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只是他感受並不深,因為很快江畫就在宮中變故中去世了。
這是他第二次和江畫分離。
也是第二次為江畫披麻戴孝。
似乎他和江畫註定了就是這樣會分開的結果,無論是親母子還是養母子,他和她就是沒有這種母子緣分。
不過作為一個死過一次又重新活一回的人,他已經對這樣緣分看得很淡,他這一次雖然還是皇子,但宮中局勢已經變了,他沒能占到先機,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從龍之功之類,就算想要努力一二謀得出頭時機,可李章之後去得那麼快,上位的人從李傃變成李傕,他倒是有些慶幸自己這次還是因為母孝二字鎖在了宮裡。
著實又是有些奇妙的,上輩子他不太情願地為江畫守孝,所以逃過一死,儘管當初的他並不領情,但現在回頭去想,便覺得江畫那時候真的對他是真正的母子之情;這輩子他又給江畫守孝,又逃過了一次宮廷中的政權更迭,哪怕不是親生,他也得領這份情。
仿佛兩輩子下來,他對江畫還是虧欠。
不管外面怎樣變化,他在建福宮裡按部就班地過著日子。
有時他也聽著宮人說前朝的事情,聽說了李佾雖然被褫奪了楚王的爵位,但小命還在,在京郊給他圈了塊地方讓他建府,沒有再給爵位,也沒叫他出京。
他的三哥和五哥,兩個曾經在宮裡面都沒人提起來的皇子,他們倆倒是在李傕手裡得了郡王的爵位,同樣也是在京中賜下府邸,還叫他們分別把自己的生母接出宮去奉養了。
至於他自己,年紀太小,還不能夠出宮建府,還只能留在宮裡面。
兩輩子看來李傕其實沒什麼很大不同,只要不忤逆他,他就能在表面上對自己的兄弟們一視同仁,當然了如果像他上輩子那樣還想著謀逆,大概也就還是落得一個不得好死。
而之所以說是表面上的一視同仁,則是因為李傕對李傃,那才是真正的兄弟情。
李傃以太子的身份登基為皇帝再禪位,禪位之後李傃拒絕了所謂「太上皇」這種稱謂,也拒絕了所有要給他保留的爵位和尊榮,一徑出京去,他是退得毫無保留,以從前李儉對李傕的看法,李傕應當是接受得理直氣壯的,因為李傃做的就是他心裡所想的事情,然而卻並非如此。
李傕追著李傃給爵位給尊榮,甚至還幫忙李傃追王妃,讓宗令直接去吳州記玉牒,讓太醫去給李傃的王妃照顧孕期。
再對比一下李傕是怎樣對他們在京中的兄弟幾個,便太能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兄弟情了。
有了這樣的區別對待,當然心中也有不平衡,但只要想想上輩子自己作死的下場,他也就平靜下來,這多出來的一輩子就當是白撿的,既然雄心壯志用不上,便也就庸庸碌碌過一輩子了。
一晃一年過去,又是過年時候,李儉起身後從建福宮出來,往前頭的乾寧宮去。
今年過年格外隆重一些,據說是因為李傃從吳州回來了,還帶著王妃和世子,李傕十分高興,就命人大辦了除夕的夜宴,還讓人在宮門口堆了火山,要與民同樂地去看什麼儺戲。
他對這些事情興致缺缺,也不想看李傕表演和李傃兄弟情深的樣子,奈何他是沒什麼自主的權力,只能聽從。
進到了乾寧宮中,他一眼就看到了被李傕拉著坐到了上首的李傃,李傕懷裡抱著的那個小嬰兒大約就是李傃的世子。
上前去行了禮,李儉按照規矩在旁邊坐了,再一抬頭就愣在了當場——他看到了江畫,就坐在他的對面,她穿著的是親王妃的禮服,妝扮十分嫵媚,此刻就只是坐在那裡,就已經把這殿中所有的女人的光彩給蓋過了。
可是……江畫不是已經沒了嗎?
他帶著幾分迷惑地看向了身邊的宮人,忍不住開口問道:「那位……是明王妃嗎?」
宮人給了肯定的答案:「是,那是明親王妃江氏。」
江氏……也是江氏……
他幾乎就能肯定這個江氏一定就是江畫了。
他抬眼看向了江畫,嘴唇動了動想說什麼,最終還是咽了下去。
他能說什麼呢?上去喊一聲娘親?
這殿中這麼多人看到她,從前那麼多人見過淑妃娘娘,他們都不說話,難道都是瞎子,都看不出來是同一個人?
不知為何,他心裡又泛起了一些酸澀。
大約是因為——江畫現在一定是比上輩子更好的結局,而他只能隨波逐流地過一輩子。
2.鄭氏
李傕登基之後便依著舊例處理了李章的妃嬪們。
有子的妃嬪,讓其子出宮建府然後奉養,比如三皇子和五皇子的生母。
無子的妃嬪,挪到千秋殿中去,那裡歷來是奉養太后太妃的地方。
如此一番騰挪,最後留在千秋殿中是以貴太妃崔氏為尊,底下便是鄭氏這種太妃了。
說來是有些諷刺的,在李章活著的時候,她們多是沒能掙得一個嬪位,李章沒了以後,倒是李傕爽快地給她們都把位分升到了妃位,但卻已經是沒有用處的位分了。
經歷過李章生前那一段天降的禍事,鄭氏倒是安分下來,沒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了。
那時候若不是突然一場大火,又李章又突然病重,後面是李傃來處理這些事情,恐怕她早就已經丟了小命,現在能活著,雖然困在宮中哪怕一輩子都出不去,她也覺得滿足。
這是他第二次和江畫分離。
也是第二次為江畫披麻戴孝。
似乎他和江畫註定了就是這樣會分開的結果,無論是親母子還是養母子,他和她就是沒有這種母子緣分。
不過作為一個死過一次又重新活一回的人,他已經對這樣緣分看得很淡,他這一次雖然還是皇子,但宮中局勢已經變了,他沒能占到先機,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從龍之功之類,就算想要努力一二謀得出頭時機,可李章之後去得那麼快,上位的人從李傃變成李傕,他倒是有些慶幸自己這次還是因為母孝二字鎖在了宮裡。
著實又是有些奇妙的,上輩子他不太情願地為江畫守孝,所以逃過一死,儘管當初的他並不領情,但現在回頭去想,便覺得江畫那時候真的對他是真正的母子之情;這輩子他又給江畫守孝,又逃過了一次宮廷中的政權更迭,哪怕不是親生,他也得領這份情。
仿佛兩輩子下來,他對江畫還是虧欠。
不管外面怎樣變化,他在建福宮裡按部就班地過著日子。
有時他也聽著宮人說前朝的事情,聽說了李佾雖然被褫奪了楚王的爵位,但小命還在,在京郊給他圈了塊地方讓他建府,沒有再給爵位,也沒叫他出京。
他的三哥和五哥,兩個曾經在宮裡面都沒人提起來的皇子,他們倆倒是在李傕手裡得了郡王的爵位,同樣也是在京中賜下府邸,還叫他們分別把自己的生母接出宮去奉養了。
至於他自己,年紀太小,還不能夠出宮建府,還只能留在宮裡面。
兩輩子看來李傕其實沒什麼很大不同,只要不忤逆他,他就能在表面上對自己的兄弟們一視同仁,當然了如果像他上輩子那樣還想著謀逆,大概也就還是落得一個不得好死。
而之所以說是表面上的一視同仁,則是因為李傕對李傃,那才是真正的兄弟情。
李傃以太子的身份登基為皇帝再禪位,禪位之後李傃拒絕了所謂「太上皇」這種稱謂,也拒絕了所有要給他保留的爵位和尊榮,一徑出京去,他是退得毫無保留,以從前李儉對李傕的看法,李傕應當是接受得理直氣壯的,因為李傃做的就是他心裡所想的事情,然而卻並非如此。
李傕追著李傃給爵位給尊榮,甚至還幫忙李傃追王妃,讓宗令直接去吳州記玉牒,讓太醫去給李傃的王妃照顧孕期。
再對比一下李傕是怎樣對他們在京中的兄弟幾個,便太能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兄弟情了。
有了這樣的區別對待,當然心中也有不平衡,但只要想想上輩子自己作死的下場,他也就平靜下來,這多出來的一輩子就當是白撿的,既然雄心壯志用不上,便也就庸庸碌碌過一輩子了。
一晃一年過去,又是過年時候,李儉起身後從建福宮出來,往前頭的乾寧宮去。
今年過年格外隆重一些,據說是因為李傃從吳州回來了,還帶著王妃和世子,李傕十分高興,就命人大辦了除夕的夜宴,還讓人在宮門口堆了火山,要與民同樂地去看什麼儺戲。
他對這些事情興致缺缺,也不想看李傕表演和李傃兄弟情深的樣子,奈何他是沒什麼自主的權力,只能聽從。
進到了乾寧宮中,他一眼就看到了被李傕拉著坐到了上首的李傃,李傕懷裡抱著的那個小嬰兒大約就是李傃的世子。
上前去行了禮,李儉按照規矩在旁邊坐了,再一抬頭就愣在了當場——他看到了江畫,就坐在他的對面,她穿著的是親王妃的禮服,妝扮十分嫵媚,此刻就只是坐在那裡,就已經把這殿中所有的女人的光彩給蓋過了。
可是……江畫不是已經沒了嗎?
他帶著幾分迷惑地看向了身邊的宮人,忍不住開口問道:「那位……是明王妃嗎?」
宮人給了肯定的答案:「是,那是明親王妃江氏。」
江氏……也是江氏……
他幾乎就能肯定這個江氏一定就是江畫了。
他抬眼看向了江畫,嘴唇動了動想說什麼,最終還是咽了下去。
他能說什麼呢?上去喊一聲娘親?
這殿中這麼多人看到她,從前那麼多人見過淑妃娘娘,他們都不說話,難道都是瞎子,都看不出來是同一個人?
不知為何,他心裡又泛起了一些酸澀。
大約是因為——江畫現在一定是比上輩子更好的結局,而他只能隨波逐流地過一輩子。
2.鄭氏
李傕登基之後便依著舊例處理了李章的妃嬪們。
有子的妃嬪,讓其子出宮建府然後奉養,比如三皇子和五皇子的生母。
無子的妃嬪,挪到千秋殿中去,那裡歷來是奉養太后太妃的地方。
如此一番騰挪,最後留在千秋殿中是以貴太妃崔氏為尊,底下便是鄭氏這種太妃了。
說來是有些諷刺的,在李章活著的時候,她們多是沒能掙得一個嬪位,李章沒了以後,倒是李傕爽快地給她們都把位分升到了妃位,但卻已經是沒有用處的位分了。
經歷過李章生前那一段天降的禍事,鄭氏倒是安分下來,沒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了。
那時候若不是突然一場大火,又李章又突然病重,後面是李傃來處理這些事情,恐怕她早就已經丟了小命,現在能活著,雖然困在宮中哪怕一輩子都出不去,她也覺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