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葉齡仙懂了,馬師傅這是對後輩寬容,希望他們走得更遠吶。
其實就算時間不斷層,在新文化、新科技的衝擊下,唱戲這行當,也只會越來越沒落。新興事物總要代替老舊事物,這是亘古不變的規律。
指點過後,三位師傅也紛紛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拿手絕活。
現在形勢寬鬆了,他們穿著現代裝,大膽唱起了古代戲,看得大家如痴如醉,叫好連連。
令葉齡仙最意外的,是「紅臉王」關長生。他沒有唱最拿手的關公戲,而是用粗獷、壓低的「黑嗓」,唱了一段包公戲。
「關師傅的嗓子……這是怎麼了?」台下,葉齡仙偷偷問蔣崢雲。
蔣師傅嘆息,「倒嗓了,就是虎崽出事那天,老關把聲帶喊壞了,大夫說治不好了,讓他以後少唱戲。老關消沉了一段時間,後來還是想上台。他唱不了高調,就改唱包公戲了。」
葉齡仙肅然起敬。
關長生壞了嗓子,卻沒有選擇就此封箱,沒有在當紅時全身而退。而是放棄「紅臉王」的招牌,放下過去的榮耀和驕傲,重新改唱包公戲。
這是對戲台的熱愛,也是一個老藝人的風骨。
三位行家和戲迷班同台演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附近的大隊。群眾們都翻山越嶺的,背著馬扎過來看。
就連和老樹灣素來不對盤的西崗大隊,也都不尷不尬地跑過來了。
伸手不打笑臉人,來了都是客。王支書組織大家招呼著,還免費供應茶水,兩個大隊前所未有的和氣,真有點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這也算是戲曲文化的魅力了。
老樹灣從來沒有像今年這麼熱鬧。看著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群,葉齡仙想,也許今天,是她最後一次在老樹灣場戲。可是,愛戲的人這麼多,他們留下來的東西,總會有人,一代一代傳下去吧。
三位師傅雖然厲害,「十八仙兒」的名號也不是蓋的。
很快,有戲迷在台下,又是喊「十八仙兒」,又是喊「女狀元」的,非要讓葉齡仙上台唱,不唱他們就不走了。
葉齡仙也不拿喬,借用馬師傅帶來的二胡,上去自己拉弦子,唱了一段《勸善》。這是《目蓮記》里的經典橋段,也是她從秦嬋君奶奶那裡學來的。
這是大家從來沒有聽過的戲,別說觀眾了,就是三位師傅也都看呆了,只顧著拍手。
馬金水年齡最大,資歷最老,見識也最多。葉齡仙下台後,他直截了當地問:「小葉,你剛剛唱的,是目蓮戲裡的段子?」
葉齡仙點點頭,也很意外:「馬師傅,您也看過目蓮戲?」
馬金水搖頭,「我小時候拜師學藝,聽自己師父說過,華西有個棲鳳班,《目蓮記》、《新竇娥》唱得最好。他們的台柱子,還是位女師傅,大花旦,姓秦。」
難道說的是秦奶奶?棲鳳班在華西,唱的肯定是西調,大花旦,招牌戲也都對得上。
葉齡仙語氣激動,「那位秦師傅,您見過她嗎?能多說說她的事嗎?」
馬金水卻為難,「我那時候唱東調,年齡也不大,跟他們西調的八竿子打不著。除了這些,其它的我也不清楚。只聽說後來,日本鬼子打來了,人人顛沛流離的,很多戲班都解散了,就沒再聽說過她了。」
葉齡仙有些失望,還以為這次就能知道秦奶奶的身世呢,沒想到線索還是斷了。
「小葉啊,你也別灰心。」馬金水想了想,「我還聽說,那秦大師傅曾經收了一個關門弟子。說起這弟子,你肯定也知道,她就是京市華聲劇團的聶師傅!」
「聶丹慈、聶師傅?」
這可真是巧了。難怪「紅纓美人」聶丹慈,當初來紅豐公社招苗子,對同樣融合了西調唱腔的葉齡仙格外青睞。冥冥之中,竟然還有這樣的牽連。
更巧的是,聶丹慈當時回城,見葉齡仙實在執著,還特意給她留了華聲劇團的聯繫方式。
如今,葉齡仙考上戲曲學院,過了元宵節,她和程殊墨就要去學校報到。老樹灣這裡,她最放心不下的,還是秦奶奶和丫丫祖孫倆。
秦奶奶從不提過去的事,老樹灣的秦家人又指望不上。如果能通過聶丹慈了解到秦奶奶的身世,說不定還能有其它轉機。
不過,因為高考成績的事,葉齡仙還沒來得及找聶丹慈求教,自己倒是先接了不少祝賀的、慰問的電話。
最先打來電話的是楚修年。
楚修年沒想到葉齡仙考得這麼好,激動了半天,比葉考生本生還高興,「齡仙,你真是太優秀了,居然考上了戲曲大學!學費、生活費什麼的,都夠用嗎,我馬上匯給你!」
鑑於某人已經在旁冷麵如霜,葉齡仙急忙婉拒,「修年哥,錢的方面真不需要!我已經結婚了,之前的工資和補助都存著呢,上大學足夠了。」
「是啊,你嫁給了程殊墨,他那樣的家庭,怎麼可能會讓你操心這個。」楚修年語氣低落。
葉齡仙只好岔開話題,「修年哥,雖然你不能考大學,但是你可以繼續複習考研啊。高考都恢復了,研究生明年肯定也會開放的!」
楚修年卻苦笑,「我不打算考研,現在出國政策寬鬆了,我已經申請出國留學,主要是想帶我母親去國外治療。」
「先生也要申請出國?她的病不是已經好轉了嗎,我還等著年後回去,給她老人家報喜呢!」葉齡仙著急。
其實就算時間不斷層,在新文化、新科技的衝擊下,唱戲這行當,也只會越來越沒落。新興事物總要代替老舊事物,這是亘古不變的規律。
指點過後,三位師傅也紛紛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拿手絕活。
現在形勢寬鬆了,他們穿著現代裝,大膽唱起了古代戲,看得大家如痴如醉,叫好連連。
令葉齡仙最意外的,是「紅臉王」關長生。他沒有唱最拿手的關公戲,而是用粗獷、壓低的「黑嗓」,唱了一段包公戲。
「關師傅的嗓子……這是怎麼了?」台下,葉齡仙偷偷問蔣崢雲。
蔣師傅嘆息,「倒嗓了,就是虎崽出事那天,老關把聲帶喊壞了,大夫說治不好了,讓他以後少唱戲。老關消沉了一段時間,後來還是想上台。他唱不了高調,就改唱包公戲了。」
葉齡仙肅然起敬。
關長生壞了嗓子,卻沒有選擇就此封箱,沒有在當紅時全身而退。而是放棄「紅臉王」的招牌,放下過去的榮耀和驕傲,重新改唱包公戲。
這是對戲台的熱愛,也是一個老藝人的風骨。
三位行家和戲迷班同台演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附近的大隊。群眾們都翻山越嶺的,背著馬扎過來看。
就連和老樹灣素來不對盤的西崗大隊,也都不尷不尬地跑過來了。
伸手不打笑臉人,來了都是客。王支書組織大家招呼著,還免費供應茶水,兩個大隊前所未有的和氣,真有點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這也算是戲曲文化的魅力了。
老樹灣從來沒有像今年這麼熱鬧。看著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群,葉齡仙想,也許今天,是她最後一次在老樹灣場戲。可是,愛戲的人這麼多,他們留下來的東西,總會有人,一代一代傳下去吧。
三位師傅雖然厲害,「十八仙兒」的名號也不是蓋的。
很快,有戲迷在台下,又是喊「十八仙兒」,又是喊「女狀元」的,非要讓葉齡仙上台唱,不唱他們就不走了。
葉齡仙也不拿喬,借用馬師傅帶來的二胡,上去自己拉弦子,唱了一段《勸善》。這是《目蓮記》里的經典橋段,也是她從秦嬋君奶奶那裡學來的。
這是大家從來沒有聽過的戲,別說觀眾了,就是三位師傅也都看呆了,只顧著拍手。
馬金水年齡最大,資歷最老,見識也最多。葉齡仙下台後,他直截了當地問:「小葉,你剛剛唱的,是目蓮戲裡的段子?」
葉齡仙點點頭,也很意外:「馬師傅,您也看過目蓮戲?」
馬金水搖頭,「我小時候拜師學藝,聽自己師父說過,華西有個棲鳳班,《目蓮記》、《新竇娥》唱得最好。他們的台柱子,還是位女師傅,大花旦,姓秦。」
難道說的是秦奶奶?棲鳳班在華西,唱的肯定是西調,大花旦,招牌戲也都對得上。
葉齡仙語氣激動,「那位秦師傅,您見過她嗎?能多說說她的事嗎?」
馬金水卻為難,「我那時候唱東調,年齡也不大,跟他們西調的八竿子打不著。除了這些,其它的我也不清楚。只聽說後來,日本鬼子打來了,人人顛沛流離的,很多戲班都解散了,就沒再聽說過她了。」
葉齡仙有些失望,還以為這次就能知道秦奶奶的身世呢,沒想到線索還是斷了。
「小葉啊,你也別灰心。」馬金水想了想,「我還聽說,那秦大師傅曾經收了一個關門弟子。說起這弟子,你肯定也知道,她就是京市華聲劇團的聶師傅!」
「聶丹慈、聶師傅?」
這可真是巧了。難怪「紅纓美人」聶丹慈,當初來紅豐公社招苗子,對同樣融合了西調唱腔的葉齡仙格外青睞。冥冥之中,竟然還有這樣的牽連。
更巧的是,聶丹慈當時回城,見葉齡仙實在執著,還特意給她留了華聲劇團的聯繫方式。
如今,葉齡仙考上戲曲學院,過了元宵節,她和程殊墨就要去學校報到。老樹灣這裡,她最放心不下的,還是秦奶奶和丫丫祖孫倆。
秦奶奶從不提過去的事,老樹灣的秦家人又指望不上。如果能通過聶丹慈了解到秦奶奶的身世,說不定還能有其它轉機。
不過,因為高考成績的事,葉齡仙還沒來得及找聶丹慈求教,自己倒是先接了不少祝賀的、慰問的電話。
最先打來電話的是楚修年。
楚修年沒想到葉齡仙考得這麼好,激動了半天,比葉考生本生還高興,「齡仙,你真是太優秀了,居然考上了戲曲大學!學費、生活費什麼的,都夠用嗎,我馬上匯給你!」
鑑於某人已經在旁冷麵如霜,葉齡仙急忙婉拒,「修年哥,錢的方面真不需要!我已經結婚了,之前的工資和補助都存著呢,上大學足夠了。」
「是啊,你嫁給了程殊墨,他那樣的家庭,怎麼可能會讓你操心這個。」楚修年語氣低落。
葉齡仙只好岔開話題,「修年哥,雖然你不能考大學,但是你可以繼續複習考研啊。高考都恢復了,研究生明年肯定也會開放的!」
楚修年卻苦笑,「我不打算考研,現在出國政策寬鬆了,我已經申請出國留學,主要是想帶我母親去國外治療。」
「先生也要申請出國?她的病不是已經好轉了嗎,我還等著年後回去,給她老人家報喜呢!」葉齡仙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