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不太熟的二人便坐在了老崔的土灶旁,就著鐵鍋開始暢飲。

  男人的情誼在酒杯里滋生得也是特別快。

  胡雪松對於外甥女的這突如其來的姻緣一直帶了三分懷疑。因為他聽了許多不好的傳言,都說是世子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迫了落雲屈從的。

  不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落雲看不見,還忙著給韓臨風餵食,同時小聲叮嚀著他,注意傷口不要貪杯,這一份的關懷體貼絲毫不做假。

  而且當初落雲親自寫信給自己,讓自己幫襯著找尋韓臨風的下落。

  依著他對落雲的了解,若是這世子用了強迫法子,落雲這樣的硬脾氣會默默牢記在心,一輩子都不能原諒的。

  到時候,外甥女不學潘氏金蓮,給世子灌一碗濃稠毒藥就不錯了。怎麼會親自求人去營救他呢?

  落雲可不會如尋常的女兒家那樣,輕易認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

  眼下這一對小兒女,倒是看起來你儂我儂,完全是新婚燕爾的模樣。至此胡雪松也算徹底放下心來。

  落雲曾經跟他含糊解釋過,說是兩人互為鄰居,總是碰面,日久生情。胡雪松是粗糙漢子,自然不會刨根問底,詢問二人相識過程。

  只是就著彥縣的情形,胡雪松借著酒勁宣洩了下無能為力的無奈。

  胡雪松親眼看到有婦人咬破自己手指,讓那嗷嗷待哺的孩兒吮血。那樣的場景,任何熱血漢子都熬受不住的。

  聽著舅舅講述彥縣顛沛流離的人間殘局,再甘醇的酒也有些飲不下去了。

  韓臨風聽著,緩緩開口道:「若是一直沒糧,只怕餓死的人要比淹死的還多。」

  這次河堤開裂,淹了三個鄉縣,因為之前洪汛到來,有大半的百姓都早早撤離了,所以傷亡不算太慘重。

  可是田地被淹,百姓這一年的飯食都沒有了著落。若是不備下幾個月口糧,只怕又要造成更大的動盪。

  一時間,別院裡只有柴火噼啪的聲響,眾人都陷入了沉默。

  胡雪松想到激奮處,狠狠摔了杯子:「我每次來京城,見權貴的宴會不斷,酒肉不缺,當真是太平盛世一般。可是這些貴人們倒是出來走一走,看看百姓們們過的都是什麼日子!再這樣下去,只怕要有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可恨我這一身蠻力,卻全無用途,倒不如脫了官袍,劫富濟貧的好!」

  落雲見舅舅失言,連忙摸索倒了一杯茶,遞給了舅舅:「您醉了,還是喝茶緩一緩吧。」

  他罵的權貴里,其實也捎帶了韓臨風這樣的皇族,落雲自然要將話往回扯一扯。

  不過韓臨風卻將落雲的茶水推走,又給胡雪松倒了一杯酒:「就算舅舅不說,我等皇族自該反省。這院子沒有旁人,不妨讓他暢所欲言,也算痛快一下,畢竟舅舅還要折返回彥縣,再看鄉里的悽慘情形,若不鬆懈一下,如何能挨得住?」

  胡雪松也自知失言,抱拳與韓臨風表達歉意,又嘆了一口氣:「痛快了嘴又能怎樣,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韓臨風開解道:「舅舅莫急,朝廷也知安穩民心的重要。李大人已經命令工部改造了幾艘海船,準備從別處調糧。但是眼下的燃眉之急,是設粥鋪賑濟災民……」

  說到這,二人又各自不說話了。

  落雲一直在旁邊默默地聽,直到這時,她和緩開口:「若想緊急籌備些糧,其實還有一法,就是有些觸犯律法……」

  兩個人的目光都移來,蘇落雲清了清嗓子道:「我因為收買香料,經常跑去碼頭集市,聽那些跑船的船工說,這幾年,糧食的銷路比香料好多了,尤其是將糧食轉到北方賣,能多賣三倍的價錢。所以許多糧商這幾年都在囤積居奇,積攢了不少糧食再轉到北方賣……」

  聽了這話,韓臨風和胡雪松心裡都懂。北方的曹盛招兵買馬,自然緊缺糧食,那些倒賣北方的糧食,大半也是賣給曹盛的。

  他在民間聲望頗高,許多大豪紳願意拿出錢財資助他收回故土,所以買起糧來也很闊綽。

  落雲又繼續道:「不過糧商們最近的日子也不好過,陛下打擊私販子,同時為了斷絕北地糧路,通關比以前嚴了許多。許多糧商的私糧運不出去,又因為不肯賤價來賣,以至於在米倉生蟲……若是能想法子收購到這些私糧,應該能緩解彥縣之急。」

  大魏的糧價與鹽價一律定下公價,不可胡亂漲價。若按公價賣,這些糧食必定不能賣高價。

  那些商人都是無利不起早,他們還指望著趁著水災混亂,高價入市呢。

  胡雪松是水兵專管物質買賣的,聽外甥女這麼一說,他就懂了。若是能買到私糧,的確能緩解彥縣之急。

  只是現在上面查得緊,若被抓到,都是掉腦袋的罪過。這些糧食都不露頭,要去哪裡尋買?而且若是價格太高,又從何處籌備到錢銀來買?

  韓臨風淡淡說道:「我身有恆產,雖然不多,可是也能稍微解決彥縣百姓燃眉之急,只是阿雲可有門路找到那些私糧販子?」

  胡雪松卻覺得外甥女這樣太擔風險,立刻阻道:「就算是為了賑災,可是這也是買私糧,一旦被查,罪名可大可小,這……恐怕不妥吧。」

  落雲卻已經有了思路,說道:「大魏律例,捐入寺廟的香火糧油都不必再另行賦稅。待找了糧商,談妥了價錢,讓他將這些糧食捐入彥縣的寺廟,而寺僧則可以以車路費的名義付給販子糧錢,最後由廟裡的僧人組織粥鋪為災民放粥。這便正經過了明路,也不必再交賦稅。世子遇險,能夠安然回來,就是佛祖保佑,北鎮王府捐些錢財,請高僧做法事善舉,也合情合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