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功勞可都記在太上皇先生地頭上了,在秦雷沒擊敗趙無咎、包圍上京城以前。很少有人認為這年方弱冠的少年郎,能幹出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當然人們更不會相信,一個七八十歲、養老等死的老太后,還能有心力謀算天下,將皇甫、文、李三家吃的死死的,讓他們到完蛋都不知是怎麼死的。

  一切榮耀加之以身,昭武帝身上的光環那個亮啊!酷愛扼殺『明君聖祖』地世家大族們怎能放過他老人家呢?於是齊國貴族們發動了國家機器,張開一張大網。靜候昭武陛下的到來。而秦國貴族則集體痴呆、仿佛幾十年都活到狗身上,那些豐富的戰場經驗都讓狗吃了,幾乎是連哄帶騙的,讓一個軍事白痴相信自己是白起在世,興致勃勃的便鑽到了圈套里,結果被人敲了悶棍……大軍差點盡墨。自己也榮升太上皇,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晉級。

  這些傢伙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吃飽了撐地嗎?是的,確實是吃得太飽,過得太好了!要說對於現狀最滿意的,毫無疑問就是這些傢伙,他們不用讀書、不用勞動、甚至不用管理國家,就可以享有一系列的特權,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能超人一等。

  美酒美人、財富地位,這些在常人看來十分難得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卻稀鬆平常。根本是生來就有,為何還要求變呢?

  ……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怪現象。無非是因為這些世家大族從建國之初,便壟斷了國家的政治資源。更確切說,是他們操控了國家選拔官吏的途徑……所謂的徵辟、舉薦、不過是為世家子弟大開方面之門的遮羞布;至於蔭庇一途,更是連遮羞布都懶得用,赤裸裸的繼承父輩地權勢。

  你可能要問,不是還有科舉嗎?那玩意兒確實是在秦楚兩國間十分流行地花樣,尤其是在秦國,已經有了一套極其複雜、且貌似嚴格的流程,足以讓凡夫俗子肅然起敬,以之為魚躍龍門地金光大道!

  但請翻看一下卷宗,秦國近五十年來可有庶民考中一甲?即便二甲中第者,也不過屈指可數爾……事實勝於雄辯,科舉已被壟斷!當然,在世家大族那裡,這被當做士族品質優越、聰明過人的證據,但連街邊買菜的大媽都清楚,這不過是掩耳盜鈴、止增笑耳!

  世家大族通過對選官途徑的全方位壟斷,使得顯貴子弟,無論良莠皆是官運亨通;再運用國家之權力,以謀取私利,廣占田地礦藏、佃客奴婢,以至於不到一成之人,享有天下八成之利!能不愈來愈強?能不無可撼動?

  完全可以武斷的說,豪門大族必是當朝顯貴,當朝顯貴必是豪門大族!

  更為可怕的是,這些豪門大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修撰族譜、厘定出身、強行劃分所謂士族、庶族,禁止與非士族的寒門聯姻,拒絕與庶族往來。

  哪怕是因為政務國事,無法迴避,士族也會命人移座遠客,不與接觸,仿佛會傳染上『賤氣』似的……看官定然要問,不是說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嗎?怎麼還要跟庶族土鱉商討政務國事呢?

  因為要標榜門第高貴、品種優秀。士族不做事繁務劇的小官,即所謂『濁官』。而作有權又有閒地『清官』。當然此清官非彼清官,是輕鬆的官,而不是清廉的官。

  那什麼官是清官,什麼官是濁官呢?拿六部為例,尚書侍郎員外郎,這些不幹活的領導就是清官,而主事主簿、經歷照磨。這些負責具體事務的小官,就是所謂的濁官。

  據草民揣測。也許是按照衣領的潔淨程度來劃分地。幹活多的出汗多,衣領自然有汗漬油污,那就是『濁』地,而不幹活、只拍板的當然不會出汗,或許就是『清』的罷……

  ……

  如此權勢的豪門大族,又通過聯姻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同氣連枝。一榮俱榮,其合力不遜於、甚至超過了皇權。使隋唐以來的皇權政治,重新回歸成門閥政治。

  而門閥政治最大的特點就是得過且過,他們喜歡沒有權威地皇帝、喜歡一盤散沙的朝廷,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毫無約束的魚肉百姓、胡作非為,將家國天下變成自己的遊樂場!

  以至於國家持久積弱、士族門閥卻富可敵國!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三國最富的楚國。一年夏秋兩稅、鹽鐵礦藏等收入加起來,國庫也不過入帳二千七百萬兩而已……這其中被士族地主再次瓜分的,又何止六成之多?

  因此一國的實際年收入,不過千萬兩之多。而天下能達到這個收入的家族,最少有五家,至於一年進項超過五百萬兩地。更是有三十家之多;超過百萬兩的,絕不少於二百家,而這所有的收入,都是不交稅的!

  試問如此天下士族怎能不富不強?可憐三國怎能不貧不弱?對一貧弱之國來說,自保尚且吃力,又怎敢奢談什麼六合八方、三國一統呢?

  老太后終於找出了大秦的、甚至是華夏的病根,那就是豪門!要想讓子孫後代不受士族地欺壓、要想改變欲強不能的命運,要想使天下結束紛爭,歸於一統,就必須先把這巨大的絆腳石。消滅掉!至少是基本消滅!

  其實三國二百多年。睿智的皇族不知幾凡,並不是只有文莊太后能發現這個秘密。但士族這攔路石實在是太大了。對相較而言勢單力孤的皇帝來說,都像王屋與太行那般不可撼動。因此沒發現的人終生不知有王屋太行,而發現王屋太行的人,卻無奈於他的過於龐大,只能在陰影籠罩下喟嘆一聲,忘掉這大山,享享清福過去這一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