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潘鶯搖頭,告訴他更為悽慘的真相,她足足痛了三日夜,身上的血似乎都流幹了,連接生婆都不敢在房裡待,直言看到要做噩夢,她咬牙沒放棄,耗盡最後一絲氣力,將那孩子給生了下來,一位姐兒,接生婆剪了臍帶,給擦拭乾淨,用小被包了遞到她懷裡,卻是個好的!粉紅的臉兒,蹬腿伸胳膊,胖嘟嘟的,哭聲可響亮,

  她卻不行了,下面一直淌血,止都止不住,春柳求管事請太醫來診治,管事難做主,要大夫人允肯才行,春柳求見幾趟,先是推三阻四被擋門外,後索性說前往臥佛寺祈福去了。

  潘鶯所在的平國府早查抄的乾淨,那些物什錢財轉手全搬進安國府,安國府由此得了大利。她把僅剩的金簪子交給春柳,春柳拿去當掉,請了個江湖郎中,進來診脈,他道氣血大虧,已然無救,不過三五日的事兒。

  潘鶯死倒不怕,卻要為孩子謀一條出路,讓春柳去請大爺,大爺不是誰都能見的,只得相求福安,福安自從二爺發配後,就投了大爺,做他的近隨。當晚,福安領奶娘來抱走孩子,且捎帶大爺的承諾,總是常氏一族的血脈,不看僧面看佛面,自會悉心教養至大.....到這兒竟講不下去了,面龐俯在常燕熹的懷裡,淚流不停,把他胸前濕濡了一灘。

  他沒有催她,慢慢撫摸她的脊背,縱是當初有多恨她,而今聽到她受的苦,反倒先軟下了心腸。

  潘鶯待情緒稍平復,自孩子離開她後,便難再見面,她極度虛弱、臥榻難起,春柳懂她的心,想盡辦法請奶娘抱孩子來給她看一眼,直到.....她的孩子死了,跑去後山從福安手裡抱回來,聞到斷魂草的氣味兒。

  誰給孩子餵了斷魂草,是蔣氏聽信讒言由妒生恨、還是常元敬要斷她和二爺的後路?潘鶯判斷不明、卻在肖姨娘從常元敬書房裡悄拿出的一包草藥得以大白。

  她啜泣了許久,才發覺常燕熹一直沉默著,抬頭想看他的臉,他卻把下頜抵在她的額面上,喑啞道:「別看!」

  她的額面沾染到細微的濕涼,立刻明白了。

  這正是: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潘鶯有些吃力地抱住他的腰,滾圓的肚腹抵著他,常燕熹用指腹抹去她的眼淚:「前世里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你還懷著孕,身骨要緊,乖,別再哭了!」他在哄她,明明他也是那樣的難過.....她輕聲道:「二爺,我給我們的孩子,單名取一個巧字,平日裡就喚她巧姐兒。」

  「什麼?!」

  潘鶯能感覺到他渾身一僵,胸膛倏得急速賁伏,他的手指挾抬起她的下巴,不顧自己還狼狽著,低首梭巡她的神情。

  潘鶯道:「我抱著孩子縱身跳下了荷花潭.....」

  待她睜開眼時,卻東倒西歪地坐在馬車內,馬車在疾奔,孩子在她懷裡,還有個華貴的年輕夫人。

  那夫人透過簾縫兒張望,察覺她醒轉,「噓」一聲不許出聲兒。

  馬車漸緩頓住,廂門哐當被拉開,過來兩個守城吏,一個提高油燈朝她們臉上晃,一個拱手作揖:「最近出城查的緊,張夫人還請見諒!」又指著潘鶯問:「這位是?」

  張夫人淡道:「老爺身邊長隨阿貴的媳婦。你要不信,老爺的馬車就在前面,自去問他好了!」

  守城吏抬眼看前面的馬車已駛出城門,忙陪笑道:「豈敢不信!」

  馬車搖搖晃晃的開始駛行,風很大,吹的帘子招展,潘鶯看見城門邊立著十數黑袍道人,也就一瞬間過去了,她頭有些疼,最後殘存的記憶是和潘衍在城中被追殺,倆人約定日後於蘇州桂隴縣會合,一個往東門,一個朝西門,散開各奔東西。

  她還有個丫鬟隨著, 哪想還未到東門,就被個蒙面的黑袍道人發現,眼睜睜看著他一劍砍下丫鬟的頭,劃花丫鬟的臉,當即唬的昏暈過去,也就那瞬間,她竟抱著孩子又活過來。

  馬車靠路邊停下,前面是岔道口,張夫人問她:「我要往揚州方向去,你要去哪呢?」

  潘鶯不便再叨擾,隨意指了個去處,再感謝她的救命之恩。

  張夫人笑了笑,她近日裡信佛,講究個因果際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潘鶯跳下馬車,望著它很快消失在濃黑的夜幕里,這又是京城外,自然不比城內繁華熱鬧,風沙沙的襲面,帶著早春的冷意,環望四圍,但見得:燈火稀,人煙靜,半空新月彎吳鉤,犬聲吠,烏音啼,一段簫曲斷愁腸。

  她走到一戶人家門前,借著檐前的燈籠,細打量孩子,去觸她的鼻息,已然靜寂,忍不得淚珠紛紛,悶聲哭了不曉多久,才思慮該把她葬在何處。忽得想起個地方,倒離此地不遠,伸手扯下那盞燈籠,提在手中照路,匆忙忙沿官道而行,直看到黑黢黢西山的廓影,方知到了。

  這裡是一片墳區,有幾戶達官顯貴在此設墓,每逢清明時節,都會攜家眷子弟前來祭祖。把燈籠照向占據風水寶地的大墓,再看神道碑上的字,果然是常府的。

  她垂頭快走半個時辰,直抵達西山腳下,眼前驀然清朗,天不曉何時亮的,又是三春之日,有詞曰:草籽遍地灑,柳枝滿堤綠,一林桃花織紅錦,蜂蝶最是無情物,空任芳菲虛度。

  又有形容西山祥和之景的:奇花異樹,飛禽走獸,四面山光青青,廟殿梵音裊裊,牧童倒牛吹春笛,深處茅舍人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