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同時無繼承權的宗親子弟,在成年後也不再像大齊一樣每年發放定量的錢財和田產,只有憑藉及格學業才能獲得這些補助,而每年還會放出一些優秀的指標指派族人為官。
按照主公的說法,生在宗室不愁吃喝地長大已是最大的福氣,宗室不會因為一個姓氏養其一輩子。
這個制度姚燕聽到後也吃驚不已,她也開始讀書幾年了,歷朝歷代,皇室子弟自帶爵位,便是隔了十代爵位已失,宗室也會發放錢糧布帛等宗室補助,主公這做法便是廢除這一制度了,只要沒有出色的子孫,爵位不但繼承不了,成年後連保障生活的補助都沒有了,這對自家族人這般苛刻的也就只有主公了。
可主公卻不認為是苛刻,宗學的宗族人想做官,只需要和族人競爭,這比士子和天下人一起科舉才能出人頭地要簡單的多。
按照姚靜之前的想法,不管宗族子弟還是普通百姓,要想出人頭地,當然是公平競爭才符合她的期待。只是時代不一樣,古代是宗族社會,宗族都不維護,皇朝一二代過後,皇室還有何權力和體面。
姚燕一切的權力都是主公賦予,她自是照做不誤。
姚燕在主公賜下的門人和她招收的門客的指點下一步步完善宗府各項事宜,一月的完善,主公批覆許可,姚燕正式下達了宗府之制和爵位分封。
姚靜的親大伯三叔,每一家子都因為富貴了有十幾口人,也就是說大伯三叔家每家都有七八個孩子,嫡出庶出都有,可落到他們的爵位只有一個,姚大伯被封為平侯,姚三叔被封了順侯,除了這兩人直封,後輩嫡長子需得參加宗府考試才能被立為世子,其餘子嗣如尋常宗室一樣,想要富貴只能靠優秀學業去做官。再也不像前朝那樣,可在長輩的上奏的情況下,除嫡長子繼承侯爵,其他子嗣能得下降三等的小爵位。
欽州百官很驚訝,但這是主公族事,他們最多提一兩句,再多也就不管了,因為和他們沒關係。
宗室卻有些接受不能,雖他們都是農戶出身,可他們經過幾年的貴族教育,門下也養了些人,最基本的貴族全力他們還是知道了。
姚大伯的次子都求著他去求見晉王,姚大伯被封為侯爵他們是預料到的,畢竟女君還未登基為帝,將來登基為帝了,二叔會被封上皇,上皇的兄弟自然便會封王。他接受不了的是,他們只有一個爵位,按照前朝宗室制度,嫡長子若是繼承二等侯爵,其他子嗣下降三等也有二等伯爵身份,現如今這些都沒有了,甚至嫡長子的二等侯爵還需要考試才能得到,他們這麼幾年開始進學了,但成績如何他們心知肚明,這到手的王族富貴可全沒了。
但姚大伯不敢,他是真怕侄女,姚四郎便道:「阿父,這可是關係我們這一支的榮華富貴,你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你大孫子再過我們以前在鄉下種田吃野菜的苦日子?」
姚大伯囁嚅一下,卻道:「我和你娘過的,他們怎麼過不得了,不是還能讀九年書嗎?讀的好能做官當職,讀不好,多學些東西也能幹不少事,再有你大哥照料,開個鋪子廠子能過舒服的。」
姚四郎沒想到親爹會這麼說,這怎麼能一樣?區別大了去了好吧。可惜最疼他的三姐已經出嫁,今日不在家不能為他說話,他只好捅了捅姚大郎,姚大郎也怕主公這個堂妹,而且他的學的比四弟好,他又是嫡長子,日後再努力努力,宗學知道他們泥腿子的情況,剛開始應該不難通過考試,他能繼承侯爵,未來還能繼承王爵,所以他沒必要去見主公。
於是他低下頭吶吶不語。
看得姚四郎氣得半死,疼他的又去瞧七郎,然而七郎是婢生子,如今不過四歲,能有什麼用,只能求他娘,他娘自然是想幫他,便斜了姚大伯一眼,說道:「你不去,我去見二弟妹,讓二弟妹幫忙說說,這考試改不得,看能不能給二郎也求個爵位。但七郎和九郎,也別怪我不求了。」
姚大伯自知理虧沒有反對,自侄女發跡,他雖然不納妾,但還是不免有了幾個美婢,六女,七郎八郎九郎都是幾個婢女所出,不過六女和八郎沒活下來。
和姚大伯家不一樣,姚三叔家和諧多了,姚三叔只有兩子,大郎姚金柱和三郎姚銅柱,都是嫡出,而且兩個和姚大伯家的孩子待在家裡讀書不同,他的長子在滿十五歲就從了軍,現在在幽州做小尉,三郎有樣學樣,今年滿十五歲也瞞著他加入了姚銀書的軍隊去了前線。
主公還稱讚過他兩兒子驍勇,其他二女姚銀珠前年已經出嫁,府裡頭只剩下四個閨女,他們現在只盼著三郎平安回來,憑著主公對於軍人的重視,敢上前線的堂弟定然不會虧待的。
不過他們不擔心,但還是迎來了堂兄弟們,他們求他幫忙去說項,總結起來就是去給他們的次子么子要爵位,他們比他得到的爵位更低,只封了一等子爵。
姚三叔也就嘴上應了應,決定下午去寧王府吃吃飯,別的自然就不提。
他不聰明,但明白主公是說一不二的性子,旨意都下下來了,他才不干蠢事呢?要他說,本來就是泥腿子,現在能封侯封爵,未來還可能封王封公伯的,哪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
姚氏宗親的瑣碎事根本沒打擾到姚靜,因為他們沒敢直接到姚靜面前陳情,姚父姚母被封王很滿足了,小兒子小女兒作為姚靜的平輩,也會有個爵位,至於三代以後,他們才懶得管,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孫子,所以感情沒那麼深刻,加上前些日子姚文慶被殺一事,他們也不敢到姚靜面前,所以親戚們來求,他們想也不想直接推拒了。
按照主公的說法,生在宗室不愁吃喝地長大已是最大的福氣,宗室不會因為一個姓氏養其一輩子。
這個制度姚燕聽到後也吃驚不已,她也開始讀書幾年了,歷朝歷代,皇室子弟自帶爵位,便是隔了十代爵位已失,宗室也會發放錢糧布帛等宗室補助,主公這做法便是廢除這一制度了,只要沒有出色的子孫,爵位不但繼承不了,成年後連保障生活的補助都沒有了,這對自家族人這般苛刻的也就只有主公了。
可主公卻不認為是苛刻,宗學的宗族人想做官,只需要和族人競爭,這比士子和天下人一起科舉才能出人頭地要簡單的多。
按照姚靜之前的想法,不管宗族子弟還是普通百姓,要想出人頭地,當然是公平競爭才符合她的期待。只是時代不一樣,古代是宗族社會,宗族都不維護,皇朝一二代過後,皇室還有何權力和體面。
姚燕一切的權力都是主公賦予,她自是照做不誤。
姚燕在主公賜下的門人和她招收的門客的指點下一步步完善宗府各項事宜,一月的完善,主公批覆許可,姚燕正式下達了宗府之制和爵位分封。
姚靜的親大伯三叔,每一家子都因為富貴了有十幾口人,也就是說大伯三叔家每家都有七八個孩子,嫡出庶出都有,可落到他們的爵位只有一個,姚大伯被封為平侯,姚三叔被封了順侯,除了這兩人直封,後輩嫡長子需得參加宗府考試才能被立為世子,其餘子嗣如尋常宗室一樣,想要富貴只能靠優秀學業去做官。再也不像前朝那樣,可在長輩的上奏的情況下,除嫡長子繼承侯爵,其他子嗣能得下降三等的小爵位。
欽州百官很驚訝,但這是主公族事,他們最多提一兩句,再多也就不管了,因為和他們沒關係。
宗室卻有些接受不能,雖他們都是農戶出身,可他們經過幾年的貴族教育,門下也養了些人,最基本的貴族全力他們還是知道了。
姚大伯的次子都求著他去求見晉王,姚大伯被封為侯爵他們是預料到的,畢竟女君還未登基為帝,將來登基為帝了,二叔會被封上皇,上皇的兄弟自然便會封王。他接受不了的是,他們只有一個爵位,按照前朝宗室制度,嫡長子若是繼承二等侯爵,其他子嗣下降三等也有二等伯爵身份,現如今這些都沒有了,甚至嫡長子的二等侯爵還需要考試才能得到,他們這麼幾年開始進學了,但成績如何他們心知肚明,這到手的王族富貴可全沒了。
但姚大伯不敢,他是真怕侄女,姚四郎便道:「阿父,這可是關係我們這一支的榮華富貴,你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你大孫子再過我們以前在鄉下種田吃野菜的苦日子?」
姚大伯囁嚅一下,卻道:「我和你娘過的,他們怎麼過不得了,不是還能讀九年書嗎?讀的好能做官當職,讀不好,多學些東西也能幹不少事,再有你大哥照料,開個鋪子廠子能過舒服的。」
姚四郎沒想到親爹會這麼說,這怎麼能一樣?區別大了去了好吧。可惜最疼他的三姐已經出嫁,今日不在家不能為他說話,他只好捅了捅姚大郎,姚大郎也怕主公這個堂妹,而且他的學的比四弟好,他又是嫡長子,日後再努力努力,宗學知道他們泥腿子的情況,剛開始應該不難通過考試,他能繼承侯爵,未來還能繼承王爵,所以他沒必要去見主公。
於是他低下頭吶吶不語。
看得姚四郎氣得半死,疼他的又去瞧七郎,然而七郎是婢生子,如今不過四歲,能有什麼用,只能求他娘,他娘自然是想幫他,便斜了姚大伯一眼,說道:「你不去,我去見二弟妹,讓二弟妹幫忙說說,這考試改不得,看能不能給二郎也求個爵位。但七郎和九郎,也別怪我不求了。」
姚大伯自知理虧沒有反對,自侄女發跡,他雖然不納妾,但還是不免有了幾個美婢,六女,七郎八郎九郎都是幾個婢女所出,不過六女和八郎沒活下來。
和姚大伯家不一樣,姚三叔家和諧多了,姚三叔只有兩子,大郎姚金柱和三郎姚銅柱,都是嫡出,而且兩個和姚大伯家的孩子待在家裡讀書不同,他的長子在滿十五歲就從了軍,現在在幽州做小尉,三郎有樣學樣,今年滿十五歲也瞞著他加入了姚銀書的軍隊去了前線。
主公還稱讚過他兩兒子驍勇,其他二女姚銀珠前年已經出嫁,府裡頭只剩下四個閨女,他們現在只盼著三郎平安回來,憑著主公對於軍人的重視,敢上前線的堂弟定然不會虧待的。
不過他們不擔心,但還是迎來了堂兄弟們,他們求他幫忙去說項,總結起來就是去給他們的次子么子要爵位,他們比他得到的爵位更低,只封了一等子爵。
姚三叔也就嘴上應了應,決定下午去寧王府吃吃飯,別的自然就不提。
他不聰明,但明白主公是說一不二的性子,旨意都下下來了,他才不干蠢事呢?要他說,本來就是泥腿子,現在能封侯封爵,未來還可能封王封公伯的,哪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
姚氏宗親的瑣碎事根本沒打擾到姚靜,因為他們沒敢直接到姚靜面前陳情,姚父姚母被封王很滿足了,小兒子小女兒作為姚靜的平輩,也會有個爵位,至於三代以後,他們才懶得管,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孫子,所以感情沒那麼深刻,加上前些日子姚文慶被殺一事,他們也不敢到姚靜面前,所以親戚們來求,他們想也不想直接推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