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諸葛亮的高壽,他甚至活得比皇帝劉理還久,以至於還比他年輕了十幾歲的皇帝劉理走在他前面、還託付他輔政嗣君,當然已經不存在所謂的「託孤」盛軌了,畢竟天下已經很太平了。

  李素和諸葛亮全權輔政的三十年,是大漢三興後的絕對內政發展黃金期,科教文化全部昌明,社會生產力幾乎全面發展到了後世16世紀的水平。

  本該出現在大航海時代的火槍大炮、新一代煉鋼技術、機械加工技術,也全部出現了,之前戰爭年代只是重點發展所留下的短板,也在市場繁榮的自然推動下,自發補齊了短板。

  大漢的人口,在245年李素晚年,達到六千萬。到諸葛亮晚年的265年,達到八千萬。

  ……

  諸葛亮之後,大漢沒有再設立丞相,但大家也形成了對君權一定製約的默契,靠科舉開明政治維持社會流動性,穩定統治期自然也遠勝從前。

  西漢、東漢的社會穩定期,最多也沒超過一百五十年過,就被土地兼併和階級固化給打趴了。李素和諸葛亮優化後的制度,這些問題被極大緩解、矛盾積累速度慢。

  還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和農業產能潛力可挖,一切的一切,讓三興之後的漢室居然連續運轉了三百多年,都沒有嚴重的內部危急。

  西元300年時,大漢總人口破億,360年時,破兩億,400年時,破三億,480年時,破五億,最後總算進入了馬爾薩斯陷阱。

  而因為大漢畢竟沒有實行資本注意制度,李素和諸葛亮之後那些日子裡,科技的進步肯定比不上同等時間段里、歷史上實施資本注意鼓勵創新時的速度。

  所以諸葛亮晚年科技水平停留在16世紀末,到了公元480年時,大漢的科技也才普遍相當於另一個時空的18世紀中期、距離全面工業革命還差臨門一腳。

  生產力不夠發展,糧食不夠,人口爆炸,穩定存在了七百年之久的漢朝,終於不得不冒險轉移矛盾。

  好在因為七百年積威,人心思漢,殿興有福意識形態被宣傳了三百多年,人人奉為聖賢之論,所以倒是沒人想到推翻大漢來解決這個矛盾。

  再加上大漢有科技和軍事優勢,最後博弈的結果,是大漢走上了一場對外挑釁擴張洗牌、對外轉移矛盾的路子。

  一場持續三十年的對外擴張戰爭,還有一場隨後持續三十年的鎮壓平叛維持統治期,把大漢的先進科技和文明帶向了全世界。

  480~510年間,波斯的薩珊、天竺的笈多、歐洲的羅馬帝國,全部被大漢滅了。大漢在這個過程中,掠奪了巨量的財富和文明遺蹟,釋放了內部壓力和貧富分化,但也付出了大量人口。這個征服,短時間內比另一個時空的成吉思汗還要恐怖。

  六十年裡,又一波「天下戶口減半」,到540年(漢750年左右)時,大漢戶籍總人口居然從之前的突破5億,回落回了3億多。不過這麼一波洗牌,大漢又能撐個兩三百年的馬爾薩斯周期了。

  因為工業革命還未開啟,大漢的疆土過闊懲罰太嚴重,而且人種上差異確實太大,那些被征服的都是白人,看膚色怎麼都不會服你,所以叛亂此起彼伏。

  大漢的統治在各地只持續了一兩代人,隨著當地人也在「成為大漢子民」的那幾十年裡,漸漸學會了大漢的軍事科技、先進意識形態,稍稍拉平了雙方的代差,

  在西元六世紀中期,思念西方的遺老遺少們持續武裝鬥爭,紛紛在羅馬帝國的遺址上重建了法蘭克和拜占庭,

  只不過這個新的法蘭克是徹底擁有了西歐,包括三島和伊比利亞半島,

  而拜占庭也跟原本歷史上的不一樣,這個世界的拜占庭沒有亞洲部分領土、沒有占有後世的土耳其,反而是往基輔方向發展,往北方毛子領土擴張。

  法蘭克和拜占庭的分庭抗禮,基本上也可以算是以信仰來劃分,所有信羅馬那一派的都是法蘭克的,所有信正教的那一派的都是拜占庭的。

  在中東和南亞的土地上,阿拉伯和後笈多王朝也先後在幾十年前被大漢洗牌滅掉的古老帝國們殘骸上重建。

  另外,這些國家在重建的過程中,那也是痛定思痛、把舊的落後制度都摒棄了。他們就像原本歷史上被打痛到甲午狀態的晚清人一樣,開始窮則思變、救亡圖存,搞「師漢長技以抗漢」。

  凡是大漢傳過去的東西,他們都無差別覺得是好的,必須學習,覺得大漢就是靠這些先進位度才牛逼的。不能光學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連哲學政治理論體系也要學。

  很多西方七世紀的頂級思想家,當時都成了鑽研《殿興有福論》的高手。畢竟西方人重建的制度也需要有皇帝、有國王嗎,而只要是君主制在地球上存在一天,「殿興有福」這種給正當防衛立國者準備的理論,就肯定是有好處的,能確保君主武裝建立政權後代際傳承更穩定。

  那些西方思想家把這個道理想明白之後,就不約而同去跟類似於查理曼大帝、查士丁尼大帝、阿拉伯開國軍閥們這樣的世俗君主兜售,

  告訴他們「大漢之所以強,就是因為他們過去七百年都沒有朝代更替,所以每次外國有興衰周期而大漢沒有,所以大漢可以趁你內亂要你命。而大漢的建設成果可以一代代代際傳承積累下來,厚積薄發幾百年後就比你牛逼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