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遠秋不肯收,胡美蓮哭了:「我是你媽,又不是外人,這是給你哥上大學用的錢,你拿著啊。」

  遠秋小聲地說:「哥哥說他上大學每個月都有生活補助,我們不要你的錢。」

  胡美蓮說:「那他總要別的花費吧,你不拿著,就是沒把我當媽了。小秋,你們是不是怨媽媽啊?」

  遠秋咬著唇不答話,但也沒再把錢推回去。

  遠夏得知胡美蓮送了十塊錢來,有點哭笑不得,這還不如不送來呢,缺她這十塊錢嗎?收了她這十塊錢,她心裡還覺得給了自己多大恩情呢。

  不過他也沒送回去,不是找不到地方,而是不想去見她,將來贍養她總歸還是逃不掉的。

  郭志強的子女是不可能給她養老的,他們兄妹幾個也逃不掉贍養她的義務,等非見不可時再說吧。

  暑假剩下的日子,遠夏幫爺爺做好了書架和家具,將租書鋪布置好,掛上了「遠方書屋」的招牌,該添置的都添置好。

  遠德厚還做了一張可拼拆的木板床,白天就收起來放在後面,夜裡遠冬就在鋪子裡拼裝上睡覺。

  8月底,他們將書攤收了,搬到了鋪子裡,剛開始生意很清淡,等中小學開學後,生意就紅火了起來。

  遠夏也徹底放了心,帶著遠冬在這裡住了幾晚,再三叮囑他一些事,比如注意防火,千萬不可大意,屋裡全都是書本和木架子,都是極易著火的材料。

  遠冬表示自己已經銘記在心,一定會小心再小心。

  9月4日,遠夏背上自己的行囊,帶著全家殷切的期盼和濃濃的不舍,踏上了去越城的列車,開始一段全新的人生。

  七十年代末的火車還不算擁擠,因為招商引資才剛剛開始,外資觀望者居多,還在以審視的目光打量著這個神秘而陌生的東方國度,尚未有私企招工,也就很少有人員流動。

  當然,遠夏知道這是喧譁前的最後一刻寧靜。他在「哐當哐當」的車輪撞擊鐵軌的聲響里,聽到了中國這條巨龍脈搏變強的聲音。

  第17章 遇見

  遠夏提前一天到校,順利報到入學。

  老師們和師兄師姐都極其熱忱友好,班主任老師簡直就是無微不至,只差沒手把手地教。

  大概因為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出遠門,有的甚至普通話都不會說,對陌生的環境感到焦慮與不安,校方特地囑咐接待人員要給予溫暖的關懷。

  遠夏不是最早到學校的,同宿舍還有兩個同學比他還早,一個是來自北京的劉楊,一個是來自新疆的徐團結。

  劉楊都到兩天了,他是父親陪著來報到的,父子倆還去旅遊了。

  徐團結倒是一個人來,他坐了三天三夜火車。

  徐團結苦著一張臉:「車票貴死了,學生票半價,我都花了一百多。這樣我過年都不敢回去了,要不是我媽堅持,我至於跑到這兒來上學嗎?」

  他父母是建設兵團的,為了滿足父母思鄉的願望,他報考了父母老家所在省份的大學。

  遠夏對他深表同情,他知道坐長途火車的痛苦。

  辦好入學手續後,遠夏去了一趟出版社,他要再買一批書回去。

  找的還是原來那個業務員,這次又買了幾十本書,小人書比較少,因為這家出版社出版的大部分小人書都買差不多了,要想豐富種類,只能去別家買,他打算寫信給北京和上海的出版社試試。

  等他買了書回來的時候,室友都到了。

  一個宿舍住八個人,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北京的劉楊,新疆的徐團結,來自山西的邵金山,雲南的肖雲生,江西的林興華,河南的魯豐年,剩下兩個是本省的,遠夏和越城本地的武勁松。

  一屋子南腔北調,交流起來特別有意思。好像除了遠夏和徐團結,就沒人正兒八經說普通話,就連劉楊,都是舌頭都懶得捋直只說北京話。

  徐團結和遠夏是差不多的背景,建設兵團也都是五湖四海的人,他從小只能靠普通話交流。

  八個人的背景迥異,邵金山年紀最大,已經27歲了,並且已經結婚生娃了,他是下鄉知青,為了返城,他連考了三年。

  武勁松第一年沒考上,復讀一年考上越大,可以說相當厲害了。遠夏覺得這個可以寫信告訴馬建設,以此激勵他。

  只有肖雲生和魯豐年是來自農村的,其他人都是城鎮戶口。

  遠夏很敬佩肖雲生和魯豐年,這個年頭農村出身能考上重點大學,智商和毅力絕對都是出類拔萃的。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住在一個屋子裡,需要好好磨合。遠夏已經打定主意,要跟每個人搞好關係,將來這些同學說不定就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買完書,遠夏便開始寫信,給家裡報平安,也給馬建設寫了信,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

  郵局就在學校附近,遠夏寄完包裹,將信貼上郵票,塞進郵筒時,看著從眼前駛過的19路公交車,心中一動,去軸承廠看看?郁行一現在應該在那裡上班了吧。

  越大是一所偏理工科的大學,越城機械廠跟學校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

  尤其是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各種實習都是在機械廠進行的,甚至有些實操課都是在機械廠修的,所以學校和機械廠之間有直通公交車。

  軸承廠也是機械廠的一部分,也在這條線路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