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朕被這次宮變冷了心,無心經營朝政,將在三日後傳位於皇女瑾,朕不管你們以前站的是誰,從今天開始便只能遵從於她,眾卿可聽得明白?」

  新皇手段果決的拆掉御王這顆頑固的倒刺,說是雷厲風行不為過,帶著這樣的威勢,大臣們心裡雖然百般思緒,但明面上卻誰也不敢觸她的霉頭。

  「臣明白……」

  新皇滿意的又開始安排起晏殊的事,「周愛卿與朕一樣有了退位讓賢的心思,但朕左思右想,覺得誰坐這文相的位置大概都沒那麼合適,倒不如選個年輕人,還能和皇女瑾互相扶持。」

  陛下竟然要選一個年輕人做文相,大臣們心裡的意見比她要退位還多,起碼皇女瑾是靠譜的,這位新人又打哪兒冒出來的?

  誰不想文相的位置空了,大家都升一升動一動,對於這個空降的新人,眾大臣是相當排斥的。

  晏殊挑眉,兀自想著是哪個年輕人,反正是誰都不可能是她就對了,她沒那個本事也沒那個資歷。

  但這女皇說了祖母護駕有功,又轉身把祖母的官位給了別人,莫不是要卸磨殺驢?

  還沒等她想太多,就聽見女皇說道:「晏殊,周愛卿的親孫女,朕覺得她正合適,想必眾卿也沒意見吧?」

  有意見,大臣們的意見多多的,晏殊今年才考中探花,雖然身上有官職,但今天卻是第一天上朝,讓這樣一個連站在哪兒都不知道的菜鳥做文相?國將亡啊!

  當即就有人頂著壓力站出來,「陛下,臣覺得不妥,晏侍讀太年輕沒有經驗,文相乃是百官之首,還請您三思而行啊!」

  她說話還算中肯,新皇卻輕笑一聲,「朕不覺得周文相的孫女,和晏太傅的嫡親血脈有什麼不行的,這已經是朕三思之後的結果。」

  晏太傅這名字一出來,年輕的官員不知道,但稍微有些資歷的,那都是如雷貫耳,實在是當年那事情太過轟動,讓人印象深刻。

  老臣們努力的思索著,晏太傅不是在天牢里關著呢嗎?如今這麼多年過去,她竟然還活著?為何陛下今日會提起她,莫非是……

  「對,眾卿猜的沒錯,這次御王的事,牽扯到了三十年前的那場案子,晏太傅是實打實被冤枉的啊!」

  新皇已經開始解答大臣們的疑惑,「御王對自己的罪狀供認不諱,真今日便當著所有人的面,給晏太傅平反,還她一個清白!」

  當年先皇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燕洵的權利太大,最主要的是晏幾渠還和周清的嫡子在一起了,讓先皇不可能不疑心。

  就這樣,為了遏制兩家的權利,明明證據沒有錘死,燕洵依舊被下了獄,如果不是新皇惦念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師,燕洵恐怕要在牢中度過餘生了。

  但也不過是她還有利用的價值,新皇才會這樣大張旗鼓的宣傳,不然悄悄把人接出來就成了,何故當堂去說呢。

  「太傅已經多年沒有接觸朝政,便掛個閒職和周愛卿一起培養晏殊,你們現在覺得她合適這個位置了嗎?」

  大臣們很想再抗爭幾句,覺得這話好說但卻不合情理,怎麼可能讓元老退位去扶植一個年輕人,陛下難道就這麼看好晏殊?

  與其說是晏殊來做這個文相,倒不如說是兩隻老人精在背後控盤。

  參透新皇的意思之後,縱使大臣們現在還是有些不樂意一個年輕人在她們上頭,但也沒法再開口反對。

  因為這是可見的合適買賣。

  就這麼安靜了?咋不抗議抗議?暫時沒想明白始末的晏殊眨著眼睛,對於什麼晏太傅的嫡親血脈還存在許多疑慮。

  「晏殊,還不謝恩?」

  新皇眼神微妙的看著她,心想她可給這孩子足夠的機會了,她以後應該能輔佐好悅瑾的吧?

  不過當下也是時勢造人,她但凡有點選擇,也不會點一個自己都不太了解的年輕人做文相,若它年晏殊不爭氣,她可不就毀了自己的名聲?

  罷了罷了,她都駕鶴西去了,功名利祿自會化作塵土,還在乎那些虛的做甚?

  晏殊感概著古代集權,女皇一言就能定生死的同時,趕緊拜倒謝恩:「臣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現在祖母的性命可都和她掛鉤了,她不答應力排眾議的新皇,不是實實在在打人家臉嗎?

  與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

  新皇還是挺滿意她的表現,又開始宣讀一些已經定罪的臣子,還有那些待查的,以前在背後默默付出被獎賞的等等。

  與其說是晚朝,不如說是一個有罪論罪,有功論賞的大型獎懲現場,不知道怎麼的,晏殊感受到一種新皇在交代後事的錯覺。

  最後新皇說道:「腌臢的事就當在太陽落山時解決,這樣希望就會在第二天迎著朝陽升起。」

  作者有話要說:  還沒結局!還有下一章!周五更新

  第128章 是夢嗎

  御王斬首的日子還沒到, 新皇就已經毒發而駕鶴西去了。

  晏殊把受傷的祖母接回文相府靜養,燕洵給她解答了之前在朝堂上的疑惑,原來她就是新皇口中的那個晏太傅, 陛下曾經的老師。

  陳悅瑾遵遺旨榮登大統, 成為新一代女皇。

  她雖然年輕, 但身邊有晏殊作為支柱,晏殊背後還站著兩個智囊般的老人家, 出謀劃策,幫助她快速穩定時局, 讓皇位實至名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