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2)關於男主人公
盧平是本文的男主角嗎?不是,他所處於的大概是傳統男性冒險故事中那個女忄生愛人角色的位置,在主人公遭受挫折的時候提供性激情和精神安慰,也適時作為主人公重獲勇氣的媒介。有一個我玩的小小把戲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就是只有盧平視角會出現二小姐較詳細的外貌描寫,這是為了說明他們二人之間的開始是青春期荷爾蒙催動下膚淺且流於表現的感情,主要靠年輕男女的感官支持,但是最終這段關係會因為雙方心境的變化而步入下一個階段。岩洞那一章的標題【讓她降落】正是盧平在故事中擔任的功能性和責任:let her land, be her land,他是港灣,是歸所,帶來安全感和生的希望。故事結束後他們能經受柴米油鹽的考驗嗎?或許可以,或許不能,可是無論如何兩人之間這段經歷都具有其價值。我沒有寫收集剩下的魂器和打沒鼻子老妖怪,這些已經有太多太多人寫過了,所以讓故事在這裡結束吧。每一個故事的終點也是另一個新的開端,大家想像自己想要的後續就好。
真正的男主人公自然是大少爺,出場不多卻幾乎每一章都被提到,可謂陰魂不散(。)童年時二小姐為數不多的愛大多從他那兒得到,但他也是妹妹童年陰影與諸多心理問題的來源,哪怕他自己並無此意。生下來是男孩,被父母區別對待,這他沒得選,所以除了最終幾章的逃避,這篇文中其實西里斯並沒有做錯什麼,只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由於心之壁的存在無法感同身受。他對盧平的不滿嫉妒可以說是來自於大男子主義受傷——弟弟和妹妹不一樣,無論年長的一方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會對妹妹有保護欲,這不是因為女孩子比男孩子討人喜歡,而恰恰是由於女性更容易遭受侮辱與侵害。想像一下弟弟/妹妹談戀愛後老大的反應,哥哥弟弟討論戀愛大概就是「你們做到那個程度了?牛B」;姐姐會對弟弟說「try not be an asshole to girls, I beg you」;而妹妹通常會從哥哥姐姐那兒得到的話是「Be careful. Don’t make bad decisions or get pregnant.」
學生時期是個校園惡霸的西里斯在大局上是二小姐的一個路標,告訴她究竟該怎麼去做道德的、正確的事。原著中促成雷古勒斯拋下父母最後策反的動力是什麼,是為了報復傷害小精靈的伏地魔?是對自己走上錯路的悔過和彌補?是為了大愛、為了無辜的巫師們?或是不願意兄長死於一個無法被打敗的黑巫師之手?有人認為原著中雷古勒斯這個抉擇與西里斯無關,證據是他發現魂器的事情後沒向兄長尋求幫助,但我個人仍相信以上每個答案都是一部分原因。兄弟姐妹是血緣關係,血緣不像婚姻、戀愛和友情,一旦締結便無法退貨。雷古勒斯的獨自殉道,在我看來是他已經與哥哥漸行漸遠太久,站在不同的陣營之中無法百分百信任,彼此必然有所顧慮所導致的。然而不信任並不意味著不愛、不在意。本文中二小姐沒有聯繫哥哥而是去找盧平也是出於這個原因。盧平曾經莽撞地冒死也想要帶她逃離。二小姐做了和一年前盧平相同的事:拿對方對於自己的感情賭博,在彼此身上孤注一擲——我願意相信你會為我豁出去,你不會棄我於不顧。這並不是盲賭。金幣的設置是很有必要的,金幣有了回應就說明盧平一直將信物帶在身上等著二小姐哪天來找他,也就是說明他對她還有感情,當時二小姐雖然感動,但更多是覺得【這男人,可以用!】(這是可以說的嗎)
盧修斯,啊這個男的在這個故事中也承擔著重要的功能性呢。很多朋友都看出來了他和納西莎是諾特夫婦的對照組,設立對照組是我很喜歡用的一個寫作設計。你寫一對夫妻,那就另外可以準備另一對夫妻,用鄰居/同事/朋友/親戚的關係把他們聯繫起來。此外還要再輔另一條相對隱秘的聯繫,比如其中一方的妻子/丈夫迷戀著另一對中的妻子/丈夫,或是這對夫妻嚮往著那對夫妻的生活。在這個故事中,我聯繫他們的方法是讓盧修斯成為奇怪的哥哥代餐(笑)二黑對盧修斯一定程度上的依賴同時也是象徵著女主對家人(父母)一種對人性的期望,結果最終和在父母那兒一樣,這種期望遭到背叛破滅。
總之主角組和對照組之間需要營造出需要凝視和被凝視的關係。隨著故事故事上上下下,每一次「上」和「下」都圍繞同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在開篇就作為主角組的矛盾(conflict)拋出,接下來所有的描寫似乎乍一看是在說,主角組的不幸和他們之間的齟齬全部來源於這個矛盾——本文中開篇提出的矛盾就是封建思想嘛——然而這其實是有意引導的一種錯覺。女主角的悲劇真的完全應該歸咎於封建觀念嗎?並不是,最大阻撓她獲得幸福的是她缺少自愛自重,她認為自己不配過得好。這時候對照組的作用就體現了,當諾特們的婚姻關係覆滅時,馬爾福夫婦卻提供一個小小的肯定的聲音,他們從封建禮教下的婚姻倖存,甚至是很好地倖存下來了。
(3)關於信仰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第三卷 的標題和內容都有許多天主教元素,整個故事主要出現兩種信仰的故事,古希臘神話(多神信仰)和聖經故事(唯一神信仰)。用真女神轉生系列遊戲的術語定義多神信仰和唯一神信仰,那就是混沌(插os)對立秩序(Law),兩者各有利弊。混沌必定意味著存在弱肉強食,但萬物生靈是自由的;遵從秩序聆聽神諭剝奪了自由,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就像我在回複評論時說過的,有人相信只有離開他們居住的地方去別的地方才會幸福,事實總是如此嗎?自由意味孤獨,是令人恐慌的,因為你必須自己去承擔選擇帶來的風險。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我們該去追求自由,因此有了這個故事。為何整篇文強調自救?請允許我引用《知覺之門》開篇的一段話來回答——「受難者們雖然手挽手登上歷史的舞台,但當他們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卻總是孤獨一人。任何有精神的肉亻本註定要獨自忍受痛苦、獨自暢享快樂,這是人之本性。除非經過符號化的過程而間接的被他人感知,否則知覺、情感、洞察、幻象,凡此之類都屬私密,不能被傳達到外界。他人經驗的相關信息,我們可以共享,但他人的經驗本身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體會的。小至家庭,大至國家,任何人類組織無非是一個個島宇宙的社會。」
盧平是本文的男主角嗎?不是,他所處於的大概是傳統男性冒險故事中那個女忄生愛人角色的位置,在主人公遭受挫折的時候提供性激情和精神安慰,也適時作為主人公重獲勇氣的媒介。有一個我玩的小小把戲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就是只有盧平視角會出現二小姐較詳細的外貌描寫,這是為了說明他們二人之間的開始是青春期荷爾蒙催動下膚淺且流於表現的感情,主要靠年輕男女的感官支持,但是最終這段關係會因為雙方心境的變化而步入下一個階段。岩洞那一章的標題【讓她降落】正是盧平在故事中擔任的功能性和責任:let her land, be her land,他是港灣,是歸所,帶來安全感和生的希望。故事結束後他們能經受柴米油鹽的考驗嗎?或許可以,或許不能,可是無論如何兩人之間這段經歷都具有其價值。我沒有寫收集剩下的魂器和打沒鼻子老妖怪,這些已經有太多太多人寫過了,所以讓故事在這裡結束吧。每一個故事的終點也是另一個新的開端,大家想像自己想要的後續就好。
真正的男主人公自然是大少爺,出場不多卻幾乎每一章都被提到,可謂陰魂不散(。)童年時二小姐為數不多的愛大多從他那兒得到,但他也是妹妹童年陰影與諸多心理問題的來源,哪怕他自己並無此意。生下來是男孩,被父母區別對待,這他沒得選,所以除了最終幾章的逃避,這篇文中其實西里斯並沒有做錯什麼,只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由於心之壁的存在無法感同身受。他對盧平的不滿嫉妒可以說是來自於大男子主義受傷——弟弟和妹妹不一樣,無論年長的一方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會對妹妹有保護欲,這不是因為女孩子比男孩子討人喜歡,而恰恰是由於女性更容易遭受侮辱與侵害。想像一下弟弟/妹妹談戀愛後老大的反應,哥哥弟弟討論戀愛大概就是「你們做到那個程度了?牛B」;姐姐會對弟弟說「try not be an asshole to girls, I beg you」;而妹妹通常會從哥哥姐姐那兒得到的話是「Be careful. Don’t make bad decisions or get pregnant.」
學生時期是個校園惡霸的西里斯在大局上是二小姐的一個路標,告訴她究竟該怎麼去做道德的、正確的事。原著中促成雷古勒斯拋下父母最後策反的動力是什麼,是為了報復傷害小精靈的伏地魔?是對自己走上錯路的悔過和彌補?是為了大愛、為了無辜的巫師們?或是不願意兄長死於一個無法被打敗的黑巫師之手?有人認為原著中雷古勒斯這個抉擇與西里斯無關,證據是他發現魂器的事情後沒向兄長尋求幫助,但我個人仍相信以上每個答案都是一部分原因。兄弟姐妹是血緣關係,血緣不像婚姻、戀愛和友情,一旦締結便無法退貨。雷古勒斯的獨自殉道,在我看來是他已經與哥哥漸行漸遠太久,站在不同的陣營之中無法百分百信任,彼此必然有所顧慮所導致的。然而不信任並不意味著不愛、不在意。本文中二小姐沒有聯繫哥哥而是去找盧平也是出於這個原因。盧平曾經莽撞地冒死也想要帶她逃離。二小姐做了和一年前盧平相同的事:拿對方對於自己的感情賭博,在彼此身上孤注一擲——我願意相信你會為我豁出去,你不會棄我於不顧。這並不是盲賭。金幣的設置是很有必要的,金幣有了回應就說明盧平一直將信物帶在身上等著二小姐哪天來找他,也就是說明他對她還有感情,當時二小姐雖然感動,但更多是覺得【這男人,可以用!】(這是可以說的嗎)
盧修斯,啊這個男的在這個故事中也承擔著重要的功能性呢。很多朋友都看出來了他和納西莎是諾特夫婦的對照組,設立對照組是我很喜歡用的一個寫作設計。你寫一對夫妻,那就另外可以準備另一對夫妻,用鄰居/同事/朋友/親戚的關係把他們聯繫起來。此外還要再輔另一條相對隱秘的聯繫,比如其中一方的妻子/丈夫迷戀著另一對中的妻子/丈夫,或是這對夫妻嚮往著那對夫妻的生活。在這個故事中,我聯繫他們的方法是讓盧修斯成為奇怪的哥哥代餐(笑)二黑對盧修斯一定程度上的依賴同時也是象徵著女主對家人(父母)一種對人性的期望,結果最終和在父母那兒一樣,這種期望遭到背叛破滅。
總之主角組和對照組之間需要營造出需要凝視和被凝視的關係。隨著故事故事上上下下,每一次「上」和「下」都圍繞同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在開篇就作為主角組的矛盾(conflict)拋出,接下來所有的描寫似乎乍一看是在說,主角組的不幸和他們之間的齟齬全部來源於這個矛盾——本文中開篇提出的矛盾就是封建思想嘛——然而這其實是有意引導的一種錯覺。女主角的悲劇真的完全應該歸咎於封建觀念嗎?並不是,最大阻撓她獲得幸福的是她缺少自愛自重,她認為自己不配過得好。這時候對照組的作用就體現了,當諾特們的婚姻關係覆滅時,馬爾福夫婦卻提供一個小小的肯定的聲音,他們從封建禮教下的婚姻倖存,甚至是很好地倖存下來了。
(3)關於信仰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第三卷 的標題和內容都有許多天主教元素,整個故事主要出現兩種信仰的故事,古希臘神話(多神信仰)和聖經故事(唯一神信仰)。用真女神轉生系列遊戲的術語定義多神信仰和唯一神信仰,那就是混沌(插os)對立秩序(Law),兩者各有利弊。混沌必定意味著存在弱肉強食,但萬物生靈是自由的;遵從秩序聆聽神諭剝奪了自由,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就像我在回複評論時說過的,有人相信只有離開他們居住的地方去別的地方才會幸福,事實總是如此嗎?自由意味孤獨,是令人恐慌的,因為你必須自己去承擔選擇帶來的風險。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我們該去追求自由,因此有了這個故事。為何整篇文強調自救?請允許我引用《知覺之門》開篇的一段話來回答——「受難者們雖然手挽手登上歷史的舞台,但當他們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卻總是孤獨一人。任何有精神的肉亻本註定要獨自忍受痛苦、獨自暢享快樂,這是人之本性。除非經過符號化的過程而間接的被他人感知,否則知覺、情感、洞察、幻象,凡此之類都屬私密,不能被傳達到外界。他人經驗的相關信息,我們可以共享,但他人的經驗本身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體會的。小至家庭,大至國家,任何人類組織無非是一個個島宇宙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