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先生說,北上帝都這條路不是很好走,有幾座城池易守難攻,當初陸廣寧就是靠著這幾座城池,在瑜王和朝廷之間周旋,一百萬石糧草恐怕……恐怕是撐不住。」

  「我曉得。」李善擺了擺手道:「朝廷如今岌岌可危,用不著大軍壓境,只出十萬尖銳,精兵簡政即可,有五十萬石糧草足矣!」

  楚熹知道李善想攻打江北的心刻不容緩,不過李善從來只負責領兵,對各項軍資的調度毫不在意,自是不清楚帳中的難處。

  十萬尖銳,精兵簡政,倒是可行,但光有糧草不行啊,將士們是去打仗的,又不是去踏青郊遊。

  薛進見楚熹為難,開口說道:「國本動搖,皇位不穩,江北各方勢力礙於朝廷和瑜王結盟,這才甘居人下,忍氣吞聲,不談旁人,信州都督就很看不慣朝廷的做派。」

  楚熹忙附和:「是呀,我娘舅來信特地說過此事,只要薛軍在江北站穩腳跟,他必第一個歸順。」

  李善終於看出這夫妻倆別有意圖,抿了口酒,默不作聲。

  「正因各方勢力都存著異心,不乏有想看鷸蚌相爭,做漁翁得利者,若我們此時進軍江北,和帝軍打得魚死網破,江北勢必群雄四起,屆時薛軍便插翅難逃了。」

  這點楚熹還真沒考慮到,有些驚訝的看向他。

  待薛進分析一番利弊,又拿出楚熹那日的民心論,李善緊皺的眉頭才稍稍舒展:「是有些道理……可如今求和,他日以什麼名目起兵?」

  楚熹接過話茬:「朝廷的病灶已然深入骨髓,無藥可醫,縱使太宗死而復生,也難力挽狂瀾,單單眼下的亂局,就夠他們忙活個三年五載了,何況以後呢?再者,舅舅真以為憑瑜王的野心,會甘願屈居人下?若咱們歸降朝廷,他就該坐不住了,還愁日後沒有起兵的名目嗎?」

  三盅酒下肚,李善面色愈發紅潤,他的視線在楚熹和薛進之間挪來移去,心中明白,這夫妻倆是齊了心,要一起說服他,而他……獨木難支,孤掌難鳴,何談為薛元武報仇雪恨。

  李善微不可察的輕嘆了口氣,隨即揚聲道:「外甥媳婦這話說的通透!好!那便向朝廷求和!我李善,苦心經營二十餘載!難道還差這區區兩三年嗎!」

  楚熹曉得李善是迫於無奈才答允,趕緊戳了戳薛進,二人一同舉杯敬酒,贊李善高瞻遠矚,深明大義。

  ……

  輝州帝都背靠蟒山,前依荊霖湖。太宗當初定都於此,便是看重這伴山伴水的好位置。只可惜荊霖湖風水雖好,卻如蒸籠,讓帝都歷年都是北六州最先入夏的都邑。

  籠罩著初夏暑氣的皇城,在陽光下泛著淺金色的光輝,百年前落成的殿宇因先皇的奢靡淫逸與連年戰事而略顯破落,只在皇貴妃晉封大典時由聖上提點工部,重修過皇貴妃的寢宮和前朝三大殿。

  「陛下。」內侍攆著細碎小步,無聲無息的走到周文帝跟前:「皇貴妃娘娘在殿外求見,說是給陛下做了一碗去暑的綠豆冰粥。」

  原本愁眉不展的周文帝聽聞此言,忙放下公文站起身,快步行至殿門。

  只見那獨寵六宮的惠皇貴妃身著一襲月影輕紗花錦華裙,雲鬢間一支嵌寶銜珠金鳳步搖,她微微屈膝行禮,婀娜綽約的身姿在層層疊疊的月影紗中若隱若現,步搖輕顫,熠熠生輝,抬眸一笑,嫣然百媚。

  年輕的皇帝不顧禮數,雙手將她扶起,一開口,雖是斥責的口吻,但不難聽出無盡關懷:「這麼熱的天兒,何苦跑一趟,難道朕這裡還缺你一碗冰粥嗎?」

  惠娘搭著周文帝的手腕,萬分嬌柔道:「臣妾知道陛下不缺一碗冰粥,可臣妾想陛下了呀,陛下有兩日沒去看臣妾了。」

  周文帝無奈的笑了笑,將她領進還算涼爽的殿中,一邊走一邊溫聲解釋:「不是朕不想去看你,近來各部上書堆積成山,朕連喘口氣的功夫也沒有。」

  「朝政再忙,也須得顧及龍體呀。」惠娘從婢女手中的食盒裡取出綠豆冰粥,輕輕擱在金案上:「臣妾和元兒都指望著陛下呢。」

  周文帝揮退殿中侍從,隨即嘆息道:「九堯剛傳回消息,謝燕平戰敗了,足足二十三萬兵馬,如今只剩不足十萬,傷亡慘重不說,一應軍資也消耗殆盡。」

  惠娘睜了睜眼睛,頗有些驚訝道:「怎麼會呢,謝燕平不是很有把握奪下常德城嗎?」

  「棋差一著。」周文帝握緊案角,幾乎咬著牙根道:「就在攻破城門之際,不知那安陽楚霸王從哪變出十萬兵馬,生生殺退了帝軍。」

  「又是她……」

  「再過些時日,關外便會將今年的糧草送往關內,只怕薛進要趁勢攻打江北,朕擔心……」

  「陛下是擔心那些流寇會像薛軍投誠,裡應外合?」

  「是啊。」

  惠娘笑道:「臣妾有一辦法,不知可不可行,說出來陛下別笑話臣妾。」

  周文帝看向她,眼底的鬱氣驟然散去,只剩滿滿柔情:「你說便是。」

  惠娘軟綿綿地靠在周文帝肩上,慢條斯理道:「這仗打了半年多,又逢災禍連連,不論江北江南,百姓日子都不好過。陛下是帝王,輝瑜十二州的百姓皆是陛下的子民,陛下應當多為自己的子民著想,不如就趁此時,向薛軍求和。」

  「求和?」

  「薛軍此番同樣的傷了元氣,即便江北流寇投誠,對薛軍而言也是累贅,何況陛下心裡很清楚,那些個城主都督,背地裡藏了不少手段,薛軍豈敢輕易進兵江北,我們主動求和,一來能安撫民心,二來能讓將士們得以喘息,三來能騰出手肅清內政,何樂而不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