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石武那邊的調查結果很快就出來了,事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來,當時在雄州的遼人一共有兩撥,一撥確實是石武的兄長,他們是去和大宋官員商議邊境榷場的細節的。另一撥則是真正的細作。

  宋遼休戰,隱藏在大宋的遼人細作原以為可以就此返回遼國與家人團聚,沒想到,他們接到的命令卻是繼續潛伏。

  這批人誤以為是石武的兄長從中作梗,因此合夥擊殺了使團一行人,並偽裝成他們,伺機返回遼國,不料被雄州守將識破,出兵追擊。這才有了後來遼人細作報復性殺害平民,原身和李小娘子意外落水的那一幕。

  就像林悠然猜測的,那批人中留有活口,就關在雄州大牢。細作之間聯絡的暗語、做出這一惡毒計謀的通信俱全,石武不得不信。

  到頭來,那日追擊遼人的將領不僅不是石武的殺兄仇人,反倒間接幫他報了仇。

  最終,韓德讓親自出面交涉,同意用那個被關押的細作交換南京大牢中的所有宋人俘虜。

  但是,蕭太后沒有立即放了林悠然。她要求趙惟謹親自來接,以便確認他們是不是真的「兩情相悅」。

  這一消息是石武告訴林悠然的。自從得知殺害兄長的真正兇手,他對林悠然的仇恨徹底消失,轉而開始幫助她。

  林悠然心急如焚。

  她捨不得讓趙惟謹來遼人的地盤。當初在戰場上趙惟謹殺了那麼多遼兵,偌大的南京城中不知道潛伏著多少像從前的石武那樣記恨趙惟謹的人,就算他再周密勇武,也躲不過成千上萬支暗箭。

  石武看著她擔憂的模樣,心一橫,道:「你是我抓來的,理應由我將你帶回去。你若信我,現在就跟我走。」

  林悠然沒有盲目驚喜,而是反問道:「你有多大把握?」

  「三、三成吧!」石武心虛道。

  林悠然看著這個未及弱冠的年輕兒郎,不由好笑。不愧是能跟小石子玩到一起的,果然不是工於心計之人。

  她該慶幸,石武並非真正訓練有素、冷血無情的細作,不然她和趙惟謹在南山村的時候就危險了。

  「三成不行。」萬一被抓到,石武這個皇親國戚不會有事,她就慘了,還會讓趙惟謹這些天的努力打水漂。

  但是,讓她眼睜睜看著趙惟謹為自己涉險也不可能。

  林悠然思索一番,問:「你可知貴國太后此次前來雄州的真正目的?」

  石武面露警惕之色。

  林悠然扯了扯嘴角,補充道:「若牽扯你們國家的機密,不必為難,就撿著我能聽的說一說,可好?」

  石武遲疑片刻,繼而笑笑,灑脫道:「沒什麼不能說的……姑母此次微服南下,是為了邊境榷場。都開了一年了,看似兩國自由貿易,實際都是宋人把銀錢大把地賺回去,我大遼卻沒得到實際的好處。」

  他頓了一下,說:「林小娘子不是很會做生意嗎,若能獻計獻策,說不定姑母一高興,就無需博陵郡公涉險了。」

  林悠然聞言,不由失笑。

  早期某些學者一度詬病「澶淵之盟」,覺得宋朝向遼國交納歲幣就是軟骨頭。殊不知,與龐大的軍費開支相比,每年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實在算不得什麼。

  更何況,兩國休戰開設榷場後,大宋對遼國常年出於「出超」地位,平均下來每年少說有七八十萬貫錢流到大宋。這就相當於送出去的歲幣不僅回來了,偶爾還能翻個番。

  怪不得蕭太后急了。

  至於石武口中「實際」的好處,她還真有個主意。

  林悠然拜託石武傳話,請求再見蕭太后一面。石武乾脆地答應下來。蕭太后當真十分疼愛他,還真的把林悠然召去了正殿。

  林悠然開門見山道:「我有一物獻於太后,若您瞧得上眼,還望收回讓博陵郡公入遼的命令。」

  蕭太后掃了眼她臂上的漆盤,道:「你應當知道,我讓他來的目的。」

  林悠然點點頭,道:「您是一國之主,自然不能白白地受了我等小兒的矇騙,勢必要試探一番。然則,我不願讓郡公入遼並非因為心虛,而是擔心他的安危。」

  蕭太后挑眉道:「你這是在暗諷我御下不嚴嗎?」

  林悠然不慌不忙道:「太后日理萬機,縱使生有三頭六臂也無法顧及到每一個角落。雖說貴國律法嚴明,但保不齊有一兩個雞鳴狗盜之徒。」

  「堂堂博陵郡公會懼怕區區雞鳴狗盜之徒?」

  「郡公自然是英勇無雙,然則即便他刀槍不入,於我而言亦難免記掛憂慮……太后您是大智之人,想來能夠理解。」

  林悠然這話帶著十足的真心,不自覺流露出幾分小女兒情態,倒叫蕭太后開懷一笑。

  「兀兒說得沒錯,果然是個巧舌如簧的小丫頭。」蕭太后笑笑,道,「東西拿上來吧!」

  林悠然心頭一喜,只要蕭太后肯給機會,這事就成了一半。

  侍女從她手中接過托盤,呈到蕭太后面前。是一件羽絨馬甲,林悠然剛剛出門前從自己身上扒下來的。

  這件羽絨馬甲是許氏得知林悠然要來雄州後連夜趕製的,沒有任何花哨,只是續了厚厚的鵝絨,用密密實實的針腳縫著,入手輕薄,但十分保暖。

  不用林悠然多說,蕭太后就看出了其中的好處。她輕描淡寫道:「區區一件衣裳,就想換你情郎的安穩,這買賣未免太划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