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頁
................................................
“天門居西北,天楔起而天門現。”
北葛子晉大踏步跨過灌滿鐵水銀漿的溝壑,潔白的袍袖在赤火中,被照得通紅。
天池山的積雪已經徹底融化了。
數以千計的白練飛瀑,砸進山腳八十一座高爐的水排。
水排繞山而建,高達三十丈,堪稱古往今來獨一份。排前立木,豎置初月偃木,以鞦韆懸索。[2]水自上落,擊木排扇,以此鼓風。此刻,千百飛瀑同時落下,大大小小的立輪水排偃木牽引復回,幾無間隙,仿佛木與水聯合構成的琴鍵,翻飛不休。隆隆水聲與呼呼風聲是它演奏出的樂章。在狂吼咆哮的慷慨旋律中,赤色的火焰從半開的高爐爐口沖向天空。
雪水融化形成的飛瀑,在完成擊排鼓風的使命後,流進天工府事先挖好的溝壑中,順山勢湍流,經過急速煉鑄的高爐周圍,保持整個萬人同鑄的大陣陰陽相協。使得揮汗如雨的天工們不至於在天火中化為焦炭。
流轉一周,沸水匯聚自天池山腳的四處深潭。
天工府專鍛武體的伙夫,赤膊束腰,站在深潭邊緣,發了聲吶喊,奮力搖動巨大的水車,將雪水抽向高空。水逆流向上,在酷寒的冷氣中迅速降溫,直到越過崖口,再次下將,再次成為鼓風的天地偉力。
整個循環過程中,水系的運轉同時衝擊山體中的轉輪,帶動山頂神君原先居住過的閣樓緩緩轉動。
神君所居之處,房屋堂頂呈半球狀,渾圓如蓋,拱梁鉚合之處,極盡精妙巧思。堂頂共分兩層,在上者,施用縹碧,在下者,施用赤金。赤金的一層,上面裝飾有璀璨明珠,縹碧的一層,則隱有弧線刻紋。整座建築,共記九室十二堂,立柱造井,井藏齒輪。
堂邊有台,台下有池。
過去十二年裡,神君行蹤飄忽不定,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一個月。直到今年秋後抵達梅城,似乎是喜愛天池山的景色,神君就此駐足,不再週遊,並命山海閣為他尋找精巧工匠,修繕天池附近的房屋樓閣。
神君的這些舉動,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就連提防戒備的御獸宗與大荒都不是很上心——畢竟神君在還是太乙小師祖的時候,就出了名的“好華服美屋,好奇具巧技”。他身份未現時,世人將之視為紈絝之舉,而等到晦明夜分,紅衣下雲中後,他的這點小癖好,頓時搖身一變,成了人所共逐的“風雅”。
御獸宗同大荒該後悔他們的疏忽。
因為,整座明堂高閣,就是一件指星引象的天器:
——蓋天圖儀。
堂頂瓦屋面分虛實兩層,縹碧色的一層為實,對應的是“周髀定天”中的“青畫圖”,用色通透,固定不動,立柱修長,給人以高遠之感,是天穹的形象化。而赤金色的一層為虛,對應的是“周髀定天”中的“黃畫圖”,上面的璀璨明珠對應的是日月星辰。一旦明堂外的綺井中的機括齒輪,被啟動,這一層堂頂就會開始緩緩轉動,“黃畫圖”與“青畫圖”重疊,日月星辰的周轉立刻盡覽無餘。
這是神君留給山海閣天工府,鑄造星表之錨的指引。
精妙之至,超乎想像。
也正如北葛子晉說的那般,這件蓋天圖儀,太過精妙,太過複雜。要想使用它,演示追蹤日月的運行,就必須要有對天象曆法,對日月之軌極其熟悉的人來操控。儘管神君考慮到這一點,提前留下了不少註疏索引,但對於此次隨同府主閣主前來西洲的天工府山海閣歷師而言,還是太過艱深了。
一群鑽研典籍多年的老歷師在明堂中爭論許久,誰也難以服眾,直到老天工帶領一身病氣的白衣青年走進明堂。
只一個簡短的介紹,就令圍繞中樞台的一眾鬚髮皆白的歷師們沉默地讓出了主導位。
——北葛氏,子晉。
相比左月生,老天工,這些鬚髮皆白的老歷師們更能明白這五個字的分量。如果說,百氏紀官是空桑壟斷曆法萬載後的天文權威,那麼這一位出身北葛家族,名為“子晉”的年輕人,就是百氏紀官的權威之一。
他師從古卓,而古卓,是百氏三大曆學家之一。
古卓生前就曾說過:繼我衣缽者,其唯子晉。
後又贊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徒如此,不負此生也。
儘管年歲尚輕的北葛子晉是否已經“勝於藍”,還多有爭議,但毋庸置疑,他在天文曆法的造詣上遠超天工府與山海閣的眾人。
太虞氏代代相傳的那件測天至寶“太史法象盤”懸浮在半空,投射出人間的立體版圖,北葛子晉就在隆隆水聲中,參照法象盤,不斷調控靈台中樞。
“天門,又稱陰陽之門。”
北葛子晉語速極快。
“生屬陽,死屬陰,人間屬陽,大荒屬陰。天門開則陰陽通。天門一共會有兩扇,一扇為陽門,由人間開向幽冥,一扇為陰門,由幽冥開向人間。《七衡通錄》中認為,若有一日,混沌分,幽冥建,則陽門旦開,陰門夜開,使諸神鬼往來。”
略一頓,他補充解釋:
“這是神君當初與神、妖、人共同的看法。
“他們認為,鬼由神、妖、人身死轉來,那麼就不能否定它們本身也是鴻宇的一部分。由此廣推,混沌也為宇宙的一部分。因此,神君與眾友認為一旦周髀定天徹底成功,鴻宇之間,陰陽要相生平衡,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天門。而這兩扇天門的主掌權,將與以往完全不同——不再是大荒肆無忌憚地侵入人間,而是人間反過來主導天門的開合。大荒幽冥,將成為人間的一部分,恰若晝夜相生。
“天門居西北,天楔起而天門現。”
北葛子晉大踏步跨過灌滿鐵水銀漿的溝壑,潔白的袍袖在赤火中,被照得通紅。
天池山的積雪已經徹底融化了。
數以千計的白練飛瀑,砸進山腳八十一座高爐的水排。
水排繞山而建,高達三十丈,堪稱古往今來獨一份。排前立木,豎置初月偃木,以鞦韆懸索。[2]水自上落,擊木排扇,以此鼓風。此刻,千百飛瀑同時落下,大大小小的立輪水排偃木牽引復回,幾無間隙,仿佛木與水聯合構成的琴鍵,翻飛不休。隆隆水聲與呼呼風聲是它演奏出的樂章。在狂吼咆哮的慷慨旋律中,赤色的火焰從半開的高爐爐口沖向天空。
雪水融化形成的飛瀑,在完成擊排鼓風的使命後,流進天工府事先挖好的溝壑中,順山勢湍流,經過急速煉鑄的高爐周圍,保持整個萬人同鑄的大陣陰陽相協。使得揮汗如雨的天工們不至於在天火中化為焦炭。
流轉一周,沸水匯聚自天池山腳的四處深潭。
天工府專鍛武體的伙夫,赤膊束腰,站在深潭邊緣,發了聲吶喊,奮力搖動巨大的水車,將雪水抽向高空。水逆流向上,在酷寒的冷氣中迅速降溫,直到越過崖口,再次下將,再次成為鼓風的天地偉力。
整個循環過程中,水系的運轉同時衝擊山體中的轉輪,帶動山頂神君原先居住過的閣樓緩緩轉動。
神君所居之處,房屋堂頂呈半球狀,渾圓如蓋,拱梁鉚合之處,極盡精妙巧思。堂頂共分兩層,在上者,施用縹碧,在下者,施用赤金。赤金的一層,上面裝飾有璀璨明珠,縹碧的一層,則隱有弧線刻紋。整座建築,共記九室十二堂,立柱造井,井藏齒輪。
堂邊有台,台下有池。
過去十二年裡,神君行蹤飄忽不定,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一個月。直到今年秋後抵達梅城,似乎是喜愛天池山的景色,神君就此駐足,不再週遊,並命山海閣為他尋找精巧工匠,修繕天池附近的房屋樓閣。
神君的這些舉動,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就連提防戒備的御獸宗與大荒都不是很上心——畢竟神君在還是太乙小師祖的時候,就出了名的“好華服美屋,好奇具巧技”。他身份未現時,世人將之視為紈絝之舉,而等到晦明夜分,紅衣下雲中後,他的這點小癖好,頓時搖身一變,成了人所共逐的“風雅”。
御獸宗同大荒該後悔他們的疏忽。
因為,整座明堂高閣,就是一件指星引象的天器:
——蓋天圖儀。
堂頂瓦屋面分虛實兩層,縹碧色的一層為實,對應的是“周髀定天”中的“青畫圖”,用色通透,固定不動,立柱修長,給人以高遠之感,是天穹的形象化。而赤金色的一層為虛,對應的是“周髀定天”中的“黃畫圖”,上面的璀璨明珠對應的是日月星辰。一旦明堂外的綺井中的機括齒輪,被啟動,這一層堂頂就會開始緩緩轉動,“黃畫圖”與“青畫圖”重疊,日月星辰的周轉立刻盡覽無餘。
這是神君留給山海閣天工府,鑄造星表之錨的指引。
精妙之至,超乎想像。
也正如北葛子晉說的那般,這件蓋天圖儀,太過精妙,太過複雜。要想使用它,演示追蹤日月的運行,就必須要有對天象曆法,對日月之軌極其熟悉的人來操控。儘管神君考慮到這一點,提前留下了不少註疏索引,但對於此次隨同府主閣主前來西洲的天工府山海閣歷師而言,還是太過艱深了。
一群鑽研典籍多年的老歷師在明堂中爭論許久,誰也難以服眾,直到老天工帶領一身病氣的白衣青年走進明堂。
只一個簡短的介紹,就令圍繞中樞台的一眾鬚髮皆白的歷師們沉默地讓出了主導位。
——北葛氏,子晉。
相比左月生,老天工,這些鬚髮皆白的老歷師們更能明白這五個字的分量。如果說,百氏紀官是空桑壟斷曆法萬載後的天文權威,那麼這一位出身北葛家族,名為“子晉”的年輕人,就是百氏紀官的權威之一。
他師從古卓,而古卓,是百氏三大曆學家之一。
古卓生前就曾說過:繼我衣缽者,其唯子晉。
後又贊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徒如此,不負此生也。
儘管年歲尚輕的北葛子晉是否已經“勝於藍”,還多有爭議,但毋庸置疑,他在天文曆法的造詣上遠超天工府與山海閣的眾人。
太虞氏代代相傳的那件測天至寶“太史法象盤”懸浮在半空,投射出人間的立體版圖,北葛子晉就在隆隆水聲中,參照法象盤,不斷調控靈台中樞。
“天門,又稱陰陽之門。”
北葛子晉語速極快。
“生屬陽,死屬陰,人間屬陽,大荒屬陰。天門開則陰陽通。天門一共會有兩扇,一扇為陽門,由人間開向幽冥,一扇為陰門,由幽冥開向人間。《七衡通錄》中認為,若有一日,混沌分,幽冥建,則陽門旦開,陰門夜開,使諸神鬼往來。”
略一頓,他補充解釋:
“這是神君當初與神、妖、人共同的看法。
“他們認為,鬼由神、妖、人身死轉來,那麼就不能否定它們本身也是鴻宇的一部分。由此廣推,混沌也為宇宙的一部分。因此,神君與眾友認為一旦周髀定天徹底成功,鴻宇之間,陰陽要相生平衡,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天門。而這兩扇天門的主掌權,將與以往完全不同——不再是大荒肆無忌憚地侵入人間,而是人間反過來主導天門的開合。大荒幽冥,將成為人間的一部分,恰若晝夜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