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與此同時,他還絞盡腦汁,妄想發動群眾,讓全天下的眼睛都來監督天下的官員——天佑二年的新政中規定,不管是誰只要發現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起來。送京治罪,而且可以乘坐驛站的馬車,沿途關卡必須放行,如有人阻攔,殺無赦,全家流放!

  但這一看似厲害的政策,實際上相當不咋地,自古民不與官斗。老百姓見了當官地躲都躲不及呢,還敢把他揪住、扭送京城?當官老爺是一個人在戰鬥啊?

  據說有憨直之人,真的想要把自己的知縣老爺扭送京城,而且還真讓他抓住了,也順利上了路。於是全天下的人都看著這亘古未有第一人,壓著所告的官員一路向北。誰知還沒有走出省,那告狀的人便因心理壓力過大,丟下縣令大人,偷偷落跑了,此時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更何況現在大家生活都不錯,官員們也還算有節制,沒幹出什麼逼人跳崖的缺德事兒,還真沒有捨得一身剮,敢把大老爺拉下馬的猛人出現。後來這條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地法令,自然更是無人問津。成為了《天佑新政》中第一條被實質性廢棄的法令。

  當然秦雷也知道指望破鞋扎爛了腳。要是光靠著群眾檢舉揭發,他的大秦被官員給貪光了。自己都不知道。他肅貪的主要線索來源於他的特務機構,民情司和諜報司,以及後來專門組建的反貪司,這三司地密探遍布於全國各地,一旦發現官員有貪贓枉法等問題即可上奏,一經查實,便可將其抓回京城論罪。每年查處的貪官,數量不可謂不多,其效率也不可謂不高。

  使用了這麼多的手段,自己也高度重視,特務監視、嚴刑峻法全用上了,按說貪污行為應該絕跡,然而情況遠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簡單。

  然而大秦朝的官員們仍然前腐後繼,活像一群敢死隊,成群結隊的走向反貪司的大牢、或者奔赴法場、或者流放千里,卻仍然不知道收手呢?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天佑朝的貪污狀況,居然比昭武朝後期還要嚴重,僅次於文彥博秉政時期,令人匪夷所思。

  秦雷陷入了困惑之中,他十分不理解,為什麼這些飽讀詩書,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信條,講究『溫良恭儉讓』的知識分子,就那麼喜歡貪污呢?

  經過反覆地思考,他隱約覺得,這跟現在這幫官員出身有關,自己地官員政策也難辭其咎——用雷霆手段,對士族官僚犁庭掃穴固然乾淨利索,可把那些社會地位不高、財富狀況也遠遠不如士族的庶族書生驟然抬上高位,卻顯得有些欠妥。

  這好比他把肥腸滿腦地前任貪官攆走,再換上些窮兮兮的新官一個道理。這些新官固然會想干出一番事業來證明自己,但看著那些離任官員賺得盆滿缽滿,依然享受著奢華的生活,就連社會地位也比自己高,心裡的不平衡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自然的,便會有人效仿前任開始撈錢,之後又會有更多的人來效仿先行者。而且他們或他們的家族,普遍有段辛酸的奮鬥史,許多人的家裡都是剛剛走上小康、甚至還有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其對財富的重視程度,要遠遠超過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世家子弟,吃相自然也比他們難看,這是毋庸諱言的。

  而且天佑年間,國家經濟高速增長,財稅收入節節攀升,各州府縣的庫房裡都堆滿了糧食銀錢,更讓官員們心癢不已,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貪污再所難免。

  ……

  要解決這個問題,便必須有效的監督,除了自己玩老命的捉蟲之外,他還寄希望於六大復興衙門推舉出來的三十六名巡察御史身上,指望著這些拿復興衙門俸祿的官員,能幫著自己更有力的監督那些不省心的官員。

  而另一方面,秦雷也終於明白了『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為了能讓改革順利進行下去,除了對明目張胆貪贓枉法的官員嚴懲不貸外,暗中也給官員們留下了後路。

  比如說大秦施行『稅賦折銀』的制度,老百姓上交朝廷的各種物品如糧食、蔬菜、布匹、水果、藥材等,都是按照規定折算成銀兩上繳的,而折算比率雖是由朝廷掌握,但地方上自然有特殊情況,適當照顧照顧,從中撈一筆,似乎也是很正常的。

  官員們還創造出了『折色火耗』一詞,因為百姓交上來的銀錢,形狀千奇百怪、成色也十分混雜,所以要由官府統一熔鍛成整齊的銀錠上交朝廷。而碎銀熔煅時可能會有損耗……官府就用這個名義來徵收多餘的銀兩,這些多征的賦稅就稱為火耗。

  其實到底有沒有損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多收錢的藉口罷了。

  秦雷知道這個情況,卻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除了時不時的敲打一番,並沒有下死手整治,因為他知道按下葫蘆浮起瓢,阻止了這個法子,那些『天才』的官員們,還會想出更多更絕的法子來貪污。與其到時候讓百姓更加受罪,還不如默認這個還算有節制的貪污法子呢。

  於是乎皆大歡喜,朝廷該收的一分錢沒少收,老百姓也不用聽憑官員糊弄,貪也好,搶也好,說好了宰一刀就宰一刀,至少日子好過點。官員們也撈到了好處,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就這麼著了吧!

  所以事實證明,你得給人留條活路,要是想幹事兒,就更得讓大家都滿意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人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