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頁
只可惜,萬事俱備,鎮國將軍所等待跟仰仗的「東風」,卻化為烏有。
趙宗冕「微服」, 實則是生死不知,京內流言紛紛那一陣, 郭將軍自然是坐不住了。
雖然雁北軍駐紮在城外, 內又有禁軍跟龍驤衛,可如果鎮國軍拼力一搏,未必不能成事。
何況是在那風雨飄搖的時候, 就算朝野有議論,也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
畢竟趙宗冕久而未歸沒有消息, 顧恆關潛這些人「挾持皇后跟太子」, 「把持朝政」,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心存非議。
何況趙宗冕行事那樣獨斷, 之前泰和殿前杖斃臣子, 令人記憶猶新。
所以郭將軍有把握,自己一旦起兵, 朝中至少會有一半的文武官員會保持緘默,激烈反對的也許只有趙宗冕那些親信,比如忠勇侯,英國公, 刑部尚書,青鄉侯,魏指揮使,蘇家等人。
但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時不我待。
就在郭將軍蓄勢待發的時候,關潛來至將軍府,帶了皇后的口諭,請他入宮。
郭夫人等暗中勸阻,說是宮內一定安排了兇險的機關,也許是皇后跟關潛等察覺了異動,所以想誘使鎮國將軍入宮後再對他不利。
但鎮國將軍也是歷經千軍萬馬的,何況鎮國軍還握在他的手中,料想宮內不至於敢如何,他又特吩咐兒子,一旦他在宮內出事,便也更是師出有名,立刻叫鎮國軍動手,清理「奸佞」,顛覆朝政。
沒想到就是這一進宮,事情發生逆轉。
在甘露宮裡,被西閒的三言兩語,便將郭將軍的萬丈雄心、以及十數萬鎮國軍的士氣皆都灰飛煙滅。
***
西閒尚是貴妃的時候,趙宗冕就為她杖斃臣子,當時就有人稱呼為「禍國妖妃」,雖然後來鳳儀宮的事得以澄清,但畢竟陰影已經在朝臣心中烙印。
尤其像是郭將軍這種封疆大吏,朝中老臣,更是心存芥蒂,無法輕易消除。
是日到了甘露宮中,郭將軍按例朝見皇后,西閒倒是和顏悅色,溫聲請他平身賜座。
郭將軍很少跟她這樣同殿而處,亦不知她到底是何用意,只是帶著三分傲慢跟七分戒備,道:「不知娘娘宣微臣進宮,有何要事?」
西閒笑道:「皇上離京,將軍一貫忠恤體國,本宮甚是欽敬,且賢妃又為皇上孕育龍裔,更是勞苦功高,只是自打賢妃入宮,同將軍亦是極少見面,今日得暇,請將軍入宮,大家坐會閒敘些家常。」
郭將軍挑眉。
說話間,賢妃已經進殿,原來她來的路上,就聽說將軍進宮,心中忐忑,不知何故。
父女相見,鎮國將軍卻是以君臣之禮拜見賢妃,才又彼此落座。
鎮國將軍不知西閒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但他武將出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又何曾懼怕過什麼。
西閒道:「皇上不在京內,外面有將軍操持,宮裡也有賢妃輔助本宮,大家同心勠力,才能保社稷安定,也不至於叫人暗中窺伺,趁虛而入。」
郭將軍聽了這話,道:「娘娘指的是什麼?」
西閒道:「就是先前在京內散播流言,意欲引發京城不安的那些別有用心之人。」
郭將軍肅然道:「說起來,微臣也聽說了一二,其實娘娘見諒,微臣也有句不中聽的話,也怪不得那些人敢胡言亂語,皇上行事,向來離經叛道,自古以來微服出巡的帝王雖也有之,但像是皇上這般,半點也不讓近臣知道就一走了之、且如今也沒有絲毫消息傳回的,卻還是破天荒第一位。——如此,豈能不引發眾人猜測,民心騷動嗎?」
賢妃聽他口吻咄咄逼人,幾次想要勸阻,卻又按捺。
西閒卻笑說道:「將軍說的是,皇上的為人跟他行事一般,都是讓人琢磨不透,許是他先前帶兵慣了,所以也慣了如兵法里所言『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叫人防不勝防。不過,皇上為何悄然離京的緣故,本宮先前已經跟內閣各位輔臣們交代過了,至於皇上的行事,等他回來,本宮也會規勸,屆時也請將軍等不吝勸諫之語啊。」
郭將軍隱隱冷笑:「娘娘的意思,微臣明白了,可到底皇上什麼時候能回京?」
西閒道:「等北境平靖,皇上自會凱旋而歸。」
此刻只是搪塞加安定人心的話,那會兒西閒怎會想到,竟然歪打正著呢。
郭將軍自然也不會輕信這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聽說近來朝廷奏疏,都是關潛等人在負責,太子年幼無法理事,常此以往,臣怕皇上還未回來,國已將不國了。」
「這話從何說起,」西閒笑道:「皇上雖在外,但滿朝文武俱在,皇上的近臣心腹亦在,只要能夠跟太子、本宮一體同心,政事不至於延誤,又何來國將不國。將軍這話,可不能傳出去,將軍是國之砥柱,這話可會攪亂人心啊。」
郭將軍驀地站起:「娘娘怕是亂了始末,攪亂人心的不是臣的幾句話,而是皇上失蹤在先,近臣弄權在後!」
他畢竟是賢妃的父親,又是帶兵的將軍,微微動怒,氣勢驚人。
旁邊坐的賢妃都不禁微微色變,幾乎隨之起身。
西閒卻仍泰然自若,趙宗冕的氣勢不知比郭將軍強多少倍,一來是西閒生性淡然,二來,也算是歷練出來了。
西閒淡淡一笑:「一句話而已,將軍何至於動怒?又或者,敢在本宮面前如此,是將軍你本就沒把本宮放在眼裡嗎?」
趙宗冕「微服」, 實則是生死不知,京內流言紛紛那一陣, 郭將軍自然是坐不住了。
雖然雁北軍駐紮在城外, 內又有禁軍跟龍驤衛,可如果鎮國軍拼力一搏,未必不能成事。
何況是在那風雨飄搖的時候, 就算朝野有議論,也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
畢竟趙宗冕久而未歸沒有消息, 顧恆關潛這些人「挾持皇后跟太子」, 「把持朝政」,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心存非議。
何況趙宗冕行事那樣獨斷, 之前泰和殿前杖斃臣子, 令人記憶猶新。
所以郭將軍有把握,自己一旦起兵, 朝中至少會有一半的文武官員會保持緘默,激烈反對的也許只有趙宗冕那些親信,比如忠勇侯,英國公, 刑部尚書,青鄉侯,魏指揮使,蘇家等人。
但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時不我待。
就在郭將軍蓄勢待發的時候,關潛來至將軍府,帶了皇后的口諭,請他入宮。
郭夫人等暗中勸阻,說是宮內一定安排了兇險的機關,也許是皇后跟關潛等察覺了異動,所以想誘使鎮國將軍入宮後再對他不利。
但鎮國將軍也是歷經千軍萬馬的,何況鎮國軍還握在他的手中,料想宮內不至於敢如何,他又特吩咐兒子,一旦他在宮內出事,便也更是師出有名,立刻叫鎮國軍動手,清理「奸佞」,顛覆朝政。
沒想到就是這一進宮,事情發生逆轉。
在甘露宮裡,被西閒的三言兩語,便將郭將軍的萬丈雄心、以及十數萬鎮國軍的士氣皆都灰飛煙滅。
***
西閒尚是貴妃的時候,趙宗冕就為她杖斃臣子,當時就有人稱呼為「禍國妖妃」,雖然後來鳳儀宮的事得以澄清,但畢竟陰影已經在朝臣心中烙印。
尤其像是郭將軍這種封疆大吏,朝中老臣,更是心存芥蒂,無法輕易消除。
是日到了甘露宮中,郭將軍按例朝見皇后,西閒倒是和顏悅色,溫聲請他平身賜座。
郭將軍很少跟她這樣同殿而處,亦不知她到底是何用意,只是帶著三分傲慢跟七分戒備,道:「不知娘娘宣微臣進宮,有何要事?」
西閒笑道:「皇上離京,將軍一貫忠恤體國,本宮甚是欽敬,且賢妃又為皇上孕育龍裔,更是勞苦功高,只是自打賢妃入宮,同將軍亦是極少見面,今日得暇,請將軍入宮,大家坐會閒敘些家常。」
郭將軍挑眉。
說話間,賢妃已經進殿,原來她來的路上,就聽說將軍進宮,心中忐忑,不知何故。
父女相見,鎮國將軍卻是以君臣之禮拜見賢妃,才又彼此落座。
鎮國將軍不知西閒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但他武將出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又何曾懼怕過什麼。
西閒道:「皇上不在京內,外面有將軍操持,宮裡也有賢妃輔助本宮,大家同心勠力,才能保社稷安定,也不至於叫人暗中窺伺,趁虛而入。」
郭將軍聽了這話,道:「娘娘指的是什麼?」
西閒道:「就是先前在京內散播流言,意欲引發京城不安的那些別有用心之人。」
郭將軍肅然道:「說起來,微臣也聽說了一二,其實娘娘見諒,微臣也有句不中聽的話,也怪不得那些人敢胡言亂語,皇上行事,向來離經叛道,自古以來微服出巡的帝王雖也有之,但像是皇上這般,半點也不讓近臣知道就一走了之、且如今也沒有絲毫消息傳回的,卻還是破天荒第一位。——如此,豈能不引發眾人猜測,民心騷動嗎?」
賢妃聽他口吻咄咄逼人,幾次想要勸阻,卻又按捺。
西閒卻笑說道:「將軍說的是,皇上的為人跟他行事一般,都是讓人琢磨不透,許是他先前帶兵慣了,所以也慣了如兵法里所言『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叫人防不勝防。不過,皇上為何悄然離京的緣故,本宮先前已經跟內閣各位輔臣們交代過了,至於皇上的行事,等他回來,本宮也會規勸,屆時也請將軍等不吝勸諫之語啊。」
郭將軍隱隱冷笑:「娘娘的意思,微臣明白了,可到底皇上什麼時候能回京?」
西閒道:「等北境平靖,皇上自會凱旋而歸。」
此刻只是搪塞加安定人心的話,那會兒西閒怎會想到,竟然歪打正著呢。
郭將軍自然也不會輕信這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聽說近來朝廷奏疏,都是關潛等人在負責,太子年幼無法理事,常此以往,臣怕皇上還未回來,國已將不國了。」
「這話從何說起,」西閒笑道:「皇上雖在外,但滿朝文武俱在,皇上的近臣心腹亦在,只要能夠跟太子、本宮一體同心,政事不至於延誤,又何來國將不國。將軍這話,可不能傳出去,將軍是國之砥柱,這話可會攪亂人心啊。」
郭將軍驀地站起:「娘娘怕是亂了始末,攪亂人心的不是臣的幾句話,而是皇上失蹤在先,近臣弄權在後!」
他畢竟是賢妃的父親,又是帶兵的將軍,微微動怒,氣勢驚人。
旁邊坐的賢妃都不禁微微色變,幾乎隨之起身。
西閒卻仍泰然自若,趙宗冕的氣勢不知比郭將軍強多少倍,一來是西閒生性淡然,二來,也算是歷練出來了。
西閒淡淡一笑:「一句話而已,將軍何至於動怒?又或者,敢在本宮面前如此,是將軍你本就沒把本宮放在眼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