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頁
譚博的情況也不錯,因為自進入大周海域後,他們就碰上了作短途航行的自家船隻,也接觸到船上的船員,這心態已調整過來。
所有物品清點過來並整理成冊後,一箱箱的貨物便搬下了船,依舊由喬煥主持對各商家進行競拍,這次參與競拍的商家更多了,因為上一次搶拍到的商家都賺了個盆滿缽滿,這次又怎能錯過,也是因此,開年後就有不少商家提前來到姚城等著,以免錯過船隊的歸來,搶不到運回的貨物,再次錯失良機。
顧家二老和黎氏也去湊了熱鬧,看到的場景讓他們震撼得很,那成箱的珠寶,竟都是以論斤賣出去的,便是比二老見識多的黎氏,見了這樣的情景也要驚異。
老太太驚嘆道:「乖乖,我老太太這回真開了眼界了,那寶石能論斤賣的,海外的寶石這麼便宜?」
邊上有人為他們解釋:「海外寶石數量不少,但他們不懂得製作瓷器絲綢,更別說那玻璃和鏡子了,所以當地的貴族願意掏出大把的寶石,用來換他們眼中更加金貴的物品。」
「當然這些會論斤賣,也是因為品質稍次一些的,品質好的價格不會這麼低。」
饒是如此,這些寶石在大周朝也屬於奢侈品,經過打磨加工製成飾品後,售價肯定不會太低,老太太和黎氏湊熱鬧,也跟著各買了一小箱,帶回去送自家孫女外孫女當陪嫁,黎氏沒女兒孫女,那就送給嫂子還有娘家侄女。
這次顧昭沒急著進京匯報情況了,而是等所有物品清出,各種資料整理完畢,派專人將這些隨同一批質量上乘的物品運送去京城送給皇帝,皇帝看到這些東西已經有些麻木了,只要海運不中斷,這些好東西以後多的是,不稀罕了。
原本大周朝的胡椒多珍貴,價比黃金,上回顧昭送了批品質最好的胡椒給皇帝,正是稀罕的時候,於是宮裡的食物大多用胡椒烹飪,叫皇帝吃得都有些膩了,年後已經下令御膳不要再放胡椒了。
物以稀為貴,這道理顧昭懂,所以之前唐舟出海時,顧昭就已經叮囑了他胡椒不必再大量購買,運回來這價格肯定要下跌,果然,競拍中這胡椒最後的成交價比起上次的確下跌不少,想要靠囤積胡椒發財那是不行了。
港口的熱鬧持續了好久,顧老太太顧老爺子覺得,不管是回到京城還是回到水雲村,他們都能跟人吹噓上好久了,這等熱鬧其他地方可瞧不見。
二老和黎氏待到第三批船隊出海,姚城的天氣越來越熱後,才啟程回京城,炎熱的夏天,顯然還是京城的氣候適宜一些。
如顧昭預料,隨著第二次運回來的物資湧入各地市場,無論是香料還是寶石的價格,都出現了不小幅度的下跌,對於大眾來說是喜聞樂見的,貴的買不起,那些帶有瑕疵,質地不怎麼純淨的寶石首飾,他們也能添上一兩件作為心頭好,而這也使得大周的商業變得更加繁榮。
最能證明這一點的便戶部收上來的商稅比起以往增多了不少,內閣也在商議,有增多的商稅還有海運司上交國庫的收入,朝廷可以適當地降低其他稅收,比如農田稅賦,以此鼓勵農民耕作,哪怕海運的出現讓朝廷發現可以將海外作為糧食生產基地,但大周本土的糧食種植依舊是重中之重,因為不能保證沒有種種意外情況發生。
商業活動的頻繁,也進一步催生了朝廷錢莊的出現,這也得益於燕沐尋找到的金礦,這還是個富礦,朝廷有足夠的底氣將大周錢莊建立到各個府城,再下一步的計劃是發展到各個縣城,儘可能遍及大周朝的每個角落,同時朝廷也有錢將各個驛站修建得更好,提升驛站的功能,讓信息流通更為發達。
對老百姓來說,發現他們的生活便利了許多,不知何時,水泥路都鋪到了他們身邊,讓他們的出行大大便利,朝廷推出的種種惠民措施,讓他們受益不少,交的稅少了,地里又增產,因而收入增加不少,鎮上城裡擺在商鋪中出售的物品品種也增多了,老百姓咬咬牙,也能捨得買些以前覺得稀罕的東西。
官學也自上而下開設了不少,因為束脩的降低,朝廷又貼補書本費用,因而讀得起書的人家越來越多,雖然這種官學還沒普遍推廣到鄉鎮,也不能保證所有適齡的孩子都能讀上書,但相比過去,已是長足的進展。
當然堯昌府依舊是那最為獨特的一份,憑著官衙作坊的可觀收入,完全能夠保證各個學堂的運轉,無論男女,到了年紀便可背上書包歡歡喜喜地上學堂,短短几年,使得堯昌府的人口都上漲了不少。
時間過得挺快,轉眼顧昭和燕沐到姚城任職已三年過去,海運司和海軍在朝廷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不能保證每次出海航行都能順利歸來,但海運司的收入在國庫中占據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周的海軍也在海上闖出了赫赫凶名,殺得海盜聞風喪膽,紛紛逃出大周領海的範圍,便是在海上遠遠看到大周的海船,都是趕緊掉轉船頭遠遠避開。
這幾年不是沒人對海軍持有的火器下手,想要弄來火器的製作方式,然而不管是海軍還是火器營,對火器的把控都非常嚴格,凡是從作坊中出去的火器均有編號登記,定期會作檢查,因而就算手段通天,能從兩個作坊中流傳出去的火器少之又少,很難破解其製作方法。
眼看顧昭三年任其要滿,朝廷再度有許多人盯上了顧昭的位置,在他們想來,海運司的運轉已走上正軌,離開顧昭這個創始人也不會出現什麼岔子,皇帝會將顧昭調到其他位置上去吧,那他們便有爭一爭的機會了,不管是這個衙門充足的油水還是該衙門如今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都讓朝廷上不少人盯上了。
所有物品清點過來並整理成冊後,一箱箱的貨物便搬下了船,依舊由喬煥主持對各商家進行競拍,這次參與競拍的商家更多了,因為上一次搶拍到的商家都賺了個盆滿缽滿,這次又怎能錯過,也是因此,開年後就有不少商家提前來到姚城等著,以免錯過船隊的歸來,搶不到運回的貨物,再次錯失良機。
顧家二老和黎氏也去湊了熱鬧,看到的場景讓他們震撼得很,那成箱的珠寶,竟都是以論斤賣出去的,便是比二老見識多的黎氏,見了這樣的情景也要驚異。
老太太驚嘆道:「乖乖,我老太太這回真開了眼界了,那寶石能論斤賣的,海外的寶石這麼便宜?」
邊上有人為他們解釋:「海外寶石數量不少,但他們不懂得製作瓷器絲綢,更別說那玻璃和鏡子了,所以當地的貴族願意掏出大把的寶石,用來換他們眼中更加金貴的物品。」
「當然這些會論斤賣,也是因為品質稍次一些的,品質好的價格不會這麼低。」
饒是如此,這些寶石在大周朝也屬於奢侈品,經過打磨加工製成飾品後,售價肯定不會太低,老太太和黎氏湊熱鬧,也跟著各買了一小箱,帶回去送自家孫女外孫女當陪嫁,黎氏沒女兒孫女,那就送給嫂子還有娘家侄女。
這次顧昭沒急著進京匯報情況了,而是等所有物品清出,各種資料整理完畢,派專人將這些隨同一批質量上乘的物品運送去京城送給皇帝,皇帝看到這些東西已經有些麻木了,只要海運不中斷,這些好東西以後多的是,不稀罕了。
原本大周朝的胡椒多珍貴,價比黃金,上回顧昭送了批品質最好的胡椒給皇帝,正是稀罕的時候,於是宮裡的食物大多用胡椒烹飪,叫皇帝吃得都有些膩了,年後已經下令御膳不要再放胡椒了。
物以稀為貴,這道理顧昭懂,所以之前唐舟出海時,顧昭就已經叮囑了他胡椒不必再大量購買,運回來這價格肯定要下跌,果然,競拍中這胡椒最後的成交價比起上次的確下跌不少,想要靠囤積胡椒發財那是不行了。
港口的熱鬧持續了好久,顧老太太顧老爺子覺得,不管是回到京城還是回到水雲村,他們都能跟人吹噓上好久了,這等熱鬧其他地方可瞧不見。
二老和黎氏待到第三批船隊出海,姚城的天氣越來越熱後,才啟程回京城,炎熱的夏天,顯然還是京城的氣候適宜一些。
如顧昭預料,隨著第二次運回來的物資湧入各地市場,無論是香料還是寶石的價格,都出現了不小幅度的下跌,對於大眾來說是喜聞樂見的,貴的買不起,那些帶有瑕疵,質地不怎麼純淨的寶石首飾,他們也能添上一兩件作為心頭好,而這也使得大周的商業變得更加繁榮。
最能證明這一點的便戶部收上來的商稅比起以往增多了不少,內閣也在商議,有增多的商稅還有海運司上交國庫的收入,朝廷可以適當地降低其他稅收,比如農田稅賦,以此鼓勵農民耕作,哪怕海運的出現讓朝廷發現可以將海外作為糧食生產基地,但大周本土的糧食種植依舊是重中之重,因為不能保證沒有種種意外情況發生。
商業活動的頻繁,也進一步催生了朝廷錢莊的出現,這也得益於燕沐尋找到的金礦,這還是個富礦,朝廷有足夠的底氣將大周錢莊建立到各個府城,再下一步的計劃是發展到各個縣城,儘可能遍及大周朝的每個角落,同時朝廷也有錢將各個驛站修建得更好,提升驛站的功能,讓信息流通更為發達。
對老百姓來說,發現他們的生活便利了許多,不知何時,水泥路都鋪到了他們身邊,讓他們的出行大大便利,朝廷推出的種種惠民措施,讓他們受益不少,交的稅少了,地里又增產,因而收入增加不少,鎮上城裡擺在商鋪中出售的物品品種也增多了,老百姓咬咬牙,也能捨得買些以前覺得稀罕的東西。
官學也自上而下開設了不少,因為束脩的降低,朝廷又貼補書本費用,因而讀得起書的人家越來越多,雖然這種官學還沒普遍推廣到鄉鎮,也不能保證所有適齡的孩子都能讀上書,但相比過去,已是長足的進展。
當然堯昌府依舊是那最為獨特的一份,憑著官衙作坊的可觀收入,完全能夠保證各個學堂的運轉,無論男女,到了年紀便可背上書包歡歡喜喜地上學堂,短短几年,使得堯昌府的人口都上漲了不少。
時間過得挺快,轉眼顧昭和燕沐到姚城任職已三年過去,海運司和海軍在朝廷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不能保證每次出海航行都能順利歸來,但海運司的收入在國庫中占據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周的海軍也在海上闖出了赫赫凶名,殺得海盜聞風喪膽,紛紛逃出大周領海的範圍,便是在海上遠遠看到大周的海船,都是趕緊掉轉船頭遠遠避開。
這幾年不是沒人對海軍持有的火器下手,想要弄來火器的製作方式,然而不管是海軍還是火器營,對火器的把控都非常嚴格,凡是從作坊中出去的火器均有編號登記,定期會作檢查,因而就算手段通天,能從兩個作坊中流傳出去的火器少之又少,很難破解其製作方法。
眼看顧昭三年任其要滿,朝廷再度有許多人盯上了顧昭的位置,在他們想來,海運司的運轉已走上正軌,離開顧昭這個創始人也不會出現什麼岔子,皇帝會將顧昭調到其他位置上去吧,那他們便有爭一爭的機會了,不管是這個衙門充足的油水還是該衙門如今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都讓朝廷上不少人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