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林姜對高齊宇笑了笑:「這些話都可以路上再解釋——咱們現在就可以進入孤山了。」

  -

  「不能把所有的紅花都摘走,要可持續發展。」這一百人進了孤山,並沒有直接通行過去北戎,而是來到中空安全地帶,在林姜的安排下,幹起來爬樹摘花,再將花朵揀選分批研磨製作藥丸的工作。

  衛刃跟高齊宇則在一旁地上,各拿了一根樹枝寫寫畫畫地商議,多少人過孤山是最合適的:人少了去截北戎的糧餉運輸隊太過危險,而且很可能被北戎王庭出來的人給包圓了;但大軍從孤山走也是不現實的,首先是紅花的數量就不夠,其次也太容易引起北戎的警惕。

  老巫醫和林姜,則各自盯著一條流水線:老巫醫看著他們選出合適的花朵採摘,林姜這邊則負責看他們研磨分裝。

  高齊宇走過來問道:「三千人份的藥物能夠嗎?」

  林姜在心裡默算一下:「有些緊張,過去是沒問題的,但再加上返程,可是就不太夠了。」

  衛刃也走過來:「那兩千人足矣。」

  在之前許多年裡,通城一直在大周的手裡,故而北戎的部落其實都離通城有一定的距離。只要他們夠隱蔽,夠快的截住北戎糧餉運輸隊伍,合圍通城,北戎王庭內的援軍連支援都趕不上。

  —

  北戎王站在通城內最高的一座瞭望台上。

  從這通城的最高處望出去,視野極佳,他能夠看到大周的土地,大周的軍隊。而在他的野望中,他甚至看到了大周繁華如錦的京城,那高居皇宮的皇帝寶座。

  中原富饒之地,能者居之。

  他自認不比世上任何人差,北戎的子民也比那些只知文縐縐的漢人要強壯有力,強者占據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財富,不是應該的嗎?

  「運輸糧餉的隊伍又沒按時到?」北戎王看著來報信的將領,只覺得心裡一陣陰沉。

  這不是第一回 了。

  北戎真是沒有餘糧了。他實在沒想到,大周這位理國公居然就真不顧自己的官名體面,跟他打起了消耗戰。

  這位理國公難道不怕朝廷問責?畢竟除了剛來的一戰有兩分戰功外,這半年,理國公完全是帶著大軍墾荒來了。

  大周朝廷居然也真坐視不管?

  北戎王越發嫉妒起大周的繁榮與浪費來,這樣不敢主動出擊的軍隊,大周皇帝還是無所謂的養著,一養半年,真是把北戎王羨慕的眼睛出血。

  「叫他們都放聰明些,鼠目寸光的東西。」北戎王這話說的有些咬牙切齒,他指的是北戎境內某些不太服從他的部落。

  他出擊大周,許多新降服的部落都是不贊成的,只是不敢明著反對。北戎王也知道他們各部肯定都存著糧食給自己部族子民,不肯拿出來支援他打仗。

  從前為了安定,北戎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可現在到了要緊時候,北戎王決定下狠手催催他們,讓他們放放血。

  他甚至都在考慮,暫時把通城交給旁的將領,而他本人回到北戎境地,親自去『征糧』。

  只是……把通城交給誰,他還沒想好。

  不過很快,北戎王也不用再糾結了。

  「報——大周軍開始叫陣,似乎要準備攻城了!」

  第1卷 第104章

  北戎王在聽說大周開始叫陣, 似乎要攻城時,心中不怒反喜。

  難道大周理國公終於坐不住了, 想來自己苦苦拖延和離間計終於起了作用。大周皇帝必是問責了半年無所收穫的西北將領,所以他們才按捺不住開始攻城!

  北戎王立時起身:「走,這就去後頭南面城門!」

  且說這通城是大周修建的城池,故而朝向北的前門才是面向著北戎的方向,這些時日,大周想要進攻的,其實是通城的後部。

  來報信的兵士哪怕長著著濃密的鬍子, 也能看出臉上帶著一種分外屈辱的表情道:「大周軍著實過分,還在下面辱罵神王!」

  關於辱罵叫陣,北戎王自己也常幹這樣的事兒, 倒是沒動怒, 只是披甲拎刀:「他們攻不破通城門,強攻不過是白白損耗。自然要用罵陣引咱們出城, 走, 正好去看個熱鬧。」

  那北戎將士臉都漲紅了:「可是神王, 他們還抓了兀朮族的族人, 在城樓下辱罵您當年逼殺妻子……還下身有疾無法生養,只能替別人養兒子做遮掩。」

  北戎王的表情裂開了。

  --

  時間暫且回到前些天,林姜等人在孤山里摘紅花的那日。

  林姜聽到衛刃和高齊宇似乎爭執了起來。

  「這事兒太危險了,你不能去做。」衛刃顯然是在阻攔高齊宇。

  而小侯爺則非常振振有詞:「你是要領先鋒軍的, 其餘將領也都各有值守,唯有我最合適了。到了戰場上哪裡不危險?」

  衛刃仍舊不同意:「你在大軍中隨軍出征,與自己帶幾個人喬裝了入深入北戎去尋兀朮族, 險要是完全不同的!給我幾日時間,我去尋。」

  林姜在旁邊聽了這兩句, 就舉手發言道:「你們是在為誰去尋兀朮族人還爭論嗎?」

  兩人回頭齊齊點頭。

  林姜再次發問:「為什麼要去找?」

  衛刃和高齊宇都帶了兩分詫異看她,高齊宇道:「既然咱們能偷潛入北戎,當然要找兀朮族舊人,一來可以令其在城樓下叫陣擾亂北戎軍心,讓他們知道自家王是個什麼人,尤其是讓北戎各族的軍士都知道,他們家王生不出人;再者,找到兀朮族的證人,也好在眾人跟前還衛刃一個清白。否則回了京城,那些朝臣們豈不是還要言三語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