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崔萱知她的擔心,遂坦誠地望著她,道:「阿綺,我不瞞你,我的確不願令你與郗相國為難,可這亦是遂了我與夫君的心愿。我方才所說並非虛言,我與夫君,早已想過日後的生活,寧州雖遠,卻風物宜人,我們二人,還有長生都覺甚好。你實在不必擔心。」
阿綺望著她真摯的模樣,眼眶微紅,悶聲道:「可那樣我會想阿秭的。」
崔萱望著妹妹這淚眼汪汪的可憐模樣,仿佛一下回到了年少的時候,不由笑著去摸摸她眼角,柔聲安慰道:「都做母親了,怎還這樣孩子氣?你若想我,只管給我來信便是,路途雖遠,我也會每年回來看你。」
阿綺巴巴地望著堂姊,訥訥點頭,像兒時一般伸手去抱她,悶聲道:「那阿秭日後在寧州,定要好好的,不但要待夫君與兒女好,更要待自己好。」
崔萱揉揉她發,眉眼間全是想起少年往事的懷戀:「知道了,我定會好好的,阿綺也是一樣的。」
☆、白綾
餘下的時日裡, 郗翰之便照著先前的謀劃,將荊州軍編入朝廷中央直屬軍中, 由他親自管轄。
半月余時間, 由劉澍恩等親信親自操持, 終於將荊州軍收入囊中。
如此, 國中兵權都被郗翰之掌握手中, 再不必如先前袁朔一般, 雖震懾住了朝中, 可豫州卻還有實力旗鼓相當的他作威脅。
到此時,士族官員們才漸漸反應過來。
有兵權在手,郗翰之已無制約,就連北方胡人,都暫不能成威脅。
兩相對比之下,士族們從前以為緊握手中, 難以撼動的權柄, 竟似脆弱得不堪一擊。
可此時反應已晚了, 郗翰之已開始逐個提拔才德出眾的寒門官員,令世家們的勢力受到極大制約。
先前多年, 民間舉孝廉、秀才等,多為當地鄉紳豪強之家把持, 所舉之人常名不副實。郗翰之出身鄉間小吏之家, 深諳其中內情,遂也命人對各地劍薦拔之人才重新考校後方能任職。
同時,面對世家大族廣兼土地, 令百姓流離失所的情形,他亦果斷推行土斷,禁止兼併土地。
有數個出身大家,居內史等官職者,因不滿近來變革,私下聯絡同僚,欲一同謀劃著名對抗此番大刀闊斧的改革。
然不過數日,便形跡敗露,為郗翰之親率重兵包圍,逃無可逃,最終依律法一一查處罷免。
至此,士族們已全然看清眼前局勢,只得收斂聲勢,謹小慎微,不敢稍有怨言,再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如此數月,朝中終復多年為見之清明。
眼看時機成熟,郗翰之終於將目光轉向仍坐在天子寶座上的蕭明棠。
起先,由曾詡在民間放出風聲,稱當年先帝駕崩前,多年煉丹修道,其後宮妃嬪中,從未見有身孕,緣何太后近中年時,卻能突然誕下獨子?
不久,百姓間遂現種種猜測,有人稱廢后蘇氏因佛結緣,終得善果,可更多的,卻是關於蕭明棠之身世的揣測。
天子非先帝血脈,乃廢后蘇氏與人私通之子的傳言一時間甚囂塵上。
蕭明棠近半年來都幽居宮中,不聞世事,尚不知如此不堪之傳言,可朝中眾臣卻都已漸聽聞,不由心思各異。
有細思局勢,揣度郗翰之心思者,終於按捺不住,於一日朝會上,將此事當庭道出,稱請大相國詳查實情,給天下臣民交代。
蕭明棠當場大驚失色,不顧禮儀便自天子坐榻上陡然立起,指著底下跪倒的眾人破口大罵:「爾等逆臣,竟敢如此無禮,質疑天家血脈!大相公,且快將他們拖出去!」
郗翰之立於庭上,未急著答話,而是氣定神閒凝視著已失了方寸的蕭明棠,眸色幽深,許久方輕笑一聲,道:「他們不過是為天家顏面著想罷了,如何便是無禮了?若當真是一清二白,陛下何至如此憂懼?」
蕭明棠渾身一僵,雙目圓睜瞪著他,漸漸的便抖如篩糠,指著他低聲質問:「你——知曉了什麼!」
底下眾臣雖都跪著,亦聽不真切天子的話,可見此情形,心中卻都有數了。
想來那傳言確實有幾分真。
郗翰之不再理會蕭明棠的質問,只面向眾臣,點出幾位,下令詳查,給天下臣民一個交代。
蕭明棠見狀,腳下搖晃,後退數步,頹然跌倒在座上。
他恐怕已時日無多了。
……
天子身世本是陳年舊事,蘇後心思歹毒,當年留在身邊知曉內情的宮人幾都已被處死。
原本詳查起來該有些困難,幸而郗翰之當日聽阿綺說起後,便留了心眼,將同泰寺中這些年來的僧尼都暗中查過一番,終是找到了端倪。
道遠乃南渡高僧,雖與蘇後暗通苟且該為人指責唾罵,可他到底修佛多年,心懷慈悲,對身邊僧侶等不願苛待,十多年來或仍跟隨身邊,或流散四方,經一番拷問後,終有人露出馬腳,將當年實情道出。
多年前佛法南傳,多因道遠之功,其除王公貴族外,於民間亦有無數信眾,此事一出,足令天下人譁然。
面對萬千人詰問,道遠終被定罪,處腰斬之刑。
行刑前,他於鬧市街頭,對著無數百姓下跪,磕頭謝罪,懺悔其當年為在江東弘揚佛法,不惜與太后苟且,借其聲望於士族間傳道。
百姓憤慨者有之,嘆息者亦有之。
阿綺望著她真摯的模樣,眼眶微紅,悶聲道:「可那樣我會想阿秭的。」
崔萱望著妹妹這淚眼汪汪的可憐模樣,仿佛一下回到了年少的時候,不由笑著去摸摸她眼角,柔聲安慰道:「都做母親了,怎還這樣孩子氣?你若想我,只管給我來信便是,路途雖遠,我也會每年回來看你。」
阿綺巴巴地望著堂姊,訥訥點頭,像兒時一般伸手去抱她,悶聲道:「那阿秭日後在寧州,定要好好的,不但要待夫君與兒女好,更要待自己好。」
崔萱揉揉她發,眉眼間全是想起少年往事的懷戀:「知道了,我定會好好的,阿綺也是一樣的。」
☆、白綾
餘下的時日裡, 郗翰之便照著先前的謀劃,將荊州軍編入朝廷中央直屬軍中, 由他親自管轄。
半月余時間, 由劉澍恩等親信親自操持, 終於將荊州軍收入囊中。
如此, 國中兵權都被郗翰之掌握手中, 再不必如先前袁朔一般, 雖震懾住了朝中, 可豫州卻還有實力旗鼓相當的他作威脅。
到此時,士族官員們才漸漸反應過來。
有兵權在手,郗翰之已無制約,就連北方胡人,都暫不能成威脅。
兩相對比之下,士族們從前以為緊握手中, 難以撼動的權柄, 竟似脆弱得不堪一擊。
可此時反應已晚了, 郗翰之已開始逐個提拔才德出眾的寒門官員,令世家們的勢力受到極大制約。
先前多年, 民間舉孝廉、秀才等,多為當地鄉紳豪強之家把持, 所舉之人常名不副實。郗翰之出身鄉間小吏之家, 深諳其中內情,遂也命人對各地劍薦拔之人才重新考校後方能任職。
同時,面對世家大族廣兼土地, 令百姓流離失所的情形,他亦果斷推行土斷,禁止兼併土地。
有數個出身大家,居內史等官職者,因不滿近來變革,私下聯絡同僚,欲一同謀劃著名對抗此番大刀闊斧的改革。
然不過數日,便形跡敗露,為郗翰之親率重兵包圍,逃無可逃,最終依律法一一查處罷免。
至此,士族們已全然看清眼前局勢,只得收斂聲勢,謹小慎微,不敢稍有怨言,再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如此數月,朝中終復多年為見之清明。
眼看時機成熟,郗翰之終於將目光轉向仍坐在天子寶座上的蕭明棠。
起先,由曾詡在民間放出風聲,稱當年先帝駕崩前,多年煉丹修道,其後宮妃嬪中,從未見有身孕,緣何太后近中年時,卻能突然誕下獨子?
不久,百姓間遂現種種猜測,有人稱廢后蘇氏因佛結緣,終得善果,可更多的,卻是關於蕭明棠之身世的揣測。
天子非先帝血脈,乃廢后蘇氏與人私通之子的傳言一時間甚囂塵上。
蕭明棠近半年來都幽居宮中,不聞世事,尚不知如此不堪之傳言,可朝中眾臣卻都已漸聽聞,不由心思各異。
有細思局勢,揣度郗翰之心思者,終於按捺不住,於一日朝會上,將此事當庭道出,稱請大相國詳查實情,給天下臣民交代。
蕭明棠當場大驚失色,不顧禮儀便自天子坐榻上陡然立起,指著底下跪倒的眾人破口大罵:「爾等逆臣,竟敢如此無禮,質疑天家血脈!大相公,且快將他們拖出去!」
郗翰之立於庭上,未急著答話,而是氣定神閒凝視著已失了方寸的蕭明棠,眸色幽深,許久方輕笑一聲,道:「他們不過是為天家顏面著想罷了,如何便是無禮了?若當真是一清二白,陛下何至如此憂懼?」
蕭明棠渾身一僵,雙目圓睜瞪著他,漸漸的便抖如篩糠,指著他低聲質問:「你——知曉了什麼!」
底下眾臣雖都跪著,亦聽不真切天子的話,可見此情形,心中卻都有數了。
想來那傳言確實有幾分真。
郗翰之不再理會蕭明棠的質問,只面向眾臣,點出幾位,下令詳查,給天下臣民一個交代。
蕭明棠見狀,腳下搖晃,後退數步,頹然跌倒在座上。
他恐怕已時日無多了。
……
天子身世本是陳年舊事,蘇後心思歹毒,當年留在身邊知曉內情的宮人幾都已被處死。
原本詳查起來該有些困難,幸而郗翰之當日聽阿綺說起後,便留了心眼,將同泰寺中這些年來的僧尼都暗中查過一番,終是找到了端倪。
道遠乃南渡高僧,雖與蘇後暗通苟且該為人指責唾罵,可他到底修佛多年,心懷慈悲,對身邊僧侶等不願苛待,十多年來或仍跟隨身邊,或流散四方,經一番拷問後,終有人露出馬腳,將當年實情道出。
多年前佛法南傳,多因道遠之功,其除王公貴族外,於民間亦有無數信眾,此事一出,足令天下人譁然。
面對萬千人詰問,道遠終被定罪,處腰斬之刑。
行刑前,他於鬧市街頭,對著無數百姓下跪,磕頭謝罪,懺悔其當年為在江東弘揚佛法,不惜與太后苟且,借其聲望於士族間傳道。
百姓憤慨者有之,嘆息者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