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百官默默地觀察兩人,不得不猜測,即使大婚了,這兩人躺在龍床上也只是蓋著被子純睡覺。

  ……也對,有人好男風,有人不感興趣,縱是賀蘭將軍生得俊美,也不能強按牛頭喝水吧?

  百官們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合理」解釋,卻不知蕭明晟和賀蘭敏之不管對外的關係如何改變,他們都不愛在外人面前太過親近。因為有些真實的情態,只屬於彼此。

  往往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就足夠了。

  其他的,當然要回寢宮裡再繼續。

  蕭明晟看了一眼武官最前方的賀蘭敏之,勾了勾唇角。

  作者有話要說:#這個媽,我養了#

  #爹剛死媽就來了,是不是哪裡不對#

  #不是爹掛了媽才來,而是爹掛了,媽才終於迎來了再刷機會#

  #以為朕只是想養一個貼心閨女?太天真了#

  #所有人都以為我們晚上蓋著棉被純聊天,具體什麼就不拿來刺激他們了#

  #朕好這一口,特別好~#

  ***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幻冥 5個;道可道、歸字謠、懶惰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幻冥 39瓶;生如夏花 30瓶;墨墨、枕上書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46章 大唐盛世46

  十九年後,正是晟安三十五年[公元708年]。

  大明宮, 含涼殿。

  八月, 太液池上的荷花正值花期, 花開正好。

  一身玄色常服的蕭明晟與賀蘭敏之坐在一起,執杯對飲, 欄外便是熙熙攘攘的碧色荷葉與亭亭玉立的嬌艷荷花,夕陽斜照,正是難得的悠閒時光。

  就在這時, 含涼殿外傳來了明朗清脆的呼喊聲, 一聽便知是誰到了。

  「阿耶!阿耶舅舅!明空來啦!」

  蕭明晟嫌人多礙眼, 為了與賀蘭敏之獨處,殿內伺候的宮人早早的打發到外面守著。這時候能夠大呼小叫地走進來的人, 完全不必做他想。

  大步走進含涼殿中的是一個雙十年華的年輕女子, 五官明艷, 鳳眸動人。一身明黃宮裝, 華美又不失颯爽。細細看去,那宮裝上竟繡著四爪金龍, 纖毫畢現, 栩栩如生。

  若是有人對比這身宮裝與皇太子的服飾就能夠發現, 除了款式為女子裙裝以外, 上面的圖案分明是大唐太子才能夠使用的。

  此人不是別人, 正是蕭明晟多年前從陳王李忠那裡過繼來的女兒,名叫李曌,小字明空, 初封朝陽公主。十五及笄之後,被蕭明晟立為儲君,是為皇太女。

  歷數各朝各代,皇太女的存在可謂是太過出格,比當初先帝遺詔賜了當今聖上一位男後還要出格。不過,朝中百官反對的呼聲出乎意料得低,一方面是蕭明晟在百姓中的威望極高,他認為朝陽公主德配太女之位,百姓們便認為皇太女巾幗不讓鬚眉。而且,朝陽公主年紀不大,卻也是真真正正辦過不少實事的,這些百姓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朝堂再不是曾經男人的天下了,從晟安三年開始,長安出現了第一家女學,不少世家貴女、京城才女都參與進女學的開辦後,一切就在變化,只是不曾被男人們正視而已。

  待得晟安十六年,蕭明晟大婚後不久的一次朝會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蕭明晟故意向官拜黃門侍郎的上官庭芝詢問上官婉兒的事情,理由是他得知上官婉兒所做的山水詩後,非常欣賞。

  上官庭芝為官多年,還算穩得住,當即代替上官婉兒表達了對蕭明晟的感激與敬仰。

  但蕭明晟並沒有就此放過,而是直接下旨,宣上官婉兒覲見。

  這一日,無疑被大唐有志女子所銘記,因為正是這一天,大唐女子的命運開始轉變。

  聖人當眾考校上官婉兒,而上官婉兒不負才女之名,文不加點,須臾而成,辭藻華麗,乃有祖父「上官體」之風。

  聖上大悅。

  就在百官以為蕭明晟對上官婉兒有了興趣,打算納入宮做皇妃的時候,蕭明晟下旨,卻是封上官婉兒為直學士,入弘文館。

  六個月後,聖上又下旨,設立修文館,廣招天下詞學之士,不拘男女,寫詩賽詩,提拔獎掖,而主持修文館建立的,正是上官婉兒。

  晟安十七年,官拜修文館學士的上官婉兒上書,請開女子科舉。

  百官譁然,不少大臣認為此舉大不韙,絕不可開首例。

  蕭明晟也是個狠人,允百官就此當殿辯論,反對者十人,贊同者十人,於含元殿中分說,再有蕭明晟裁決。

  這一辯論,從日出東方辯至金烏西墜,以上官婉兒為首的女子漸漸占據了上風,最後蕭明晟下旨,允女子參加科舉。

  晟安十七年的時候,蕭明晟治下的科舉制度已與先皇時間大大不同,原本科舉考試常科是明經與進士兩科,考生有生徒和鄉貢兩個來源,現在只剩下進士一科,取消生徒,不管考生什麼出身,想要參加科舉都必須走州縣解試,取得舉人身份後再參加禮部主持的春闈會試,再然後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女子想要參加科舉,一應流程與男子等同,唯有在驗明正身這一環節上會指派一些女官負責。

  當年八月,正是秋闈州縣解試之時,亦是女子憑才學獲取春闈資格的考試。只是,響應者寥寥,最終考上獲得舉人身份的女子只有十人,而這其中有七人還是長安本地女學中的學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