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西域戎族民經通則》、《西域戎族從軍令》、《西域戎族遷移法》、《西域戎族義務教育法》、《西域戎族婚配法》……

  光是法令層面的就有五大法令,此外還有一些單行性條例,這些法令的成立都是靠了景監等人在西域地帶收集的各民族資料而定。又經過衛鞅親自擬定初稿、二稿、最後由白棟定稿。在建立西域自治區法令的過程中。嬴渠梁給予白棟的信任足以讓老秦朝堂為之側目。只要他點頭就好,卻不用經過朝堂討論。

  衛鞅一面朗讀這些法令法規,一面偷眼去看白棟。他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了,以往總是以為這位白子賺錢一流、也通,還會一些奇技淫巧的手段取悅君上,而在經歷了魏國之戰、西域之戰後,他便漸漸佩服起這位白子來,在商定西域自治區的法令時。這位白子隨口提出的法律建議都會令他無比震驚;例如西域戎族的民經通則,在這部法令中不但解決了黎民之間的各種糾紛、而且充分尊重了各族的民族習慣,如果能夠得以通行,或許以後老秦都可效仿!

  在先秦時代是沒有民商法的,可自從白棟提出商標和專利法後,這個時代便開始出現了民商法的萌芽,這次白棟在制定自治區法令時大膽引入了後世民法的理論,比如人身權、財產權,又比如與人身和財產權緊密相關的『相鄰權』『物權』……對於民風強悍時常會引發各種糾紛的西域來說,這些法令的出台簡直就是及時雨。

  這其實也是白棟的一種嘗試。在君權深入人心的華夏大陸貿然提出這些概念簡直就是撼動君權,跟找死差不多;可在以部落和部落聯盟為基礎、族民可以擁有私人財產、並且帶有部分原始共產主義特色的西域政體中嘗試推廣這些先進法令卻具有實現的可能。憑自己這個光明使者的威望。還不至遭到那些部落頭領和戎王的激烈反對,一旦讓他們嘗到了新法令帶來的好處,他們就會首先成為擁護者,畢竟他們才是擁有最多牛羊和財產的人,新法令也一樣會保護他們,有了法令的保護,就算他們以後被新的頭領和王代替,也一樣可以保住既有的利益。

  《西域戎族遷移法》則規定了西域戎人遷移秦國的種種優厚待遇,他們在部落中的財產將得以保存,同時還可以在秦國得到一份固定的房屋、民籍和優先入軍從工的資格,這是經歷過時間驗證的好事,很多前往秦國的戎人都可證明這一點。

  《西域戎族從軍法》則規定了戎人加入秦軍的條件和待遇,但凡年滿十七周歲的男子皆可入軍,比秦人最低徵召年限還要大了兩歲;雖然一樣是徵招,西域戎人在從軍期間卻可以免除一切稅賦,例如家中有人從軍的,那麼當年所得的一切收入都可不向西君府和秦國繳納稅賦,如果有需要向部族繳納的份額,西君府和秦國還會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天啊,還有比這更妙的事情麽?戎人可不比過慣了安穩日子的老秦國民,他們一生下來就要與天地斗、與外族斗、與狼群斗,往往十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是馳騁草原的戰士,反正都是要拼命的,還不如加入秦軍呢,不但管吃管穿,立功後還有爵祿可得、最不濟也可替家中減輕稅賦,這還用考慮什麼?那些西域戎王也不會因此擔心什麼,法令中同樣規定了一族中參加秦軍的男子不可超過三分之一,而且該族戰士加入秦軍的人數越多,老秦對該部族就有越多的回報,這個回報包括了老秦二十等爵中的中等和高等爵,法令頒布後,他們這些草頭王就可能成為周王室承認老秦冊封的真正貴族!這可是貴族啊……先秦時代的各族戎王可沒有鐵木真那樣的雄才偉略,能被華夏承認對他們而言就是無上的光榮,何況秦國西君可不是普通的華夏貴族,那可是拯救了草原的英雄、是光明神派來的使者,他們對這點深信不疑。

  等到衛鞅開始宣布《西域義務教育法》時,各族戎人都要感動的哭了……讀書啊!這是多麼神聖的事情?就算在華夏人那邊,讀書人都像是禿鷹腦袋上的毛一樣稀少,何況是在西域草原?以往在華夏人眼中,他們都是不通禮儀、不尊王化的戎狄之屬,可又有誰知道在草原上想要讀書是多麼奢侈的事情?現在一些部落中還藏著祖先留下的羊皮書,上面只有最簡單的族中文字記載,可在他們看來就像是聖書一般!誰不想讓族人讀書誰就是個混蛋,可哪裡去找先生?哪裡去購買昂貴的簡書竹刀?聽說華夏大陸出過一位了不起的孔夫子,天天嚷嚷什麼『有教無類』的話,可為什麼就是不見他來西域搞一搞有教無類呢?還是西君心裡記著咱們,人家來了,還要免費為咱們建立學校、聘請列師,就連大名鼎鼎的鳳鳴書院都要在西域建立別院了!太溫暖了、太感動了,西君就是神的使者,他在為草原帶來光明!

  不用人召集,數十位西域戎王自發地走到白棟面前,用他們族中的最高禮儀向這位西君表達自己的尊敬和崇拜;有人一手撫摸胸口深深鞠躬、有人雙手高舉,唱著誰也聽不懂的讚歌;還有人邊唱邊流淚,就像是見到了親爹。

  鬧得白棟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親自走下君位,與這些少數民族兄弟緊緊擁抱在一起:「今天誰都不許走,我準備了秦國美酒,大家不醉不歸!」

  第四百二十九章 火熱的大時代

  入夏的草原是一年中最美麗的時刻,蔥嶺融化的雪水讓冬季孱弱的長河變得波濤洶湧,水多了,草也肥美,充斥在老秦特姆區的綿羊個個都像肚滿腸肥的二世祖,那毛都不用費心去剪了,一抓就是一把,然後裝上大車小車運往秦國;與羊毛同去的還有樂呵呵的西域戎人兄弟,就像西部大開發時期沖向西方的牛仔們一樣,櫟陽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充滿機會和金錢的地方,是好漢子的,就得去老秦、去櫟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