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秦奶奶聽見有人喊她「師父」,似乎認出了來人,雙手激動地顫抖著,但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葉齡仙的眼淚也被引出來。
她無比後悔,沒有早一點撥出那個電話。誰能想到,秦嬋君奶奶就是當年棲鳳班的第一當家花旦。而聶丹慈,是她唯一的關門弟子。
聶丹慈四十多歲,到底比葉齡仙成熟穩重一些。她這次過來,不僅帶了助理,隨行的還有一位醫學專家。
然而,老專家用聽診器測了秦奶奶的心臟和肺部,又看了看她的瞳孔,也是搖頭嘆息,「丹慈,多跟老人說說話吧。」
聶丹慈再也忍不住,痛哭失聲。
後半夜,等秦奶奶睡著了,葉齡仙挑重點,把自己遇到秦奶奶的經歷,都告訴了聶丹慈。
當然也包括秦家那對極品夫妻。
「無知,無賴!」聶丹慈氣得大罵那些人。
聶丹慈沒想到,師父晚年會過得這樣悽苦,她傷感地回憶著往事。
「遇到師父那一年,我才六七歲。日本鬼子打過來,全家都在逃難,我跟家人走散了,用煤核把臉塗黑,故意裝成男孩子,一路討飯,才討到棲鳳班。那些年,棲鳳班的日子也不好過,沒人肯收留我,只有師父可憐我,總是把自己的口糧省出來一半,餵給我。後來,她又教我學藝,才讓我有了今天。
「那時候女人唱戲難啊,沒人聽我們咿咿呀呀,師父就下了狠心,教我刀馬旦的工夫,放大招,才能留住觀眾。那時候的拳腳功夫可是真打,既能在台上立足,也能在台下不受人欺負。」
葉齡仙忍不住問:「既然棲鳳班這麼出名,為什麼後來解散了?」
聶丹慈:「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後來日本鬼子越來越多,老百姓都往西、往南逃命去了,誰還有心思聽戲?師父不願意給日本人唱堂會,棲鳳班撐不了多久,自然就散了。
葉齡仙心生敬意,都說戲子無情,可是戰火紛飛的年,也有花旦斷髮、男旦蓄鬚這樣的深明大義。
聶丹慈繼續道:「也幸虧我在棲鳳班學了一身本事,唱出了一些名堂。後來,我家人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棲鳳班的演出照片,這才找到了我,帶我去陝北避難。可是建國後,等我再回來,就再也找不到師父她老人家了。」
「那時候的演出,還有照片?」葉齡仙靈光一閃。
「是的,那時候很多地方都有報社,我們每到一個地方演出,都會有記者來拍照、採訪。」
聶丹慈說著,讓助理打開行李,從裡面取出幾個檔案袋,裡面是報紙、戲本、老照片,無一不記錄著棲鳳班,以及秦嬋君當年的演出盛況。
照片裡的的秦嬋君風華正茂,舉手投足都是英氣。
聶丹慈遺憾道:「那時候,照相機並不罕見,就是留聲機、攝影機太少,幾乎沒有留下師父的聲音和影像。」
葉齡仙卻如獲至寶,「聶師傅,這些足夠了!」
她拿起檔案袋,剛走到門口,程殊墨就從外面進來,「怎麼了?」
原來,他也一直在陪著自己熬夜。
「殊墨哥,我有一個主意。」葉齡仙語氣激動,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程殊墨怔住:「你想給秦奶奶申請民間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葉齡仙點頭:「前天婆婆不是說,上級正在調查一批老同志的歷史情況,打算給他們平反嗎?我想著,以後老藝術家們,肯定也會得到尊重的。不如我們直接找縣裡負責文化宣傳的領導,看看能不能給秦奶奶申請一個民間老藝人的稱號。這樣,就算秦奶奶不能入祖墳,也會有名有姓的,讓更多人記住她。」
一個人不在了,但是能留下姓名,讓人記住她的貢獻,總歸是好的。不管能不能成功,她都要試一試。
「我明白了。仙兒,這事交給我來申請。」程殊墨接過資料。
過去幾年,唱戲的老藝人還是「壞分子」、「下九流」,但是今年八月,上面已經正式宣布,大運動結束了。很多政策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大的方針路線已經改變,文藝復興,百花齊放也是早晚的事。
程殊墨先把電話打到了母親嚴菊那裡,嚴菊也是老一輩,見多識廣,自然也聽過棲鳳班的名頭。
棲鳳班的老師傅曾經拒絕給日本人唱戲,解散後還免費路演,給窮人唱戲。這樣的骨氣,當然值得稱揚。她立即給當地打電話,請負責文化宣傳的同志核實這件事。
嚴菊強調著:「殊墨,我只能請相關同志先去老樹灣看看。至於這位秦老太太,是否符合民間藝術家的標準,還是要根據當地的調查結果來判斷,不是咱們某個人說了算的。」
「媽,我知道,謝謝您。」程殊墨放下電話。
有了京市的關注,縣裡辦事自然高效,當天晚上,就有一個姓趙的特派員,風塵僕僕,趕到了老樹灣。
公社知道了這件事,更是派了不少人過來,參與協助調查。
老樹灣大隊難得來了這麼多「領導」,村民們一個個都好奇,這秦嬋君奶奶到底是什麼來頭。
趙特派員也是老同志了,他先是探望了秦奶奶本人,又看了秦奶奶的資料,立即明白了老人現在的情況,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聶丹慈已經清楚葉齡仙的目的,也亮出自己華聲劇團團長的身份,做證道:「趙特派員,我師父無論技藝,還是人品,都是年輕一輩戲曲人的表率。如果沒有師父她老人家,就不會有今天的聶丹慈,我們華聲劇團,也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戲曲傳承下來。」
葉齡仙的眼淚也被引出來。
她無比後悔,沒有早一點撥出那個電話。誰能想到,秦嬋君奶奶就是當年棲鳳班的第一當家花旦。而聶丹慈,是她唯一的關門弟子。
聶丹慈四十多歲,到底比葉齡仙成熟穩重一些。她這次過來,不僅帶了助理,隨行的還有一位醫學專家。
然而,老專家用聽診器測了秦奶奶的心臟和肺部,又看了看她的瞳孔,也是搖頭嘆息,「丹慈,多跟老人說說話吧。」
聶丹慈再也忍不住,痛哭失聲。
後半夜,等秦奶奶睡著了,葉齡仙挑重點,把自己遇到秦奶奶的經歷,都告訴了聶丹慈。
當然也包括秦家那對極品夫妻。
「無知,無賴!」聶丹慈氣得大罵那些人。
聶丹慈沒想到,師父晚年會過得這樣悽苦,她傷感地回憶著往事。
「遇到師父那一年,我才六七歲。日本鬼子打過來,全家都在逃難,我跟家人走散了,用煤核把臉塗黑,故意裝成男孩子,一路討飯,才討到棲鳳班。那些年,棲鳳班的日子也不好過,沒人肯收留我,只有師父可憐我,總是把自己的口糧省出來一半,餵給我。後來,她又教我學藝,才讓我有了今天。
「那時候女人唱戲難啊,沒人聽我們咿咿呀呀,師父就下了狠心,教我刀馬旦的工夫,放大招,才能留住觀眾。那時候的拳腳功夫可是真打,既能在台上立足,也能在台下不受人欺負。」
葉齡仙忍不住問:「既然棲鳳班這麼出名,為什麼後來解散了?」
聶丹慈:「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後來日本鬼子越來越多,老百姓都往西、往南逃命去了,誰還有心思聽戲?師父不願意給日本人唱堂會,棲鳳班撐不了多久,自然就散了。
葉齡仙心生敬意,都說戲子無情,可是戰火紛飛的年,也有花旦斷髮、男旦蓄鬚這樣的深明大義。
聶丹慈繼續道:「也幸虧我在棲鳳班學了一身本事,唱出了一些名堂。後來,我家人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棲鳳班的演出照片,這才找到了我,帶我去陝北避難。可是建國後,等我再回來,就再也找不到師父她老人家了。」
「那時候的演出,還有照片?」葉齡仙靈光一閃。
「是的,那時候很多地方都有報社,我們每到一個地方演出,都會有記者來拍照、採訪。」
聶丹慈說著,讓助理打開行李,從裡面取出幾個檔案袋,裡面是報紙、戲本、老照片,無一不記錄著棲鳳班,以及秦嬋君當年的演出盛況。
照片裡的的秦嬋君風華正茂,舉手投足都是英氣。
聶丹慈遺憾道:「那時候,照相機並不罕見,就是留聲機、攝影機太少,幾乎沒有留下師父的聲音和影像。」
葉齡仙卻如獲至寶,「聶師傅,這些足夠了!」
她拿起檔案袋,剛走到門口,程殊墨就從外面進來,「怎麼了?」
原來,他也一直在陪著自己熬夜。
「殊墨哥,我有一個主意。」葉齡仙語氣激動,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程殊墨怔住:「你想給秦奶奶申請民間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葉齡仙點頭:「前天婆婆不是說,上級正在調查一批老同志的歷史情況,打算給他們平反嗎?我想著,以後老藝術家們,肯定也會得到尊重的。不如我們直接找縣裡負責文化宣傳的領導,看看能不能給秦奶奶申請一個民間老藝人的稱號。這樣,就算秦奶奶不能入祖墳,也會有名有姓的,讓更多人記住她。」
一個人不在了,但是能留下姓名,讓人記住她的貢獻,總歸是好的。不管能不能成功,她都要試一試。
「我明白了。仙兒,這事交給我來申請。」程殊墨接過資料。
過去幾年,唱戲的老藝人還是「壞分子」、「下九流」,但是今年八月,上面已經正式宣布,大運動結束了。很多政策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大的方針路線已經改變,文藝復興,百花齊放也是早晚的事。
程殊墨先把電話打到了母親嚴菊那裡,嚴菊也是老一輩,見多識廣,自然也聽過棲鳳班的名頭。
棲鳳班的老師傅曾經拒絕給日本人唱戲,解散後還免費路演,給窮人唱戲。這樣的骨氣,當然值得稱揚。她立即給當地打電話,請負責文化宣傳的同志核實這件事。
嚴菊強調著:「殊墨,我只能請相關同志先去老樹灣看看。至於這位秦老太太,是否符合民間藝術家的標準,還是要根據當地的調查結果來判斷,不是咱們某個人說了算的。」
「媽,我知道,謝謝您。」程殊墨放下電話。
有了京市的關注,縣裡辦事自然高效,當天晚上,就有一個姓趙的特派員,風塵僕僕,趕到了老樹灣。
公社知道了這件事,更是派了不少人過來,參與協助調查。
老樹灣大隊難得來了這麼多「領導」,村民們一個個都好奇,這秦嬋君奶奶到底是什麼來頭。
趙特派員也是老同志了,他先是探望了秦奶奶本人,又看了秦奶奶的資料,立即明白了老人現在的情況,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聶丹慈已經清楚葉齡仙的目的,也亮出自己華聲劇團團長的身份,做證道:「趙特派員,我師父無論技藝,還是人品,都是年輕一輩戲曲人的表率。如果沒有師父她老人家,就不會有今天的聶丹慈,我們華聲劇團,也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戲曲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