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頁
於是,楚恬又接著說,“大伯母怕是凶多吉少。”
凶多吉少!
雲棲如遭雷擊,腦袋裡頭嗡嗡作響,臉上血色盡褪,身子搖搖欲墜。
好在楚恬早有準備,將人穩穩扶住。
太子妃對永寧軒突然走水的事,也感到萬分驚訝與不解,不禁問:“好好的,永寧軒怎麼會走水?可只永寧軒為何走水?”
得此一問,太子目光幽幽,緘默不言。
而楚恬這邊則沉默了很久,才輕聲說:“暫時還不好說。”
這會兒,雲棲已經漸漸冷靜下來,一向很準的直覺告訴她,永寧軒走水絕非意外,一定是人為。
至於是何人所為……天大的仇,要放火殺人。
此人必定要有很充足的殺人動機。
雲棲自然而的就想到了當今天子。
當今天子沒想到昭懷太子妃竟然知道當年先皇后之死的真相,更沒想到時隔多年以後,昭懷太子妃竟然還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太子。
於是,當今天子決定殺人滅口,順便泄憤。
可仔細一想,雲棲又覺得這個推斷有些說不通。
倘若皇帝真有心除掉昭懷太子妃,方法有無數種。
皇帝大可以命人神不知鬼不覺的悄悄動手,事後只需稍加掩飾,道昭懷太子妃是急病暴斃,或是意外身亡即可。
皇帝根本沒必要鬧出這麼大動靜,更沒必要選擇放火殺人。
水火無情,萬一大火熾燃,順風勢蔓延,失去控制,不只會燒掉永寧軒,燒毀整個昌寧行宮,甚至還有可能殃及昌寧城。
雲棲不敢說自己了解當今天子,但她相信,當今天子並不是傻子瘋子,不會為除掉一個昭懷太子妃,做出這般瘋狂又不計後果的事。
既然這事兒不是皇帝命人做的,那又會是誰呢?
雲棲抬眼望了望楚恬和太子身上穿的吉服,驀然想起今日是昭懷太子的忌日。
雲棲腦中猛地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想。
昭懷太子妃會不會……有沒有可能是放火自盡的?
這個念頭簡直太大膽了,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但細想之下,也並非絕無可能。
雲棲想,就在數日前,在她即將啟程從行宮返回皇宮時,昭懷太子妃特意托木槿姑姑,將一隻裝有一條手帕的木匣交給她,托她暫時代為保管,等回頭得了機會,親手把這木匣交到懿寧長公主手中。
自接手那隻木匣開始,她心裡就有個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昭懷太子妃為何不命人直接將那隻木匣送往柱州,送到懿寧長公主手中?
就打著昭懷太子妃擔心京都城距離柱州路途遙遠,怕木匣在中途損壞或遺失,無法完好無損的送到懿寧長公主手中。
那麼,昭懷太子妃又為何不等到來日懿寧長公主還朝,自己親手將這匣子交到長公主手中呢?
如今想來,昭懷太子妃會不會在將木匣託付給她的時候,就存了自盡的念頭。
昭懷太子妃知自己等不到懿寧長公主回來,無法親手將木匣交到懿寧長公主手中,所以才會要她來完成之後的事。
倘若她猜的不錯,昭懷太子妃果然是焚|火|自|盡,那麼昭懷太子妃便不是凶多吉少,而是絕無生還的可能了。
想到此處,雲棲的心不由得又往下沉了沉。
為什麼,昭懷太子妃為何要選擇自盡呢?
是怕皇帝報復,惶惶不可終日,不如一了百了?
是過於自責,自責自己明知先皇后的真正死因,明知蕭氏一族的冤屈,多年來卻選擇明哲保身,毫不作為,才羞憤難當,以死謝罪?
還是煢煢孑立二十載,實在受不住與愛人陰陽兩隔的煎熬,最終決定要下去陪愛人作伴?
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
楚恬知雲棲與昭懷太子妃有些交情,昭懷太子妃突遭不測,雲棲心裡必定很不好受。
可當著哥嫂的面,他實在不能做的更多,只能緊緊握住雲棲的手。
雲兒不疼,雲兒不怕。
……
昌寧行宮的大火,在第二日晌午才徹底撲滅。
永寧軒已在大火中化為廢墟,芳園也燒成一片焦土。
一同化為焦炭的還有昭懷太子妃,以及昭懷太子妃最親信的宮人木槿姑姑。
經調查,大火是從芳園開始著起來的。
芳園中有明顯的,火油燃燒留下的痕跡。
顯然,永寧軒的大火不是意外,而是有人存心縱火。
在又經過一番詳實的調查以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永寧軒的大火是昭懷太子妃自己放的。
至於昭懷太子妃為何要縱|火|自|焚,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昭懷太子妃因過于思念亡夫,悲傷成疾,事發當日又飲了酒,是在神志不清,精神錯亂的情況下,才親手炮製了這樣一場慘劇。
對於昭懷太子妃的死,大多數人都是扼腕嘆息。
畢竟,昭懷太子妃一直以來都是個有口皆碑的好人。
除了感念昭懷太子妃對昭懷太子一片深情,忠貞剛烈的以外,也少不了有譴責的聲音。
自盡的方式有許多種,為何偏偏一定要選擇自|焚呢?
幸好大火撲救及時,萬一大火失控,昭懷太子妃這是準備帶多少人為自己陪葬?
無論是惋惜讚揚的,還是指責謾罵的,逝者已矣,總該讓逝者早日入土為安。
凶多吉少!
雲棲如遭雷擊,腦袋裡頭嗡嗡作響,臉上血色盡褪,身子搖搖欲墜。
好在楚恬早有準備,將人穩穩扶住。
太子妃對永寧軒突然走水的事,也感到萬分驚訝與不解,不禁問:“好好的,永寧軒怎麼會走水?可只永寧軒為何走水?”
得此一問,太子目光幽幽,緘默不言。
而楚恬這邊則沉默了很久,才輕聲說:“暫時還不好說。”
這會兒,雲棲已經漸漸冷靜下來,一向很準的直覺告訴她,永寧軒走水絕非意外,一定是人為。
至於是何人所為……天大的仇,要放火殺人。
此人必定要有很充足的殺人動機。
雲棲自然而的就想到了當今天子。
當今天子沒想到昭懷太子妃竟然知道當年先皇后之死的真相,更沒想到時隔多年以後,昭懷太子妃竟然還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太子。
於是,當今天子決定殺人滅口,順便泄憤。
可仔細一想,雲棲又覺得這個推斷有些說不通。
倘若皇帝真有心除掉昭懷太子妃,方法有無數種。
皇帝大可以命人神不知鬼不覺的悄悄動手,事後只需稍加掩飾,道昭懷太子妃是急病暴斃,或是意外身亡即可。
皇帝根本沒必要鬧出這麼大動靜,更沒必要選擇放火殺人。
水火無情,萬一大火熾燃,順風勢蔓延,失去控制,不只會燒掉永寧軒,燒毀整個昌寧行宮,甚至還有可能殃及昌寧城。
雲棲不敢說自己了解當今天子,但她相信,當今天子並不是傻子瘋子,不會為除掉一個昭懷太子妃,做出這般瘋狂又不計後果的事。
既然這事兒不是皇帝命人做的,那又會是誰呢?
雲棲抬眼望了望楚恬和太子身上穿的吉服,驀然想起今日是昭懷太子的忌日。
雲棲腦中猛地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想。
昭懷太子妃會不會……有沒有可能是放火自盡的?
這個念頭簡直太大膽了,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但細想之下,也並非絕無可能。
雲棲想,就在數日前,在她即將啟程從行宮返回皇宮時,昭懷太子妃特意托木槿姑姑,將一隻裝有一條手帕的木匣交給她,托她暫時代為保管,等回頭得了機會,親手把這木匣交到懿寧長公主手中。
自接手那隻木匣開始,她心裡就有個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昭懷太子妃為何不命人直接將那隻木匣送往柱州,送到懿寧長公主手中?
就打著昭懷太子妃擔心京都城距離柱州路途遙遠,怕木匣在中途損壞或遺失,無法完好無損的送到懿寧長公主手中。
那麼,昭懷太子妃又為何不等到來日懿寧長公主還朝,自己親手將這匣子交到長公主手中呢?
如今想來,昭懷太子妃會不會在將木匣託付給她的時候,就存了自盡的念頭。
昭懷太子妃知自己等不到懿寧長公主回來,無法親手將木匣交到懿寧長公主手中,所以才會要她來完成之後的事。
倘若她猜的不錯,昭懷太子妃果然是焚|火|自|盡,那麼昭懷太子妃便不是凶多吉少,而是絕無生還的可能了。
想到此處,雲棲的心不由得又往下沉了沉。
為什麼,昭懷太子妃為何要選擇自盡呢?
是怕皇帝報復,惶惶不可終日,不如一了百了?
是過於自責,自責自己明知先皇后的真正死因,明知蕭氏一族的冤屈,多年來卻選擇明哲保身,毫不作為,才羞憤難當,以死謝罪?
還是煢煢孑立二十載,實在受不住與愛人陰陽兩隔的煎熬,最終決定要下去陪愛人作伴?
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
楚恬知雲棲與昭懷太子妃有些交情,昭懷太子妃突遭不測,雲棲心裡必定很不好受。
可當著哥嫂的面,他實在不能做的更多,只能緊緊握住雲棲的手。
雲兒不疼,雲兒不怕。
……
昌寧行宮的大火,在第二日晌午才徹底撲滅。
永寧軒已在大火中化為廢墟,芳園也燒成一片焦土。
一同化為焦炭的還有昭懷太子妃,以及昭懷太子妃最親信的宮人木槿姑姑。
經調查,大火是從芳園開始著起來的。
芳園中有明顯的,火油燃燒留下的痕跡。
顯然,永寧軒的大火不是意外,而是有人存心縱火。
在又經過一番詳實的調查以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永寧軒的大火是昭懷太子妃自己放的。
至於昭懷太子妃為何要縱|火|自|焚,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昭懷太子妃因過于思念亡夫,悲傷成疾,事發當日又飲了酒,是在神志不清,精神錯亂的情況下,才親手炮製了這樣一場慘劇。
對於昭懷太子妃的死,大多數人都是扼腕嘆息。
畢竟,昭懷太子妃一直以來都是個有口皆碑的好人。
除了感念昭懷太子妃對昭懷太子一片深情,忠貞剛烈的以外,也少不了有譴責的聲音。
自盡的方式有許多種,為何偏偏一定要選擇自|焚呢?
幸好大火撲救及時,萬一大火失控,昭懷太子妃這是準備帶多少人為自己陪葬?
無論是惋惜讚揚的,還是指責謾罵的,逝者已矣,總該讓逝者早日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