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顧鍾於是只能每個月都只能補上一部分,如今外面便有傳言甚囂塵上,說是顧家如今只剩個空殼,外面的架子雖未倒下,但內囊卻要用盡了。

  顧家在江南的聲望大不如前,名頭也不好用了,顧元科怎麼感受不到其中的落差。

  而謝舒卻從當初一介默默無聞,遭人恥笑的商戶贅婿搖身一變,成為如今名滿江南的金陵文社的文首......

  眼看著周圍人都向著謝舒集聚,顧元科才收回目光,臉上卻忽然露出一點笑意。

  這些天,顧元科一直在關注著謝舒,也調查過謝舒前兩次鄉試的情況。

  謝舒前兩次落第,難道真是無人慧眼識珠嗎?

  自然不是,這謝舒雖十六歲中了秀才,但並非天資卓然之輩,不過是有些聰穎才氣罷了,再加上娶妻之後,心思也浮動了一些,哪裡還能專心學業?

  如今謝舒成了姜鴻的弟子又如何?姜鴻再怎麼厲害,可只有短短半年,謝舒還將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文社上......

  卻不知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道理。

  若文社之首在鄉試之中連個好一點的名次都沒有,那麼江南文人又該怎麼看待他?

  這文社越是給謝舒帶來名氣,反噬起來,也越厲害。

  謝舒真是成也文社,敗也文社!

  只要等鄉試結果一出,一切便分曉

  *

  很快,檢查完畢後,謝舒找到自己的房間,將東西放下。

  每個考生都是單獨一間屋子,從早上到晚上,整整一個白天都須得呆在房間裡。

  好在考題並不算多,若是能夠早點做完,也可以提前出來。

  等考試開始,謝舒拿到考題,和標準題型一樣,經義三道,詩賦各一篇,論一章,還有三道時策。

  謝舒一目十行,大致看了看考點,發現經義都是文社曾經探討過的,不禁微微一笑,接著又看詩賦。

  詩的主題以一句古詩「黃華如散金」為主旨。

  若是沒讀過此詩,難以領悟其中的奧義,只以為這句詩是描寫秋景,黃華作菊花解釋。

  不過實際上這是描寫清明前後,春色景象。

  對謝舒來說,雖需要思量一下,但難度並不大,賦題則出自《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大意是講述聖人的誠和明,這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命題,不像前者那樣具有誤導性。

  謝舒心中有數,於是繼續往下看去。

  試論取自《漢書》韓信列傳:「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意思是韓信與蕭何交談過幾次,蕭何對韓信的才能感到驚奇。

  聯繫上文,可以得知此時剛加入劉邦的軍隊時,韓信不過是一名逃兵。出題者的用意不難看出,是讚賞蕭何能夠慧眼識英雄,發現韓信的才學。

  謝舒先寫下一句破題「知所以圖天下之勢,而後可識天下之才矣。」

  至於時策謝舒略略掃過一眼,便放在一邊了。

  ......

  出題的十多位考官半月前便已入簾,這些日子都住在貢院,什麼事都不能做,直到判卷完成才能出去。

  這時見鄉試終於開始,考官們已經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開始交談起來:

  「不知道這一屆的鄉試如何?」

  「你們還記得上一屆的解元王靜沒有,他去年會試也是中了,只是殿試麼,差了一步,摘得榜眼,可惜了。」

  「哦?我們江南已經許久沒出一個狀元了,王靜師從左然,也不成麼?」

  「時也命也,狀元豈是那麼好出的?倒不如關心關心今日的鄉試,那個叫謝舒的學生,你們可知道?」

  「你是說那個舉辦金陵文社的謝舒?我也正想說他呢......」

  聞聽到「謝舒」二字,那位來自京城的主考官露出幾分興味之色。

  雖然遠在京城,但這位主考官也聽說過之前陛下南巡,看中了姜鴻如今的弟子,準備授予「左拾遺」的官職,卻被謝舒拒絕的事情。

  原本,主考官也想不到自己這次鄉試,能夠遇到謝舒,畢竟謝舒的師兄呂朔早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中了狀元。

  而這謝舒為何二十有一,還需要考取這鄉試呢?

  再加上這金陵文社四個字主考官聽起來尤為陌生,他一離開京城就直奔江南省的貢院,期間從未出過驛站,也不曾見過其他人,自然無從知曉什麼消息,因此不發一言,洗耳恭聽。

  這些人沉悶多日,現下打開了話匣子,一言一語,將謝舒如何一夜揚名,到後面舉辦文社的事情一說,個個都有自己的見解。

  年紀輕一些的還算開明,他們有的甚至還參加過文社,說起來的時候,仍覺得十分新鮮。

  這時,一個年長的老先生卻露出不喜之色,他向來覺得這文社不是正統,謝舒還是秀才,拜了姜鴻這樣的大儒為師,只知道整日群結集社,不免皺眉道:「此人有沽名釣譽、眩世炫俗之嫌。」

  老先生本就德高望重,他一開口,即便其他人心中有異議,也不好再說什麼了。

  反倒是那位主考官含笑打了圓場道:「考試日落才結束,諸位大人要不先喝些熱茶吧。」

  第077章

  當天鄉試結束後, 所有試卷經過糊名等等工序,送到各位考官的手中。

  今年參加鄉試的人共有三千多人,可想而知, 試卷數量的龐大和駁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