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暫且不提。

  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以三國演義軌跡為主,還是以正史軌跡為主。

  更讓呂布在心中覺得詭異的是,當初他們在并州邊陲,趕赴南匈奴的途中,撞上的那伙鮮卑騎兵,就更讓他是警惕不已。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雖說在趕赴潁川的途中,呂布並沒有在遇到過這樣的詭異情況。

  但是隨著呂布對眼前這個世界,了解的越多,這使得他心間的疑惑,反而是越發的多了起來。

  這場黃巾起義的背後,必然隱藏著很多秘密……

  「嘯……」

  「嘯嘯!」

  當呂布在心中,思索這些疑問的時候,被他遠遠甩在後方的隊伍,在張遼、魏續二將的帶領下,終於追趕了上來。

  離開并州邊陲時,呂布麾下有張遼、魏續二將,部曲滿不過四十餘騎。

  然而在這月余間,呂布一行,經九原,過武都,越樓煩,入太原,渡汾水,過榆次,橫跨并州數郡。

  趕赴潁川的途中,擇優招募民壯,以戰代練,不斷擴充麾下兵馬,在接近司隸境內時,呂布麾下已擁一曲騎兵,兩曲長槍兵,一屯弓弩手,合計九百餘眾。

  儘管呂布急於趕赴長社,欲解救漢軍之危,但是這最基本的道理,在他心中還是明白的。

  就算想領軍解長社之圍,獲得左中郎將皇甫嵩的青睞,但這樣的前提,是己部必須擁有足夠的底蘊才行。

  否則真這般單槍匹馬的冒失趕去,非但不能解長社之圍,甚至還會讓自己身處絕境之中。

  更重要的一點,這統率兵馬的能力,必須從基礎做起,否則日後再戰黃巾賊,必然會出現種種隱患。

  自身勇武強悍,這僅代表著你在戰場上有了生命保障。

  可是想在征戰的途中,確保自身立於不敗之地,那必須擁有極強的統兵打仗的能力。

  沒有什麼,是人生下來就會的。

  統兵打仗,是一門大學問。

  陣前斗將,看似熱血澎湃,但實則卻是最無能的一種表現。

  一場可能涉及萬餘,數萬,十萬,十餘萬,二十餘萬級別的戰鬥,什麼時候,會因為一兩場陣前斗將,就能宣告戰事勝負?

  這未免也太過於草率了些。

  第008章 并州健兒,勇冠三軍

  「軍侯,此次急行軍,我部有14人,未完成技戰術訓練,3人掉隊,輕傷6人。」

  「軍侯,此次急行軍,我部有76人,未完成技戰術訓練,15人掉隊,輕傷26人。」

  當呂布再度陷入深思時,張遼、魏續二將騎馬奔來,在距其不過數步時,緊束韁繩,翻身下馬,拱手行禮道。

  作為一支在行軍途中編組起來的新軍,呂布麾下的將士,來源複雜,成分未定。

  想要在短時間內,錘鍊出戰鬥力,凝練士氣,除了以戰代練外,還需進行相應的魔鬼訓練。

  因為與後世子弟兵不同,在封建時代下的軍隊,往往這基層凝聚力極差。

  約束軍隊的方式,除了依靠主將威望外,余者也就是粗鄙的軍勛獎賞機制。

  如此一來。

  絕大多數軍隊,戰損超過一成,基本上就處於士氣大跌的狀態。

  若戰損敢超過兩到三成,那必然會處於士氣崩潰的邊緣,隨時會出現兵潰散軍的情況發生。

  縱使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強軍,也就僅僅能堅持到戰損3~4成。

  因此想在東漢末年,鍛造出一支真正的強軍,那必須要講究方式方法。

  根據眼前的局勢,磨鍊意志,謹遵軍紀,明確秩序,苦練耐力,是他現階段主抓的方向。

  不至於說,麾下將士在對戰黃巾賊時,會因為出現較大的傷亡,進而導致兵潰、營嘯的情況發生。

  認真聽完張遼、魏續二將,所匯報的情況。

  呂布眼神中閃爍著精芒,讚許的點點頭道:「某已知曉,傳令麾下各部,就地安營紮寨,命火頭軍,抓緊時間燒制飯菜,確保將士能夠及時補充體力。」

  「喏!」魏續、張遼二將躬身應道。

  既然呂布在麾下,要執行這般嚴格的練軍計劃,那麼在吃的方面,就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吝嗇。

  高強度行軍訓練下,想要確保麾下將士,士氣不會出現動盪,及時補充肉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

  看著離去的張遼、魏續二將,呂布翻身下馬,將韁繩遞給趕來的親衛騎兵,緩步走向不遠處的巨石前。

  從懷中掏出一張行軍圖,鋪設在巨石上。

  「我部現在已順利抵近新鄭界,此處距離長社城,滿不過六十餘里。」

  「按照原有的進度推算,對困守長社城的漢軍來說,應該是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前夕。」

  看著眼前的行軍圖,呂布劍眉緊蹙,心中不斷地在盤算著。

  「皇甫嵩、朱儁他們,現階段應該都在犯愁,其部到底該如何破解,賊將波才這驅逐流民、重兵圍困的劣計。」

  「若我想要解長社之圍,當前最重要的應該是儘快搞清楚,在長社城周邊的詳細戰情,如此才能制定解救之策。」

  「算算時間,數日前就派出的斥候小隊,也應該回來傳遞戰情了。」

  就當呂布在心中思考,如何破解長社戰場的相關時,原本離去的張遼,此刻卻行色匆匆的趕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