日一朝,朔望大朝,但日朝其實沒有必要,不如移花接木把朔望禮法性質的朝會當作常朝,這樣半個月見上一次五品以上的京官——文官和武官都算——然後還有監察御史和六科、各部員外郎,也就差不多了。」
其實大部分早朝的作用和謝禎設想的閣會差不多,基本上就是那麼些中堅官員聚在一起開會,但說實話大部分部門哪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要報告?每天上朝的結果是奏的事情越來越雞毛蒜皮,謝禎實在嫌他們浪費時間已經很久了。再者,凌晨拼命克制哈欠的官員回到官署真的還能精神抖擻地處理事務嗎?
當然了,朝上得少,很容易被罵不勤奮治政,但謝禎想,用成就說話永遠是硬道理,冗政才是不長久的。
回到謝禎最早問景雲的問題,現在景雲有了答案:「六部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軍隊這邊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那好,我們先說文官?」謝禎牽著景雲走到桌案邊,拿起筆為她把剛剛說的答案都寫在紙上,「六部侍郎問題不大,都察院也有必要,但通政使雖為九卿之首,但只是四方章奏由他開拆、民間情報由他分送六部,軍事事務也得送到五軍都督府,和他討論實際政務實無意義。」
「嗯......」謝禎忽然開始想另一個問題,如果要改成內閣制,現在的部門分工,她還不太滿意。
吏部沒什麼問題。
戶部現在掌管國家財政的度支也很合理,但以後如果由國家印紙鈔,那該不該給戶部管呢,如果給戶部管,那它又預算又印鈔又收稅,每件事卻都是謝禎想放進內閣里過問的,兩個侍郎可不夠。
禮部也是,祭祀、民族、外交、教育都歸它管,謝禎早想把翰林院和國子監獨立出去專門監管教育了,或許叫育才院也可以。
刑部制定審核法律的職能謝禎已經收回來了,剩下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只不過因為燕朝是三法司制度,刑部只是最高審判機關和各省流、徒刑以上的案件判決的初步覆核機關,而大理寺才是最高覆核機關,都察院則是最高監察機關。謝禎想要問詢司法,就得把三個機關的主官都帶上,但是吧,大理寺有點麻煩就是它可以和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放在一個體系里——要不把它改成大理院吧,謝禎這麼想。
工部沒問題,謝禎一開始就沒把天工院放在工部下屬,工部這邊搞建設、交通、水利,天工院那邊搞科技發展,就很符合謝禎想要的職能劃分。
景雲搞不懂的軍隊——
謝禎在心裡苦笑了兩聲,確實難搞。
關鍵兵部只管調兵而不能統兵,統兵的京中有京衛和親軍衛,京衛還可以說之前都是常媛管,親軍就掛名是馮勝,現在其實是謝禎自己管;地方駐軍是都司,但其他各地還在征戰呢,將軍們手裡還有一堆兵,除了馮勝就是明明白白在都司調兵練兵,傅友德、李文忠他們的部隊完全沒有特別的建冊管制,也正是因此徐達逆旗時李文忠在京,謝禎就讓李文忠統一指揮包括京衛的部隊,因為和常媛練好的京衛相反,李文忠自己的部隊現在還沒有籠子可以很好地隨時裝起來交給別人。
謝禎撫額,這邊起碼得加個總括的統戰部門。
「那皇姐就是想改成六部四院麼?四院是按都察院兩個主官,還是按皇嫂的天工院一個主官來設置參知政事呢?」
謝禎的思緒飄到藍蔚身上一秒,然後突然回想起那天被擱置的關於「侵略」的話題,詞兒的事情說明白了,可實際海戰到底要不要打怎麼打其實還沒達成共識啊,自己怎麼昏頭轉向已經把常媛放跑了?
不過懊惱歸懊惱,謝禎沒擱置思考:「四院不夠,鈔法再一個、軍事起碼要再設五個院,最後六部十院吧。軍隊的事可以交給李文忠、馮勝、傅友德他們自行討論改制。」
丞相肯定是不要了;原來作為丞相副手的參知政事,也就是俗稱的宰執,嗯......參知政事的名頭可以留著,用以給各部主官進銜,這樣讓新的參知政事繼續參謀、知會政事,但實權去了,不允許自行隨便對其他部門的工作做出批覆處理;然後中書省其他官都可以不要了,通政使司和翰林院挑些人加一個參議常務的銜負責干實際的文牘工作也就夠了。
在這樣處理後,謝禎打算每隔五天讓這些人進文淵閣來開會,看需要比如討論禮賓,還要安排鴻臚寺卿也來列席會議。總之,會上就直接把具體的全國行政工作好好討論一下,確定方針政策,順便讓各部門該配合該角力的都在會上搞定,然後工作就可以讓他們自行下去處理。
參議常務還要進宮輪班,奏摺讓參議常務分門別類整理好給各部發去,部門拿出解決方案匯總了再呈上來給謝禎看,並且拒絕浮誇文辭,公務必須言簡意賅。
「皇姐,其實奈奈有一點不太明白。」
謝禎眼神示意她直接說,景雲便問她:「那早朝幹什麼呢?」
謝禎笑了笑:「這也先考究你了,你覺得我想怎麼處理早朝?」
「皇姐想用閣會替代早朝?可是那樣對各部的中層官員就疏遠了,容易被蒙蔽,我覺得應該不能這樣做......」
景雲才九歲,又比謝禎自己進學晚,所以謝禎對她的回答已經很滿意了,於是就直接說了答案而不需要再繼續啟發這孩子什麼:「我們本來是一日一朝,朔望大朝,但日朝其實沒有必要,不如移花接木把朔望禮法性質的朝會當作常朝,這樣半個月見上一次五品以上的京官——文官和武官都算——然後還有監察御史和六科、各部員外郎,也就差不多了。」
其實大部分早朝的作用和謝禎設想的閣會差不多,基本上就是那麼些中堅官員聚在一起開會,但說實話大部分部門哪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要報告?每天上朝的結果是奏的事情越來越雞毛蒜皮,謝禎實在嫌他們浪費時間已經很久了。再者,凌晨拼命克制哈欠的官員回到官署真的還能精神抖擻地處理事務嗎?
當然了,朝上得少,很容易被罵不勤奮治政,但謝禎想,用成就說話永遠是硬道理,冗政才是不長久的。
回到謝禎最早問景雲的問題,現在景雲有了答案:「六部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軍隊這邊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那好,我們先說文官?」謝禎牽著景雲走到桌案邊,拿起筆為她把剛剛說的答案都寫在紙上,「六部侍郎問題不大,都察院也有必要,但通政使雖為九卿之首,但只是四方章奏由他開拆、民間情報由他分送六部,軍事事務也得送到五軍都督府,和他討論實際政務實無意義。」
「嗯......」謝禎忽然開始想另一個問題,如果要改成內閣制,現在的部門分工,她還不太滿意。
吏部沒什麼問題。
戶部現在掌管國家財政的度支也很合理,但以後如果由國家印紙鈔,那該不該給戶部管呢,如果給戶部管,那它又預算又印鈔又收稅,每件事卻都是謝禎想放進內閣里過問的,兩個侍郎可不夠。
禮部也是,祭祀、民族、外交、教育都歸它管,謝禎早想把翰林院和國子監獨立出去專門監管教育了,或許叫育才院也可以。
刑部制定審核法律的職能謝禎已經收回來了,剩下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只不過因為燕朝是三法司制度,刑部只是最高審判機關和各省流、徒刑以上的案件判決的初步覆核機關,而大理寺才是最高覆核機關,都察院則是最高監察機關。謝禎想要問詢司法,就得把三個機關的主官都帶上,但是吧,大理寺有點麻煩就是它可以和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放在一個體系里——要不把它改成大理院吧,謝禎這麼想。
工部沒問題,謝禎一開始就沒把天工院放在工部下屬,工部這邊搞建設、交通、水利,天工院那邊搞科技發展,就很符合謝禎想要的職能劃分。
景雲搞不懂的軍隊——
謝禎在心裡苦笑了兩聲,確實難搞。
關鍵兵部只管調兵而不能統兵,統兵的京中有京衛和親軍衛,京衛還可以說之前都是常媛管,親軍就掛名是馮勝,現在其實是謝禎自己管;地方駐軍是都司,但其他各地還在征戰呢,將軍們手裡還有一堆兵,除了馮勝就是明明白白在都司調兵練兵,傅友德、李文忠他們的部隊完全沒有特別的建冊管制,也正是因此徐達逆旗時李文忠在京,謝禎就讓李文忠統一指揮包括京衛的部隊,因為和常媛練好的京衛相反,李文忠自己的部隊現在還沒有籠子可以很好地隨時裝起來交給別人。
謝禎撫額,這邊起碼得加個總括的統戰部門。
「那皇姐就是想改成六部四院麼?四院是按都察院兩個主官,還是按皇嫂的天工院一個主官來設置參知政事呢?」
謝禎的思緒飄到藍蔚身上一秒,然後突然回想起那天被擱置的關於「侵略」的話題,詞兒的事情說明白了,可實際海戰到底要不要打怎麼打其實還沒達成共識啊,自己怎麼昏頭轉向已經把常媛放跑了?
不過懊惱歸懊惱,謝禎沒擱置思考:「四院不夠,鈔法再一個、軍事起碼要再設五個院,最後六部十院吧。軍隊的事可以交給李文忠、馮勝、傅友德他們自行討論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