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遠夏嘴角揚起來,說:「鄭工,您想不想跟我們一起去德國?」

  鄭松柏愣了一下:「好啊。」

  於是老爺子也跟著一起去了。

  除了他們三個,陶陽與司紅錦也都去了,還從國內請了一位德語翻譯。投資基金那邊也去了四個人,馬斯特的中國區負責人馬克也回去了德國。

  他們是7號抵達的德國,正值周末,一行人休息了一天,9號正式去馬斯特公司參觀,了解具體情況。

  馬斯特公司位于波恩附近的一個小城,是這個小城裡最大的一家公司,公司位於萊茵河畔,有極為便利的水陸交通。

  遠夏一到,就觀察起地形來,看能不能在這附近修建工廠,將行遠的分公司開到德國來。

  萊茵河中下游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分布區,這裡有著極其完善的工業產業鏈,如果在這裡設廠,以後整個歐洲地區的產品都可以由此供應。

  馬斯特創辦於1959年,創始人托馬斯·海爾曼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他痴迷於混凝土機械,曾經還發明過一些專利,公司最初代的混凝土攪拌機就是出自他之手。

  海爾曼先生年過八十,他已經退休多年,專注於做慈善,他的子女都有各自的事業,沒人願意繼承他的企業,公司只能委託給經理人打理。

  他們去參觀了馬斯特的工廠,發現存在很多老企業都有的問題:設備老化,管理僵化,過於求穩,創新不夠。

  對一些居於行業技術壟斷地位的大企業來說,求穩是必要的,因為同行沒法同它競爭,穩健可以鞏固企業的發展。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過於求穩,就意味著不思進取,容易被同行超越,時刻都存在著生存危機。

  馬斯特曾經是混凝土泵車行業的翹楚,它的技術曾經一度傲視群雄,讓其他競爭對手失去競爭力。

  但它體量太小,技術也不能形成壟斷地位,其他企業一旦突破技術壁壘,它原有的優勢便蕩然無存,跟其他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最要命的是它的產品太單一,跟大型機械工程企業一打價格戰,它就只剩下死路一條。

  這也是近年來馬斯特經營狀況越來越差的原因。

  參觀完工廠,他們跟馬斯特的高管們交流了一下信息,了解了當前公司的經營狀況。

  但具體的併購方案,還得跟真正的老闆托馬斯·海爾曼當面聊,畢竟他才是公司真正的擁有者。

  海爾曼本人並不在波恩,他住在柏林,馬斯特的人說他後天才能趕過來。

  行遠的幾個人在一起交流心得和體驗。

  郁行一說:「除了技術和品牌,馬斯特存在的問題太多了,收購下來,還需要一筆不小的投資。」

  鄭松柏附議:「是這麼回事,那些工具機都老掉牙了,我們都不用了,他們怎麼還不捨得換啊。為了節約成本不願意投資新設備,事實上,成本更高。」

  遠夏點頭:「的確是這樣。收購下來的話,就得進行設備更新。」

  司紅錦說:「這可不是一筆小投入,我估計至少還得再投資幾千萬歐。」

  遠夏說:「明天海爾曼還不會到,我們去附近看看吧,找找有沒有地方可以投資建新廠的。」

  鄭松柏驚訝地說:「怎麼,你們打算把這個廠拆了重建?」

  遠夏笑著搖頭:「當然不是。我想在德國建個分公司,生產一些微小挖掘機、挖掘裝載機等產品,供應歐洲市場。」

  司紅錦說:「打算在德國建廠嗎?德國是歐洲工業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但它的各方面成本也高。不如找個東歐或者南歐國家吧,歐盟成員國之間進出口是免稅的,就是需要點運輸成本。」

  鄭松柏說:「但是德國有成熟的技術工人,這點是其他國家沒法比的。」

  陶陽說:「還得考慮工人罷工的問題。」

  遠夏無奈地攤手:「要是真的都考慮起來,歐洲哪國都不太合適。不過我準備還是以機械化為主,工人數量會比較少,產量也不會太高,一年頂多也就是幾千台,所以在德國還是別的國家關係不大。」

  郁行一點頭:「你說得對,機械化之後對工人需求量不大,從管理到工人,有幾百人應該就差不多了。我們明天出去轉轉?」

  司紅錦在國外生活時間比較長,比較了解國外的情況,她說:「可以跟當地政府聯繫一下,他們應該會很積極主動引進外資的。」

  遠夏說:「師姐說得對。那明天我和行一去市政廳了解一下情況,陶陽跟我去,鄭工和師姐你們自由安排吧,去附近轉轉都行。」

  「行!」

  第240章 談判

  於是第二天,遠夏便和郁行一陶陽一起去了市政廳。

  還叫上了德語翻譯,雖說德國英語普及率高,但也得以防萬一,畢竟德國市政廳的文件不可能都有英文吧。

  果然不管是哪個國家,對外企投資都是極其歡迎的,尤其是能夠帶動大量工人就業的實體經濟。

  德國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還是不錯的,至少不會像南歐國家那樣,工作日去市政廳辦事還未必碰得到人。

  所以遠夏第一天去,就有收穫,拿到了一堆招商引資的資料,教你如何在德國開公司。

  由於建工廠用地面積比較廣,這需要跟波恩所在的北威州政府協商,選定地址修建工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