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頁
有一群絕對聽話的下屬,這是好事,但是,不管什麼事情,問道他們頭上都不吭聲,不是敷衍,就是“稱讚”他這個主將英明,他們沒有什麼可說的,換個時候,情況不是這般嚴峻,這種奉承或許還挺叫人舒暢,畢竟,現在面對的敵人不同,作為主將沒那麼自信,瞻前顧後,自然想問問下屬,這麼個情況,自然叫人火冒三丈。
識薇他們往赫國腹地推進的速度雖然慢了,但是,也只是慢了而已,赫國的這一批援軍,起到的效果沒有他們預想中那麼大,畢竟,越往裡,這戰線就拉得越長,赫國派援兵,識薇也照樣從印國調來了兵馬,如今,真正捲入這場戰爭的人數,已經近百萬了。
按理說,識薇是從印國拉人過來,中間還隔著一個宣國,後線太長,應該是不叫吃虧的,只不過,赫國與宣國相鄰的這大片土地,不但寬廣,還是沃土啊,在整個赫國都是產糧數一數二的,識薇可不就又玩起了以戰養戰的把戲,而且她的後補給線也看得很重,輕易的出不了紕漏。
現在印國朝廷也知道她這邊的情況,一個個都心潮澎湃,第一強國啊,他們印國將第一強國壓著打,是不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印國就取代赫國成為那個第一?雖然那只是一個名頭,但是那樣的名頭帶來的好處也是非常多,這會兒即便是對識薇恨之如何,也不會幹出拖後腿的事情,即便有人想要這麼做,其他人也不會允許。
當初識薇對宣國開戰時,都說她瘋了的人,這會兒那都改了口。
除開識薇本身不說了,如今被她重用的,原本出身的寒門的,他們身上的牽扯不大,也沒什麼,倒是那些世家子弟,其家族可都成了其他世家的羨慕嫉妒的對象了,這其中,當然是王過首當其衝,他祖父雖然從太尉的位置上退了下來,王氏族人開始也有些舉步維艱,現在麼,前太尉大人頤養天年,悠閒得很,往事族人在皇城的,又逐漸的站了起來,而在其他地方的王氏族人,在為他們的“萬邦之師”而奮鬥,這發展,是遠遠的將其他家族甩到了身後。
所以,從現在來看,王氏當初果斷放土地放隱戶,還舍家財支持秦識薇,當真是再明智不過的決定,其他家族,又是後悔,又是不甘,又是憤恨。
只不過,天下就沒有後悔藥。
所以現在要做的,自然就是支持秦識薇,好歹是挽回一點好感度,這時候如果拖後腿,等他日秦識薇回來了,清算下來,怕是真的被清乾淨了。
或者是出於第一強國的自尊心,哪怕是在識薇手上一直都沒能討得好,赫國也沒有要何談的意思,大有跟識薇硬槓到底的意思。
只是,赫國的將領,不是被識薇活捉,就是被斬殺在戰場上,作為俘虜,人倒是還養著,暫時沒跟赫國要贖金,大概是準備在後面一起清算。
以至於,到後面,赫國那邊都是小將領兵了,不過從打仗的水平來看,赫國的武將也算是後繼有人了。不過這些小將比起識薇,依舊要年長那麼些。
識薇同樣也算後繼有人了,寶妍公主長到了十五歲,從識薇將她正式扔到戰場上至今兩年,她憑藉自己的本事,爬到了中高層將領的位置,單憑她個人的武力值,整個軍營中,能打得過她的,可謂是寥寥無幾。
赫國撐到現在這個地步也撐不住了,不是不能再與識薇打下去,而是因為一直被壓著打,赫國周邊的國家蠢蠢欲動了,這其中甚至是包括附屬國,這是要趁火打劫,赫國的兵力堪堪能應付印國,如果其他鄰國動手,那麼必然全面崩潰,到時候,赫國必然被鯨吞蠶食。
所以,不管多憤恨,也只能先將局面給穩住了。
本來,也早就有人提出了議和,不過,這中聲音到底只是少數。
只是這會兒卻擔心印國,或者說印國主帥會不會同意議和。
有這個意願傳達的時候,識薇倒是直接下令停了下來,各軍原地修整。
說起來,識薇要攻打赫國的本質目的也不是要吞了赫國,歸根到底,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赫國下手之前,先下手為強,削弱赫國國力,將赫國給震懾住了,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吞了,不是沒那個能力,而是,國土面積太大了,治理起來麻煩啊,領土太大,真正天高皇帝遠,有點什麼事兒,路上都要耗費幾個月,等得到消息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有那懷有野心的,說不定你前腳走,後腳就開始搞事情,別說什麼派人鎮守著,誰能保證這些守邊將領就不會滋生疑心,任何地方,都懂不缺少野心家,也不是一個人的威名就能將這些人給徹底震住的。
要說識薇也不想過那種成日東奔西走,到處收拾爛攤子的日子。
所以,這國土面積啊,恰如其分就夠了。
之前列印國其他的周邊國家,基本上也都接受和談,接受他們成為附屬國,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而跟赫國打了兩年多時間,印國折損的人數,可以說比赫國之前所有國家的折損還多,識薇也不太想繼續打下去了。
識薇傳信印國朝廷,可以派人過來收拾爛攤子了。
雖然是一回生二回熟,但是,這一回跟之前不同啊,那可是第一強國,哦,現在已經不是,已經被他們印國給打下去了,這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而這次何談的地方在赫國皇城,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扯皮的時間可能會有點久,放在赫國皇城,也好方便他們商量。
識薇他們往赫國腹地推進的速度雖然慢了,但是,也只是慢了而已,赫國的這一批援軍,起到的效果沒有他們預想中那麼大,畢竟,越往裡,這戰線就拉得越長,赫國派援兵,識薇也照樣從印國調來了兵馬,如今,真正捲入這場戰爭的人數,已經近百萬了。
按理說,識薇是從印國拉人過來,中間還隔著一個宣國,後線太長,應該是不叫吃虧的,只不過,赫國與宣國相鄰的這大片土地,不但寬廣,還是沃土啊,在整個赫國都是產糧數一數二的,識薇可不就又玩起了以戰養戰的把戲,而且她的後補給線也看得很重,輕易的出不了紕漏。
現在印國朝廷也知道她這邊的情況,一個個都心潮澎湃,第一強國啊,他們印國將第一強國壓著打,是不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印國就取代赫國成為那個第一?雖然那只是一個名頭,但是那樣的名頭帶來的好處也是非常多,這會兒即便是對識薇恨之如何,也不會幹出拖後腿的事情,即便有人想要這麼做,其他人也不會允許。
當初識薇對宣國開戰時,都說她瘋了的人,這會兒那都改了口。
除開識薇本身不說了,如今被她重用的,原本出身的寒門的,他們身上的牽扯不大,也沒什麼,倒是那些世家子弟,其家族可都成了其他世家的羨慕嫉妒的對象了,這其中,當然是王過首當其衝,他祖父雖然從太尉的位置上退了下來,王氏族人開始也有些舉步維艱,現在麼,前太尉大人頤養天年,悠閒得很,往事族人在皇城的,又逐漸的站了起來,而在其他地方的王氏族人,在為他們的“萬邦之師”而奮鬥,這發展,是遠遠的將其他家族甩到了身後。
所以,從現在來看,王氏當初果斷放土地放隱戶,還舍家財支持秦識薇,當真是再明智不過的決定,其他家族,又是後悔,又是不甘,又是憤恨。
只不過,天下就沒有後悔藥。
所以現在要做的,自然就是支持秦識薇,好歹是挽回一點好感度,這時候如果拖後腿,等他日秦識薇回來了,清算下來,怕是真的被清乾淨了。
或者是出於第一強國的自尊心,哪怕是在識薇手上一直都沒能討得好,赫國也沒有要何談的意思,大有跟識薇硬槓到底的意思。
只是,赫國的將領,不是被識薇活捉,就是被斬殺在戰場上,作為俘虜,人倒是還養著,暫時沒跟赫國要贖金,大概是準備在後面一起清算。
以至於,到後面,赫國那邊都是小將領兵了,不過從打仗的水平來看,赫國的武將也算是後繼有人了。不過這些小將比起識薇,依舊要年長那麼些。
識薇同樣也算後繼有人了,寶妍公主長到了十五歲,從識薇將她正式扔到戰場上至今兩年,她憑藉自己的本事,爬到了中高層將領的位置,單憑她個人的武力值,整個軍營中,能打得過她的,可謂是寥寥無幾。
赫國撐到現在這個地步也撐不住了,不是不能再與識薇打下去,而是因為一直被壓著打,赫國周邊的國家蠢蠢欲動了,這其中甚至是包括附屬國,這是要趁火打劫,赫國的兵力堪堪能應付印國,如果其他鄰國動手,那麼必然全面崩潰,到時候,赫國必然被鯨吞蠶食。
所以,不管多憤恨,也只能先將局面給穩住了。
本來,也早就有人提出了議和,不過,這中聲音到底只是少數。
只是這會兒卻擔心印國,或者說印國主帥會不會同意議和。
有這個意願傳達的時候,識薇倒是直接下令停了下來,各軍原地修整。
說起來,識薇要攻打赫國的本質目的也不是要吞了赫國,歸根到底,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赫國下手之前,先下手為強,削弱赫國國力,將赫國給震懾住了,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吞了,不是沒那個能力,而是,國土面積太大了,治理起來麻煩啊,領土太大,真正天高皇帝遠,有點什麼事兒,路上都要耗費幾個月,等得到消息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有那懷有野心的,說不定你前腳走,後腳就開始搞事情,別說什麼派人鎮守著,誰能保證這些守邊將領就不會滋生疑心,任何地方,都懂不缺少野心家,也不是一個人的威名就能將這些人給徹底震住的。
要說識薇也不想過那種成日東奔西走,到處收拾爛攤子的日子。
所以,這國土面積啊,恰如其分就夠了。
之前列印國其他的周邊國家,基本上也都接受和談,接受他們成為附屬國,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而跟赫國打了兩年多時間,印國折損的人數,可以說比赫國之前所有國家的折損還多,識薇也不太想繼續打下去了。
識薇傳信印國朝廷,可以派人過來收拾爛攤子了。
雖然是一回生二回熟,但是,這一回跟之前不同啊,那可是第一強國,哦,現在已經不是,已經被他們印國給打下去了,這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而這次何談的地方在赫國皇城,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扯皮的時間可能會有點久,放在赫國皇城,也好方便他們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