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王安石深知自己這位親家,能說出這番話也不足為奇,當即反駁道:“若放棄岷州,自有人會取,則秦州、熙州、河州皆受其敵。”
趙頊道:“誠然。若是放棄岷州,則是兩路脅股之間,又生一夏國。王韶已經返回熙河,責成他好好應機處置吧。”
眾臣退下後,趙頊單獨留下王安石道:“朕聽聞民間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於出言不遜,卿聽說了嗎?”
王安石道:“臣前日也聽御史盛陶言及此事,已令市易司召集免行人戶,若願意,可以直接出錢,若不願,可依舊供行。法度若有不及之處,須因事修改,乃全無害。陛下若是擔憂免行錢擾民,可立法限定錢數,不許再增加好了。”
趙頊舒了口氣:“如此便好。市易之事,譬如米麥能平價便民,固然是好。其他買賣過於瑣碎,市易既零賣,民間就零賣不得,恐怕有會有礙民生。”
王安石固執道:“不然,小民必藉資於大姓,大姓取利厚,故小民收利薄。如今市易司收利薄,小民自然得利,又怎麼有害民之理。”
趙頊嘆道:“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不便,兩宮乃至泣下,憂慮京城亂起,以為天旱是因為失卻人心所致。”
王安石知道趙頊一向對市易法疑慮頗多,近來久旱不雨,京中流言紛紛,自己要承受百官的壓力,又要屢屢面對皇帝的質疑,當真是心力焦悴,忍不住提高了聲音道:“朝廷有所聞,必當考覆事實。後族向經自來影占行人,曹佾大興土木營造宅邸,賒買木植又不肯還錢,呂嘉問等人奉公執法,不避權貴,他們怎麼能沒有怨言?近日更是屢遭近習詆毀。陛下治身比堯舜無愧,至於難壬人,疾饞說,與堯舜實異!”
王安石犯顏諫上,趙頊早就見慣了,京畿久旱,眾人皆以為天意示警,加上兩宮的哭訴,他不能不在意,皺眉問道:“如此說來,何故士大夫皆言市易、免行不便?”
王安石真的有些急了:“士大夫或不快朝廷政事,或與近習相為表里,所以紛紛言市易法不便。然而陛下喜怒賞罰不以聖心為主,唯左右小人是從,如此何能興起治道?唐末二百年危亂相從,豈有他故,但以左右近習擾政而已。臣以衰晚之年,備位於此,若陛下一味如此,臣雖夙夜勤勞,何能有補?願陛下深思,臣告退。”言罷起身離去。
趙頊突然覺得憤懣,雖然他與王安石屢有爭執,但皆是就事論事,心中並無芥蒂。而這兩年情況漸漸變得不同,他自認為與王安石君臣相知,風雲際會,縱觀古今亦是罕見,本朝無論是趙普還是呂夷簡,無人能有王安石為相時的權柄,可是他如今已不再是即位之初的少年天子,王安石又太固執己見,屢屢挑戰他的權威。他心中升起一股無名之火,猛地把案上的奏疏一股腦掃到地上。
這日中午,雲娘寫了幾頁書,正要用午膳,卻見趙頊的貼身內侍閻守懃愁眉苦臉的過來:“娘子快去福寧殿看看吧,官家自昨日以來就將自己鎖閉殿內,除了見大臣,批閱奏摺,旁的一概不顧,也不肯用膳就寢,長此以往,恐有礙聖體啊。”
雲娘聞言,忙對暖玉道:“你去幫我把剛做的百味羹盛好,我要去見官家。”
雲娘走到福寧殿前剛要進去,卻聽趙頊冷冷道:“出去!你們想要抗旨嗎?”
雲娘嘆息一聲,放緩了聲音道:“是我。”
趙頊這才放她進來,雲娘見閣內奏摺文書散落一地,一言不發上前去整理,趙頊擺手制止她:“你不用做這些瑣事,定是閻守懃這個老狐狸看情形不妙,所以搬你做救兵。”
雲娘笑道:“官家不用怪他,他也是為難。我做了百味羹,正好沒來得及用午膳,一起來用些吧。”
趙頊眉頭稍展:“很久沒吃過你親手做得百味羹了。”
雲娘向閻守懃使了個眼色,他連忙招呼內侍魚貫而入擺上膳食。趙頊始終是心緒不佳,勉強用了些就停下筷子。內侍們剛要將膳食撤下,卻見雲娘皺眉道:“且慢,我還沒吃飽呢,辛苦做的羹湯無人賞識,自己多用一些都不行嗎。”
饒是趙頊愁腸百結,此時也破顏一笑,只得看在她的面子上勉力加餐。雲娘待眾人退下,輕聲勸道:“天下事不可猝為,官家宜保重聖躬。”
趙頊悶聲道:“我自即位以來,自問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每事唯恐傷民。便是推行新法,也是為了富國富民,並非不恤人言。可如今卻如何,士大夫流言紛紛,皆謂新法害民,加之久旱不雨,邊地爭端日起,難道真的是上天在示警嗎?”
雲娘搖頭道:“官家求治心切,銳意革新,難免會斷了一些人的財路,有議論之聲也是必然。官家熟讀經史,當知歷代變法皆是如此。至於天氣久旱,便是堯舜之時亦有天災,只要用心賑濟,又何必過分憂畏?”
趙頊笑了:“娘子莫非是王相公的學生,你的論調和他一模一樣。這話雖然有理,但朕是天子,豈能不畏天變。”
雲娘知道歷代帝王大多都信天人感應,宋代尤其如此,也知自己一時不能扭轉他的觀念,遂轉移話題問:“王韶離京也有了一段時日,河州可有消息傳來?”
趙頊道:“誠然。若是放棄岷州,則是兩路脅股之間,又生一夏國。王韶已經返回熙河,責成他好好應機處置吧。”
眾臣退下後,趙頊單獨留下王安石道:“朕聽聞民間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於出言不遜,卿聽說了嗎?”
王安石道:“臣前日也聽御史盛陶言及此事,已令市易司召集免行人戶,若願意,可以直接出錢,若不願,可依舊供行。法度若有不及之處,須因事修改,乃全無害。陛下若是擔憂免行錢擾民,可立法限定錢數,不許再增加好了。”
趙頊舒了口氣:“如此便好。市易之事,譬如米麥能平價便民,固然是好。其他買賣過於瑣碎,市易既零賣,民間就零賣不得,恐怕有會有礙民生。”
王安石固執道:“不然,小民必藉資於大姓,大姓取利厚,故小民收利薄。如今市易司收利薄,小民自然得利,又怎麼有害民之理。”
趙頊嘆道:“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不便,兩宮乃至泣下,憂慮京城亂起,以為天旱是因為失卻人心所致。”
王安石知道趙頊一向對市易法疑慮頗多,近來久旱不雨,京中流言紛紛,自己要承受百官的壓力,又要屢屢面對皇帝的質疑,當真是心力焦悴,忍不住提高了聲音道:“朝廷有所聞,必當考覆事實。後族向經自來影占行人,曹佾大興土木營造宅邸,賒買木植又不肯還錢,呂嘉問等人奉公執法,不避權貴,他們怎麼能沒有怨言?近日更是屢遭近習詆毀。陛下治身比堯舜無愧,至於難壬人,疾饞說,與堯舜實異!”
王安石犯顏諫上,趙頊早就見慣了,京畿久旱,眾人皆以為天意示警,加上兩宮的哭訴,他不能不在意,皺眉問道:“如此說來,何故士大夫皆言市易、免行不便?”
王安石真的有些急了:“士大夫或不快朝廷政事,或與近習相為表里,所以紛紛言市易法不便。然而陛下喜怒賞罰不以聖心為主,唯左右小人是從,如此何能興起治道?唐末二百年危亂相從,豈有他故,但以左右近習擾政而已。臣以衰晚之年,備位於此,若陛下一味如此,臣雖夙夜勤勞,何能有補?願陛下深思,臣告退。”言罷起身離去。
趙頊突然覺得憤懣,雖然他與王安石屢有爭執,但皆是就事論事,心中並無芥蒂。而這兩年情況漸漸變得不同,他自認為與王安石君臣相知,風雲際會,縱觀古今亦是罕見,本朝無論是趙普還是呂夷簡,無人能有王安石為相時的權柄,可是他如今已不再是即位之初的少年天子,王安石又太固執己見,屢屢挑戰他的權威。他心中升起一股無名之火,猛地把案上的奏疏一股腦掃到地上。
這日中午,雲娘寫了幾頁書,正要用午膳,卻見趙頊的貼身內侍閻守懃愁眉苦臉的過來:“娘子快去福寧殿看看吧,官家自昨日以來就將自己鎖閉殿內,除了見大臣,批閱奏摺,旁的一概不顧,也不肯用膳就寢,長此以往,恐有礙聖體啊。”
雲娘聞言,忙對暖玉道:“你去幫我把剛做的百味羹盛好,我要去見官家。”
雲娘走到福寧殿前剛要進去,卻聽趙頊冷冷道:“出去!你們想要抗旨嗎?”
雲娘嘆息一聲,放緩了聲音道:“是我。”
趙頊這才放她進來,雲娘見閣內奏摺文書散落一地,一言不發上前去整理,趙頊擺手制止她:“你不用做這些瑣事,定是閻守懃這個老狐狸看情形不妙,所以搬你做救兵。”
雲娘笑道:“官家不用怪他,他也是為難。我做了百味羹,正好沒來得及用午膳,一起來用些吧。”
趙頊眉頭稍展:“很久沒吃過你親手做得百味羹了。”
雲娘向閻守懃使了個眼色,他連忙招呼內侍魚貫而入擺上膳食。趙頊始終是心緒不佳,勉強用了些就停下筷子。內侍們剛要將膳食撤下,卻見雲娘皺眉道:“且慢,我還沒吃飽呢,辛苦做的羹湯無人賞識,自己多用一些都不行嗎。”
饒是趙頊愁腸百結,此時也破顏一笑,只得看在她的面子上勉力加餐。雲娘待眾人退下,輕聲勸道:“天下事不可猝為,官家宜保重聖躬。”
趙頊悶聲道:“我自即位以來,自問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每事唯恐傷民。便是推行新法,也是為了富國富民,並非不恤人言。可如今卻如何,士大夫流言紛紛,皆謂新法害民,加之久旱不雨,邊地爭端日起,難道真的是上天在示警嗎?”
雲娘搖頭道:“官家求治心切,銳意革新,難免會斷了一些人的財路,有議論之聲也是必然。官家熟讀經史,當知歷代變法皆是如此。至於天氣久旱,便是堯舜之時亦有天災,只要用心賑濟,又何必過分憂畏?”
趙頊笑了:“娘子莫非是王相公的學生,你的論調和他一模一樣。這話雖然有理,但朕是天子,豈能不畏天變。”
雲娘知道歷代帝王大多都信天人感應,宋代尤其如此,也知自己一時不能扭轉他的觀念,遂轉移話題問:“王韶離京也有了一段時日,河州可有消息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