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頁
這大半年來,臣民百姓們翹首以待的,是兩樣東西。
第一,是所謂「微服」而出的皇帝的消息;第二,是關於跟北蠻戰事的捷報。
但讓人失望的是,什麼都沒有。
幸而宮中還有皇后跟太子坐鎮,又有個關小公爺統理內外事宜,在此之外,如果不是內閣里有皇帝的親信輔臣在輔佐處理政事,如果不是雁北軍忠心耿耿地駐紮在城外,如果不是禁軍萬眾一心,鎮撫司緹騎四出,京城哪裡會如此的「淡定祥和」。
只怕早就各種勢力交錯,群魔亂舞起來。
畢竟皇帝這麼久沒有出現,暗中流言洶洶,光是民間的各種晦暗猜測,再加上有心之人挑唆的話,很可能激起民變。
事實上其實的確有人挑唆過,只可惜並沒有形成氣候。
因為皇帝雖然不在京內,但京城裡的輿論仍是向著皇帝。
趙宗冕先前大開納言館,在他離京後,有內閣輔臣建議取消,關潛將此事告知西閒,請她決議,西閒只略一想,便道:「這是皇上選拔人才的地方,只要是天下有志之士,有才之人,不管何時,都可以為國效力,豈能因此而取消?」
於是竟仍命開放。只是因為皇帝不能親自召見,所以命參試之人把所有意見主張寫成摺子,遞進勤政殿,關潛再拿了給西閒過目。
有那格外出色的人,便命他進勤政殿裡,當著太子的面闡述觀點,有蘇霽卿以及翰林大學士等當面詢問考核,除此之外,西閒則在殿內屏風之後,果然選出了不少出色的賢達。
這些人多數都是出身民間,向來知道民生疾苦,並不像是坐井觀天的高門貴宦,如此一一安排任職,物盡其用。
所以雖然趙宗冕不在京內,但京城乃至天下的民心,卻反而更加向著皇帝靠攏了。
民心所向,自然沒有多少人想要鬧事,甚至有那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散播說皇帝已死的話,百姓們都會自發駁斥,甚至揮拳相向。
再加上南鎮撫司目光如炬,因此那些興風作浪之人也是無可奈何。
如今御駕無礙,絳州殲滅蠻人的消息傳回,頓時之間瀰漫民眾頭頂的陰雲陡然清空,可謂舉國歡騰,街頭巷尾,披紅掛彩,有人拿了爆竹出來燃放,鼓樂之聲亦不絕於耳,竟比春節還要熱鬧。
又有人知道今日乃皇后生辰,一時更添了幾分歡悅,無數人家自發設宴擺酒,遙望宮廷跪拜行禮,為賢后娘娘賀壽。
本來西閒想悄無聲息地過了這個生日,沒想到陰差陽錯,弄得舉國歡悅,也是意外收穫了。
但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歡天喜地,有的人卻恰恰相反。
文安王府。
原先文安王離京之時,留了世子在京中,便住在這舊王府內。
因為尹西園作亂,鎮撫司將王府給封鎖起來,禁止任何人出入。
因世子在宮內自刎以示清白,加上後來西閒開恩,這才放鬆了對王府的禁束。
這次文安王回京,便仍住在舊宅之中。
文安王正焦急地詢問親信幕僚:「這消息是真的?可有人親眼見過了皇帝沒有?」
自從趙宗冕「失蹤」,消息真真假假,各種撲朔迷離,直到如今,文安王心亂如麻。
「從絳州回來的是一名傳令官,屬下跟兵部的人打聽過,他的確是見過了皇上,」那幕僚低著頭,聲音有些意外的戰慄,繼續說道,「還說絳州本來都要給蠻人攻破了,是皇上帶兵馳援,雁北軍合圍才反敗為勝的,皇上還不許北蠻人投降,一個戰俘都沒留盡數殺了……聽說殺死的蠻人有十幾萬之多,屍首疊著屍首,絳州城外的地都給血染的鮮紅,血流成河,弄的道路都沒法兒走了。」
文安王閉了閉雙眼,他幾乎能想像那副酷烈的場景,的確,除了趙宗冕,沒有人能夠在這種絕境之中還能反輸為贏,除了他,也沒有人有膽量作出這種盡數斬殺毫不留情的行徑。
他沒有死,他真的還活著!
如果是以前,趙宗栩會在心悸之際覺著欣慰,但是現在,卻只有無盡的膽寒。
文安王仿佛看見了,在那屍山血海之中,還有一具屍首,是他趙宗栩。
他開始後悔自己太過草率地回京來了。
關潛比他預料的還難對付,先前幾次試探,都給關潛不動聲色地擋了回來。
從關潛的行事,可以想到當初顧恆在的時候,何況還有個林西閒。
文安王有點明白為什麼趙宗冕會那麼放心地離京了。
可現在不是他表達敬佩的時候,文安王知道,這會兒再離京已經晚了,甚至有欲蓋彌彰之意,他得找一條出路。
也許,在趙宗冕回京之前,可以試著放手一搏!
信使才回京兩天,按照行程,趙宗冕就算快馬加鞭,總也要一個多月才能回京。
事態或許還有轉機。
但是文安王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顯然低估了趙宗冕的行動力。
***
宮中。
自從確認了趙宗冕正在回京路上後,泰兒顯然比先前活泛了許多。
這段日子裡,小孩子一直都擰緊眉頭,少笑少跳,仿佛要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能獨當一面的太子,不是個任□□鬧、會叫人欺負的小孩子。
雖然在西閒面前依舊撒嬌,但也時時刻刻留心西閒的神情變化,他小小年紀,已經懂得了察言觀色,所做所說,無非都是想讓母后寬慰。
第一,是所謂「微服」而出的皇帝的消息;第二,是關於跟北蠻戰事的捷報。
但讓人失望的是,什麼都沒有。
幸而宮中還有皇后跟太子坐鎮,又有個關小公爺統理內外事宜,在此之外,如果不是內閣里有皇帝的親信輔臣在輔佐處理政事,如果不是雁北軍忠心耿耿地駐紮在城外,如果不是禁軍萬眾一心,鎮撫司緹騎四出,京城哪裡會如此的「淡定祥和」。
只怕早就各種勢力交錯,群魔亂舞起來。
畢竟皇帝這麼久沒有出現,暗中流言洶洶,光是民間的各種晦暗猜測,再加上有心之人挑唆的話,很可能激起民變。
事實上其實的確有人挑唆過,只可惜並沒有形成氣候。
因為皇帝雖然不在京內,但京城裡的輿論仍是向著皇帝。
趙宗冕先前大開納言館,在他離京後,有內閣輔臣建議取消,關潛將此事告知西閒,請她決議,西閒只略一想,便道:「這是皇上選拔人才的地方,只要是天下有志之士,有才之人,不管何時,都可以為國效力,豈能因此而取消?」
於是竟仍命開放。只是因為皇帝不能親自召見,所以命參試之人把所有意見主張寫成摺子,遞進勤政殿,關潛再拿了給西閒過目。
有那格外出色的人,便命他進勤政殿裡,當著太子的面闡述觀點,有蘇霽卿以及翰林大學士等當面詢問考核,除此之外,西閒則在殿內屏風之後,果然選出了不少出色的賢達。
這些人多數都是出身民間,向來知道民生疾苦,並不像是坐井觀天的高門貴宦,如此一一安排任職,物盡其用。
所以雖然趙宗冕不在京內,但京城乃至天下的民心,卻反而更加向著皇帝靠攏了。
民心所向,自然沒有多少人想要鬧事,甚至有那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散播說皇帝已死的話,百姓們都會自發駁斥,甚至揮拳相向。
再加上南鎮撫司目光如炬,因此那些興風作浪之人也是無可奈何。
如今御駕無礙,絳州殲滅蠻人的消息傳回,頓時之間瀰漫民眾頭頂的陰雲陡然清空,可謂舉國歡騰,街頭巷尾,披紅掛彩,有人拿了爆竹出來燃放,鼓樂之聲亦不絕於耳,竟比春節還要熱鬧。
又有人知道今日乃皇后生辰,一時更添了幾分歡悅,無數人家自發設宴擺酒,遙望宮廷跪拜行禮,為賢后娘娘賀壽。
本來西閒想悄無聲息地過了這個生日,沒想到陰差陽錯,弄得舉國歡悅,也是意外收穫了。
但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歡天喜地,有的人卻恰恰相反。
文安王府。
原先文安王離京之時,留了世子在京中,便住在這舊王府內。
因為尹西園作亂,鎮撫司將王府給封鎖起來,禁止任何人出入。
因世子在宮內自刎以示清白,加上後來西閒開恩,這才放鬆了對王府的禁束。
這次文安王回京,便仍住在舊宅之中。
文安王正焦急地詢問親信幕僚:「這消息是真的?可有人親眼見過了皇帝沒有?」
自從趙宗冕「失蹤」,消息真真假假,各種撲朔迷離,直到如今,文安王心亂如麻。
「從絳州回來的是一名傳令官,屬下跟兵部的人打聽過,他的確是見過了皇上,」那幕僚低著頭,聲音有些意外的戰慄,繼續說道,「還說絳州本來都要給蠻人攻破了,是皇上帶兵馳援,雁北軍合圍才反敗為勝的,皇上還不許北蠻人投降,一個戰俘都沒留盡數殺了……聽說殺死的蠻人有十幾萬之多,屍首疊著屍首,絳州城外的地都給血染的鮮紅,血流成河,弄的道路都沒法兒走了。」
文安王閉了閉雙眼,他幾乎能想像那副酷烈的場景,的確,除了趙宗冕,沒有人能夠在這種絕境之中還能反輸為贏,除了他,也沒有人有膽量作出這種盡數斬殺毫不留情的行徑。
他沒有死,他真的還活著!
如果是以前,趙宗栩會在心悸之際覺著欣慰,但是現在,卻只有無盡的膽寒。
文安王仿佛看見了,在那屍山血海之中,還有一具屍首,是他趙宗栩。
他開始後悔自己太過草率地回京來了。
關潛比他預料的還難對付,先前幾次試探,都給關潛不動聲色地擋了回來。
從關潛的行事,可以想到當初顧恆在的時候,何況還有個林西閒。
文安王有點明白為什麼趙宗冕會那麼放心地離京了。
可現在不是他表達敬佩的時候,文安王知道,這會兒再離京已經晚了,甚至有欲蓋彌彰之意,他得找一條出路。
也許,在趙宗冕回京之前,可以試著放手一搏!
信使才回京兩天,按照行程,趙宗冕就算快馬加鞭,總也要一個多月才能回京。
事態或許還有轉機。
但是文安王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顯然低估了趙宗冕的行動力。
***
宮中。
自從確認了趙宗冕正在回京路上後,泰兒顯然比先前活泛了許多。
這段日子裡,小孩子一直都擰緊眉頭,少笑少跳,仿佛要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能獨當一面的太子,不是個任□□鬧、會叫人欺負的小孩子。
雖然在西閒面前依舊撒嬌,但也時時刻刻留心西閒的神情變化,他小小年紀,已經懂得了察言觀色,所做所說,無非都是想讓母后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