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飛馳的礁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八六六年發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出現了一個無法解釋、也未得到解釋的現象,人們也許還記憶猶新。那年,各種傳聞沸沸揚揚,把港口居民攪得心神不安,令內陸公眾興奮不已,海員們更是顯得特別激動。歐洲和美洲的商人巨賈、船東、船長和艄公,世界各國的海軍軍官,然後是歐美兩大洲的各國政府,一時間裡都對這件事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一段時間以來,好幾艘船在海上遇見一種「龐然大物」,一個長長的梭狀物體,時而磷光閃爍,體積不知比鯨魚大多少,行動速度也大大超過鯨魚。

  不同船上的航海日誌關於目擊這個龐然大物的記載,比如這個物體或生物的結構、聞所未聞的速度、令人驚訝的行動能量、看似天生的特殊活力,還是相當吻合的。如果說這是一條鯨魚,那麼它的體積大大超過了當時海洋動物學記錄在案的動物。居維葉[1]、拉塞佩德[2]、杜美利勒先生和德·卡特法熱[3]先生都不會接受存在如此巨大的海洋動物的觀點,除非他們見過,或者說,除非他們以學者眼光親眼目睹過。

  如果撇開這頭海怪只有200英尺長的保守估計和把它說成一海里寬、三海里長的誇張判斷,把多次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折衷,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這頭與眾不同的動物真的存在,那麼它的體積確實遠遠超過魚類學家們迄今認可的各種魚類。

  然而,這頭海怪確實存在,事實本身已經毋庸否認。鑑於人類迷戀神話的天性,世界各地的人們為這種神奇現象而激動也就不難理解了。至於把此事斥為無稽之談,這也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爾各答—布納齊汽輪航運公司的希金森總督號汽輪在距離澳大利亞東海岸五海里的地方遇見這個會遊動的龐然大物。起初,貝克船長以為碰到了一座無名巨礁。他正準備測定其準確的位置時,只見這個海怪身上射出兩根水柱,呼嘯直上,足有150英尺高。所以說,除非這座礁石上有一口間歇性熱噴泉,否則,希金森總督號汽輪真是遇上了迄今無人知曉的海洋哺乳動物,混雜著空氣和水汽的水柱是從它的鼻孔里噴射出來的。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太平洋汽輪航運公司所屬的克里斯托瓦爾·哥倫布號汽輪,在太平洋洋面上觀察到了同樣的事實。如此說來,這條不同凡響的鯨魚能夠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從一個地方游弋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希金森總督號汽輪和克里斯托瓦爾·哥倫布號汽輪僅僅在間隔三天的時間裡,分別在相距700海里的兩個方位見到了它。

  兩個星期以後,在距離克里斯托瓦爾·哥倫布號汽輪遇見它2000海里的地方,國營航運公司赫爾維西亞號船和皇家郵船公司香農號郵船在位於美國和歐洲的大西洋洋面上相向近舷航行時,在格林威治子午線以西北緯42度15分、西經60度35分的位置同時發現了這頭海怪。從兩條船此次同時觀察到的情況來看,人們相信能夠估計這頭哺乳動物的長度至少在350英尺以上,因為香農號郵船和赫爾維西亞號船雖然艏艉長100米,但仍沒有超過這頭海怪的長度。此前,最大的鯨魚,出沒於阿留申群島勒庫拉瑪克島和呂穆居立克島附近海域的鯨魚也從沒超過56米——甚至還沒有達到這個長度。

  有關的報告接踵而至:貝雷爾號大西洋郵船再次觀察到這頭海怪;伊澤曼艦隊的埃特納號艦與它擦肩而過;法國諾曼第號驅逐艦全體軍官做了有關筆錄;菲茨—詹姆斯分遣艦隊司令的全體參謀在克萊德勳爵號艦上進行了非常可靠的測定。這一切在當時著實使輿論譁然,為之轟動。在民性輕浮的國家裡,人們把它當做笑料。而英國、美國和德國等嚴謹、務實的國家則對此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這頭海怪在各大中心城市成了時髦的話題,人們在咖啡館裡為它讚嘆不已,在報紙上對它進行冷嘲熱諷,甚至把它搬上了舞台。各家報紙正好不失時機地炮製奇聞軼事。那些小報不斷報導各種虛構的巨型動物,從北冰洋的白鯨——可怕的「莫比·狄克」到北海巨妖「克拉肯」(它可以用觸角纏繞500噸重的大船,然後將它拽入海底深淵)。有人甚至引經據典,搬出了亞里士多德[4]和普林尼[5]的觀點(他倆都承認這些巨型海怪的存在)、彭托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話、保羅·赫格德的遊記,以及哈林頓先生那些可信度不容置疑的航海報告。一八五七年,哈林頓在加斯迪蘭號船上曾經見到過一條大蛇。迄今為止,這種大蛇只在立憲號船經過的海域出現過。

  於是,輕信者和懷疑論者在學術團體內部和科學報刊上展開了沒完沒了的爭論。「海怪問題」導致他們情緒激動。自詡忠於科學的新聞記者和那些自稱相信神靈的同行發起了筆戰,在這場值得紀念的論戰中不僅耗費了大量的筆墨,而且有人還為此付出了流血的代價,因為海蛇引發的論戰最終轉化為對鋒芒畢露者的人身攻擊。

  這場論戰整整持續了六個月,論戰的雙方爭執不休,互不相讓。各家小報不遺餘力地對巴西地理學院、柏林皇家科學院、大不列顛學術聯合會、華盛頓史密森協會發表的論文,《印度群島報》、摩亞諾神父主辦的《宇宙》雜誌、皮特曼主辦的《消息報》上組織的討論,以及法國和國外各大報紙科學專欄上刊登的文章進行大肆反駁。這些才華橫溢的小報撰稿人滑稽地援引海怪懷疑論者們曾經引用過的林奈[6]的一句話「大自然不會造就不合理的東西」,並且要求他們的同時代人不要違逆大自然的意志,貿然相信什麼「克拉肯」、大海蛇和白鯨莫比·狄克的存在,以及頭腦發熱的海員們的其他胡言亂語。最後,一家令人生畏的諷刺報紙的最受讀者歡迎的一名編輯,草草撰寫了一篇概述性文章,像希波呂忒[7]那樣給這頭海怪以致命的一擊,在世人的談笑聲中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論戰。最終,還是機智戰勝了科學。

  在一八六七年的頭幾個月里,海怪問題似乎已經蓋棺定論,看來不會再被舊事重提。然而,就在這個當口,公眾又了解到一些新的事實真相。不過,這不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而是一個必須迴避的嚴重而又現實的危險。問題完全變成了另一種性質:海怪變成了小島、露出海面的岩礁、巨礁,而且是一塊難以捉摸、變幻莫測、漂泊不定的巨礁。

  一八六七年三月五日,蒙特婁海洋運輸公司的摩拉維安號輪夜間行駛到北緯27度30分、西經72度15分的海面時,右舷後半截撞到了一座這一海域任何航海圖上都沒有標明的礁石。當時,摩拉維安號輪憑藉風力和自身400匹馬力的功率,以每小時13節的速度航行。如果不是摩拉維安號輪船體堅固,那麼觸礁以後一定會開裂,連同它從加拿大載來的237名乘客一起葬身大海。

  這起事故發生在早晨五點拂曉時分。出事以後,值班官員們趕緊跑到船尾,極其認真、仔細地觀察洋面,除了距離船艉三鏈[8]的地方激起一個巨大浪花——猶如這裡的海面剛受到猛烈的撞擊——以外,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的情況。摩拉維安號輪沒有遭受明顯的損壞,準確地記錄下出事地點以後,又繼續它的航程。它是觸上了暗礁,還是撞上了沉船的殘骸?當時無從知曉,直到上塢檢查船底時,才發現摩拉維安號輪的龍骨已經部分破損。

  這起就其本身而言極其嚴重的事件,倘若不是三個星期之後,在相同的條件下重複發生,那麼也許會像許許多多類似事件一樣被人們遺忘。新發生的碰撞事故也僅僅因為受損船隻的國籍及其所屬公司的聲望才引起極大轟動。

  無人不知英國船東庫納德的赫赫大名。一八四〇年,這位精明的英國實業家用三條400馬力、1162噸位的輪動木船,創立了經營從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班輪的郵船公司。八年以後,這家公司的裝備擴充到四條650馬力、1820噸位的輪船,過了兩年又增加了兩條馬力和噸位更大的輪船。一八五三年,庫納德公司剛獲得繼續經營快寄郵件運送特許權以後,相繼添置了阿拉伯號、波斯號、支那號、斯戈蒂亞號、爪哇號、俄羅斯號等一流航速的郵船。這些郵船是繼「大東方」號輪之後噸位最大的海輪。到了一八六七年,這家公司已經擁有一支由12條船組成的船隊,其中有八條輪動式郵船,四條螺旋槳郵船。

  筆者之所以做這麼一番簡單的交待,是想讓讀者了解這家因善於經營而聞名的海運公司的規模。沒有一家跨洋海運企業在經營上比它更加靈活,取得比它更大的業績。二十六年來,庫納德公司的郵船已經橫渡大西洋2000次,從來沒有航行失敗的記錄,沒有一次延誤,沒有遺失過一封信件,更沒有人員或船隻損失。因此,雖然法國與它展開了有力的競爭,但旅客們仍然喜歡搭乘庫納德公司的船。最近幾年的官方統計資料也是這樣反映的。因此,庫納德公司最豪華的一艘郵船出事,會引起如此轟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八六七年四月十三日,海上晴空萬里,微風正適合航行。1000匹馬力的斯戈蒂亞號郵船正以13.43節的時速航行在北緯45度37分、西經15度12分的洋面上。郵船的水輪完全正常地拍打著海水。這時,郵船吃水6.7米,排水量是6624立方。

  下午四點十七分,乘客們正聚集在大廳里一起用午餐,斯戈蒂亞號郵船左舷水輪稍後的船體被輕輕地碰了一下。

  不是斯戈蒂亞號撞上了什麼,而是它被一種鑽孔的利器——而不是鈍器——戳了一下。這次碰撞感覺很輕。要不是理倉員爬到甲板上呼喊:「船要沉沒啦!船要沉沒啦!」恐怕船上沒有人會為這起碰撞感到不安。

  起初,乘客們驚恐萬分,不過安德森船長很快就穩住了大家。事實上,沉船的危險還沒到迫在眉睫的地步。再說,斯戈蒂亞號的七個船艙是用不透水的密封壁隔開的,個把窟窿進水應該能夠頂住,不至於導致嚴重的後果。

  安德森船長趕緊下到漏水的底艙,發現海水已經進入第五個船艙,從進水的速度判斷,漏水的窟窿一定很大。萬幸的是,這個艙里沒有蒸汽鍋爐,不然的話,爐火早就被海水淹滅了。

  安德森船長下令立即停船,並且命一名水手潛水查明船體受損的情況。不一會兒工夫,就查清船體吃水線以下被撞了一個直徑兩米的大窟窿。這麼大的窟窿是無法堵住的了。於是,斯戈蒂亞號郵船不得不在水輪處於半淹的狀態下繼續航行。這時,斯戈蒂亞號郵船距離克利爾海岬還有300海里,延誤了三天才緩緩駛進公司的船塢。利物浦全城居民都為這次延誤憂慮萬分。

  斯戈蒂亞號郵船上塢以後,工程師們對它進行了檢查。他們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船體吃水線以下兩米半的地方有一個光邊的等腰三角形缺口,鋼板上的裂痕整齊劃一,恐怕用鑽孔鉗也不能打得這樣精確無誤。鑽這個窟窿的鑽孔工具肯定不是普通的淬火技術能夠製作的。因為它在以神奇的力量向前衝擊,穿透四厘米厚的鋼板之後,還能做出一個無法解釋的倒退動作使自己脫身。

  這就是最近發生的事件,重新又把輿論轟動起來。從此以後,凡是原因不明的海難事件統統都歸咎於這個海怪。這隻虛構的動物負起了所有海上失事的責任。遺憾的是,沉船事件接連發生,次數頻繁。在維利塔斯局[9]每年跟蹤記錄消失的3000艘船舶中,因下落不明而判定失蹤的汽輪或帆船不下200艘!

  然而,這個「海怪」不管是否存在,因為船舶失蹤而充當了替罪羊。由於它的存在,各大洲之間的交往變得日益危險。人們明確表態,堅決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除掉這條巨鯨。

  注釋

  [1]居維葉(1769—1832):法國自然學家。

  [2]拉塞佩德(1756—1825):法國作家、博物學家。

  [3]德·卡特法熱(1810—1892):法國博物學家、人類學家。

  [4]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2—公元前322):古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

  [5]普林尼(23—79):羅馬博物學家。

  [6]林奈(1707—1778):瑞典博物學家。

  [7]希波呂忒:亞馬孫族的女皇,一說被赫拉克勒斯在奪其腰帶時所殺,一說被赫拉克勒斯虜去後贈與忒修斯為妻。

  [8]舊時的距離單位,一鏈約合二百米。

  [9]維利塔斯局:法國技術監督機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