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頁
二人數歲不見卻絲毫不見生疏,眸光交匯之間亦滿是默契,眸光相對片刻後,又是齊齊一笑。白錦羲踏出一步將人抱了個滿懷,他附在愛人耳側輕輕問道「安然怎的不問上一句,君安康否?」
夏安然輕哼一聲,將臉貼在冰冷的甲冑上,雙手努力在男人因覆軟甲寬上許多的腰肢後面結扣,「君安康與否,某夜裡自會親測,不必問詢。」
二人不再多說話,均都閉目享受此刻身心俱被填滿的短暫休憩時間。
此後,補完能量的夏安然信心百倍,他輕輕推開白錦羲,撈下人的頭頸在他唇角親了一口,又咬了一口,隨後雄赳赳氣昂昂得去找八王爺對台詞去了。
兵士們的戰場已經結束,接下來便交給談判家們罷。
近十年的小心謀算,步步為營,終是走到了這一步。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吐出。
此次談判八賢王只負責坐鎮,如何談條件,怎麼拿東西的責任,全在他身上。
這是,我的戰場。
被人親完就跑的白監軍默默看著夏安然看似豪爽,實則堪稱落荒而逃的姿態,以指腹點了下有些微痛感的唇峰,唇角微微上揚。
天聖九年,十月一日,經歷了近一個月的艱苦談判,屢次不歡而散後,最終趨於蠢蠢欲動的宋國軍隊眈眈虎視之下,遼國代表終是在和談條約上用印留存。
遼國按照先帝與宋帝的「兄弟之約」將幽、涿、順三州贈送給宋國,同時,以十年宋不減歲幣、不增關稅為代價,已被宋軍實際占領的薊、檀 有條件割讓給宋國。
雙方用印後,遼軍陸續退出此地區,十一月,宋軍刻重刻界碑,宋遼重新劃定的界限之時幾乎日日都有宋民前去圍觀,但凡兵士有些許偏差均遭遇引經據典以令其北移,若遇遼軍巡邏,彼此間更是常有摩擦。
於此同時,《檀州之盟》的盟約全文在經過官家首肯之後被印在了報刊之上,幾乎全國的各類小報都不約而同得去官府抄錄了傳下來的文書,並以此為專題,借今思古,也只有在這一刻,這些小報們不管其原本屬性為何,忽然都爆發出了優秀的文字功底,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催人淚下。把一干主要受眾的老少爺們都給看的眼圈紅紅的不敢出門。
藉由小報的傳遞渠道,這封盟書的內容立刻輻射開到全國,便是深山鄉民也有聽聞此道消息,知曉官軍打了個大勝仗,還把幾百年前丟了的一塊地給拿回來了。
深野之中尚且有不少並不知道如今已經改朝換代的山民聽聞此道消息亦是十分好奇,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他們漸漸開始和山下之人進行接觸,也緊跟著知曉了按照大宋的規矩,他們這般情況可以當做流民處理而非野人。
在之前的朝代,山民也好,野人也罷,均是充奴處理,而在宋朝,若是流民可就地入籍當地,居住一年後便可入民籍。
消息傳回立刻引得山民心潮澎湃,漸漸的,有了敢於沖闖的年輕人下了山,等確定政策屬實之後,越來越多的山民重歸于田,此為意外之喜。
如今的基層官員大部分都是仁宗在後來提拔上來的,年輕人有衝勁,也多有一股子幹勁,見山民下山的越來越多自是喜悅萬分,當地人口的數目自然也是算在他的政績裡頭,緊跟著他乾脆帶了一群衙役們上山,也不敢別的,就是將如今的民政政策給不知道藏在哪兒的山民們讀上幾遍,盼著總有個正好在打獵的山民們聽到消息。
順便還把政策寫出來找了幾塊石頭大樹上一貼。
嘿,別說,效果還挺顯著,此後幾年重新歸入戶籍的人口越來越多啦。這些山民為了拿個好戶籍能夠在山下定居,都是卯足了勁開墾,其勤勞姿態亦是帶動了不少當地人,又給當地縣官多了一個「教化之功」
此番連續效應很快被上頭注意到,再不敢小看尋常小報的影響力,此後官方甚至還會借用小報的渠道進行消息傳遞,但同時,官方也決定加強監管。
令各大小報必須找出主要負責人,去當地登記,將報社的存在轉暗為明。
若不經登記便擅自印發,傳播速度超過五十人便算作違令,當地官府必須嚴查處理。
一時間烏煙瘴氣為博銷量胡編亂造的報刊糜爛之風為之一肅。
重新獲得北部防線意味著宋軍的防禦壓力從整個北面的面式防禦,轉為了藉由長城之力的點式防禦。雖然宋軍必須撥出款項重修被遼軍忽視的長城防禦,但就長遠來說,這筆開支非常划算。
第一批被派駐入這塊宋國全新疆域進行管理的官員,於當月到達,一併帶來的還有趙禎令人重新刻下的匾額以及一口巨型銅鐘。
十一月十六日,諸事皆宜。
遼國昔日陪都——南京析津府,正式易名為大宋的幽州。
下析津府牌匾,上幽州府牌匾之時,當地耄耋幾乎一個不拉齊齊而來,便是在病榻之上的也讓子孫抬著他們的床過來觀看此禮,見當地府官親自掛上幽州府牌匾之時,老人們眸中均是含著淚酣暢大笑,幾個病榻之上的老者更是猶如打入了強心之針。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將此地割讓給契丹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曾為唐民的老者已經一個不剩。
如今幽地的新生代只能從家中老者口中得知自己為漢族,更有不少為了去遼國為官,滿口契丹話,漢話已經成了其家鄉土話,可以聽懂,卻不太會說。
夏安然輕哼一聲,將臉貼在冰冷的甲冑上,雙手努力在男人因覆軟甲寬上許多的腰肢後面結扣,「君安康與否,某夜裡自會親測,不必問詢。」
二人不再多說話,均都閉目享受此刻身心俱被填滿的短暫休憩時間。
此後,補完能量的夏安然信心百倍,他輕輕推開白錦羲,撈下人的頭頸在他唇角親了一口,又咬了一口,隨後雄赳赳氣昂昂得去找八王爺對台詞去了。
兵士們的戰場已經結束,接下來便交給談判家們罷。
近十年的小心謀算,步步為營,終是走到了這一步。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吐出。
此次談判八賢王只負責坐鎮,如何談條件,怎麼拿東西的責任,全在他身上。
這是,我的戰場。
被人親完就跑的白監軍默默看著夏安然看似豪爽,實則堪稱落荒而逃的姿態,以指腹點了下有些微痛感的唇峰,唇角微微上揚。
天聖九年,十月一日,經歷了近一個月的艱苦談判,屢次不歡而散後,最終趨於蠢蠢欲動的宋國軍隊眈眈虎視之下,遼國代表終是在和談條約上用印留存。
遼國按照先帝與宋帝的「兄弟之約」將幽、涿、順三州贈送給宋國,同時,以十年宋不減歲幣、不增關稅為代價,已被宋軍實際占領的薊、檀 有條件割讓給宋國。
雙方用印後,遼軍陸續退出此地區,十一月,宋軍刻重刻界碑,宋遼重新劃定的界限之時幾乎日日都有宋民前去圍觀,但凡兵士有些許偏差均遭遇引經據典以令其北移,若遇遼軍巡邏,彼此間更是常有摩擦。
於此同時,《檀州之盟》的盟約全文在經過官家首肯之後被印在了報刊之上,幾乎全國的各類小報都不約而同得去官府抄錄了傳下來的文書,並以此為專題,借今思古,也只有在這一刻,這些小報們不管其原本屬性為何,忽然都爆發出了優秀的文字功底,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催人淚下。把一干主要受眾的老少爺們都給看的眼圈紅紅的不敢出門。
藉由小報的傳遞渠道,這封盟書的內容立刻輻射開到全國,便是深山鄉民也有聽聞此道消息,知曉官軍打了個大勝仗,還把幾百年前丟了的一塊地給拿回來了。
深野之中尚且有不少並不知道如今已經改朝換代的山民聽聞此道消息亦是十分好奇,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他們漸漸開始和山下之人進行接觸,也緊跟著知曉了按照大宋的規矩,他們這般情況可以當做流民處理而非野人。
在之前的朝代,山民也好,野人也罷,均是充奴處理,而在宋朝,若是流民可就地入籍當地,居住一年後便可入民籍。
消息傳回立刻引得山民心潮澎湃,漸漸的,有了敢於沖闖的年輕人下了山,等確定政策屬實之後,越來越多的山民重歸于田,此為意外之喜。
如今的基層官員大部分都是仁宗在後來提拔上來的,年輕人有衝勁,也多有一股子幹勁,見山民下山的越來越多自是喜悅萬分,當地人口的數目自然也是算在他的政績裡頭,緊跟著他乾脆帶了一群衙役們上山,也不敢別的,就是將如今的民政政策給不知道藏在哪兒的山民們讀上幾遍,盼著總有個正好在打獵的山民們聽到消息。
順便還把政策寫出來找了幾塊石頭大樹上一貼。
嘿,別說,效果還挺顯著,此後幾年重新歸入戶籍的人口越來越多啦。這些山民為了拿個好戶籍能夠在山下定居,都是卯足了勁開墾,其勤勞姿態亦是帶動了不少當地人,又給當地縣官多了一個「教化之功」
此番連續效應很快被上頭注意到,再不敢小看尋常小報的影響力,此後官方甚至還會借用小報的渠道進行消息傳遞,但同時,官方也決定加強監管。
令各大小報必須找出主要負責人,去當地登記,將報社的存在轉暗為明。
若不經登記便擅自印發,傳播速度超過五十人便算作違令,當地官府必須嚴查處理。
一時間烏煙瘴氣為博銷量胡編亂造的報刊糜爛之風為之一肅。
重新獲得北部防線意味著宋軍的防禦壓力從整個北面的面式防禦,轉為了藉由長城之力的點式防禦。雖然宋軍必須撥出款項重修被遼軍忽視的長城防禦,但就長遠來說,這筆開支非常划算。
第一批被派駐入這塊宋國全新疆域進行管理的官員,於當月到達,一併帶來的還有趙禎令人重新刻下的匾額以及一口巨型銅鐘。
十一月十六日,諸事皆宜。
遼國昔日陪都——南京析津府,正式易名為大宋的幽州。
下析津府牌匾,上幽州府牌匾之時,當地耄耋幾乎一個不拉齊齊而來,便是在病榻之上的也讓子孫抬著他們的床過來觀看此禮,見當地府官親自掛上幽州府牌匾之時,老人們眸中均是含著淚酣暢大笑,幾個病榻之上的老者更是猶如打入了強心之針。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將此地割讓給契丹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曾為唐民的老者已經一個不剩。
如今幽地的新生代只能從家中老者口中得知自己為漢族,更有不少為了去遼國為官,滿口契丹話,漢話已經成了其家鄉土話,可以聽懂,卻不太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