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她叫了姜晗的名字,姜晗卻不敢靠近她,總覺得她變得有些陌生了。
王妃看起來有些尷尬,囁嚅著道:「這孩子生來就有些膽小,陛下與她相處過,也該是知道的,其實宗室子嗣眾多,陛下不妨……再斟酌一二?」
「朕從前膽子也不大,再養養就好了,皇嬸無需質疑朕的眼光。」
姜照站起身來,走過去摸了摸姜晗的腦袋,沒有再繼續這個問題,回身囑咐謝錦:「還是讓小元子跟著伺候,代朕向父母兄嫂問好,如今天寒,你千萬仔細身子,不要著了涼。」
謝錦應了一聲,顧及身側有他人,面上顯出一絲薄紅。
姜照卻毫不在意,又怕自己在這兒王妃連早膳都用不好,就讓謝錦代她招待皇嬸,喊上高盛安起駕去別處用膳了。
第93章 九三
謝錦說回謝家住幾日,一是為父母盡孝,二是寧芸臨產,謝家父子公務操勞,謝夫人又恐下人伺候不周,總是親力親為的照顧,謝錦也想為母親分擔一二。
於是這所謂的住「幾日」,一直就住到了正月底,寧芸平安誕下了一對龍鳳胎。
姜照讓高盛安帶了禮品去謝家祝賀,順便委婉提醒了謝錦回宮,但被謝錦以照顧孩子為名推脫,高盛安之後又去接了幾次都沒接到人。
最後還是姜照親自出馬,軟磨硬泡,把人帶回了宮裡。
二月初九是太后冥祭,姜照不知道有什麼打算,又請了林觀入宮來設壇唱經,謝徽近來一直忙碌的也正是此事。
自年後起,一直有好消息傳來,先是邊關捷報不停,大有挺進南蠻王庭的架勢,後又有隔岸觀火被震懾到了的西涼國向大孟發來求和文書,堅決與南蠻劃分界限。
到了二月初,姜照派去各地方州府查探收集趙家黨羽罪名證據的欽差們也都陸續返京,皆是所獲甚豐,姜照讓人帶了話給一直閉門謝客的御史大夫王寅,將彈劾肅清的責任交給了他,也算是主動給了他一個台階下。
自秦端帶頭領群臣罷朝,王寅態度最堅決,哪怕後來秦端妥協,王寅也是一意孤行不願與其謀,就連林觀的名頭在他那兒也不頂用。
姜照對他頗為頭疼,本想直接放棄他,將御史中丞高敬提拔上來。
高敬與謝玉折交好,曾在先帝面前為其擔保,為先帝所嫌惡,連降三級,後來姜照登基,了解過事情的經過之後,感念其大義,又將他升了回去。
如今謝玉折回朝,與高敬仍是莫逆之交,二人自然都效忠姜照。
換言之,高敬是姜照的人,也是完全足以接過御史台長官職責的人,但對於姜照的提議,他卻持以反對態度,並提出去由他說服王寅。
姜照懶得管這些事,就隨他去了,也如他所願給王寅留住了位置。
這回也是高敬提議,讓姜照把趙家的事兒交給王寅去辦,姜照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勸的,左右這差事王寅最後是接下了,也讓姜照鬆了一口氣。
雖然她不喜王寅不知變通的固執性格,但他畢竟是太宗留下的人,如果姜照真的要將其貶謫,名聲上到底是不太好聽,畢竟天下文人眾多,難堵悠悠之口。
這些事情都有了解決之後,姜照心情大好,雖逢太后冥祭,也少了幾分落寞。
白日她去聽護國寺的僧人們給太后唱經,晚間就回了熙和宮,與謝錦兩個人頭碰頭的給太后親手抄經,準備過幾日去護國寺拜祭。
謝錦知道經文用途,自然抄的用心,倒是姜照,沒一會兒就露出心不在焉的模樣。
「你若是乏了就先去歇著,我替你多抄一些就是,太后娘娘又不會怪罪你的。」
謝錦抬眼看她,以為她是白日忙碌了一天,晚間便覺得睏倦了。
姜照卻搖搖頭,擱下筆伸手握住了她的腕子,「咱們出去一趟。」
「夜深了,你要去哪裡?」
「去了你就知道了,經文改日再抄也不遲,你也說了娘親不會怪罪的。」
姜照把人拉起來,還不忘去取了披風給謝錦繫上,而後拉著她的手,揮退了想要跟著的元祥,熟門熟路的帶著她走上了一條小路。
姜照腿長步子快,謝錦一心跟上她,也沒怎麼注意到周圍的環境,直到越走越熟悉,才猛然反應過來這條小路居然是通向宮正司的。
而大半夜的,姜照自然不會領她去宮正司,臨到了的時候又拐了個巷角,這路謝錦就更熟了,正是通往她做宮正司左司正時和徐伊人一起住的那個小院子。
去年柳襲風掛冠歸隱,徐伊人就被姜照提成了新一任宮正,謝錦知道她事務繁忙,就很少去宮正司相見打擾,這會兒回想起來,竟也有幾個月未見了。
正想著,姜照就領她停住了腳步,謝錦定睛一看,已經到了小院門前。
「伊人姐姐有了新住處,這裡我讓他們不要再安排人來,如今是個空院子了。」姜照嗓音溫潤,輕聲對謝錦解釋,然後伸手推開了院門。
這個小院住了好幾年,曾是謝錦最為熟悉的地方,即便天黑無月光,她每走一步路,都對周圍的構造瞭然於心,於是就換做她反手挽住姜照了。
「小心腳下,院子裡有幾個坑窪,當心彆扭到了腳。」
謝錦輕聲囑咐,帶著姜照走到了她從前住的那間房門前,又笑道:「這裡空了那麼久,難說要髒成了什麼樣子,大半夜跑過來,就為了撲一臉灰麼?」
王妃看起來有些尷尬,囁嚅著道:「這孩子生來就有些膽小,陛下與她相處過,也該是知道的,其實宗室子嗣眾多,陛下不妨……再斟酌一二?」
「朕從前膽子也不大,再養養就好了,皇嬸無需質疑朕的眼光。」
姜照站起身來,走過去摸了摸姜晗的腦袋,沒有再繼續這個問題,回身囑咐謝錦:「還是讓小元子跟著伺候,代朕向父母兄嫂問好,如今天寒,你千萬仔細身子,不要著了涼。」
謝錦應了一聲,顧及身側有他人,面上顯出一絲薄紅。
姜照卻毫不在意,又怕自己在這兒王妃連早膳都用不好,就讓謝錦代她招待皇嬸,喊上高盛安起駕去別處用膳了。
第93章 九三
謝錦說回謝家住幾日,一是為父母盡孝,二是寧芸臨產,謝家父子公務操勞,謝夫人又恐下人伺候不周,總是親力親為的照顧,謝錦也想為母親分擔一二。
於是這所謂的住「幾日」,一直就住到了正月底,寧芸平安誕下了一對龍鳳胎。
姜照讓高盛安帶了禮品去謝家祝賀,順便委婉提醒了謝錦回宮,但被謝錦以照顧孩子為名推脫,高盛安之後又去接了幾次都沒接到人。
最後還是姜照親自出馬,軟磨硬泡,把人帶回了宮裡。
二月初九是太后冥祭,姜照不知道有什麼打算,又請了林觀入宮來設壇唱經,謝徽近來一直忙碌的也正是此事。
自年後起,一直有好消息傳來,先是邊關捷報不停,大有挺進南蠻王庭的架勢,後又有隔岸觀火被震懾到了的西涼國向大孟發來求和文書,堅決與南蠻劃分界限。
到了二月初,姜照派去各地方州府查探收集趙家黨羽罪名證據的欽差們也都陸續返京,皆是所獲甚豐,姜照讓人帶了話給一直閉門謝客的御史大夫王寅,將彈劾肅清的責任交給了他,也算是主動給了他一個台階下。
自秦端帶頭領群臣罷朝,王寅態度最堅決,哪怕後來秦端妥協,王寅也是一意孤行不願與其謀,就連林觀的名頭在他那兒也不頂用。
姜照對他頗為頭疼,本想直接放棄他,將御史中丞高敬提拔上來。
高敬與謝玉折交好,曾在先帝面前為其擔保,為先帝所嫌惡,連降三級,後來姜照登基,了解過事情的經過之後,感念其大義,又將他升了回去。
如今謝玉折回朝,與高敬仍是莫逆之交,二人自然都效忠姜照。
換言之,高敬是姜照的人,也是完全足以接過御史台長官職責的人,但對於姜照的提議,他卻持以反對態度,並提出去由他說服王寅。
姜照懶得管這些事,就隨他去了,也如他所願給王寅留住了位置。
這回也是高敬提議,讓姜照把趙家的事兒交給王寅去辦,姜照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勸的,左右這差事王寅最後是接下了,也讓姜照鬆了一口氣。
雖然她不喜王寅不知變通的固執性格,但他畢竟是太宗留下的人,如果姜照真的要將其貶謫,名聲上到底是不太好聽,畢竟天下文人眾多,難堵悠悠之口。
這些事情都有了解決之後,姜照心情大好,雖逢太后冥祭,也少了幾分落寞。
白日她去聽護國寺的僧人們給太后唱經,晚間就回了熙和宮,與謝錦兩個人頭碰頭的給太后親手抄經,準備過幾日去護國寺拜祭。
謝錦知道經文用途,自然抄的用心,倒是姜照,沒一會兒就露出心不在焉的模樣。
「你若是乏了就先去歇著,我替你多抄一些就是,太后娘娘又不會怪罪你的。」
謝錦抬眼看她,以為她是白日忙碌了一天,晚間便覺得睏倦了。
姜照卻搖搖頭,擱下筆伸手握住了她的腕子,「咱們出去一趟。」
「夜深了,你要去哪裡?」
「去了你就知道了,經文改日再抄也不遲,你也說了娘親不會怪罪的。」
姜照把人拉起來,還不忘去取了披風給謝錦繫上,而後拉著她的手,揮退了想要跟著的元祥,熟門熟路的帶著她走上了一條小路。
姜照腿長步子快,謝錦一心跟上她,也沒怎麼注意到周圍的環境,直到越走越熟悉,才猛然反應過來這條小路居然是通向宮正司的。
而大半夜的,姜照自然不會領她去宮正司,臨到了的時候又拐了個巷角,這路謝錦就更熟了,正是通往她做宮正司左司正時和徐伊人一起住的那個小院子。
去年柳襲風掛冠歸隱,徐伊人就被姜照提成了新一任宮正,謝錦知道她事務繁忙,就很少去宮正司相見打擾,這會兒回想起來,竟也有幾個月未見了。
正想著,姜照就領她停住了腳步,謝錦定睛一看,已經到了小院門前。
「伊人姐姐有了新住處,這裡我讓他們不要再安排人來,如今是個空院子了。」姜照嗓音溫潤,輕聲對謝錦解釋,然後伸手推開了院門。
這個小院住了好幾年,曾是謝錦最為熟悉的地方,即便天黑無月光,她每走一步路,都對周圍的構造瞭然於心,於是就換做她反手挽住姜照了。
「小心腳下,院子裡有幾個坑窪,當心彆扭到了腳。」
謝錦輕聲囑咐,帶著姜照走到了她從前住的那間房門前,又笑道:「這裡空了那麼久,難說要髒成了什麼樣子,大半夜跑過來,就為了撲一臉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