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明目張胆的到了城門口,守軍士兵本想攔截,卻被柳戈一馬鞭甩在臉上,打的滿臉血,就沒人再敢阻攔。

  隊伍出城之後不久,冀州節度使潘諾得到消息,立刻就覺得事情不對勁,連忙派人去問誰帶兵出逃,可是帳下將軍都在。

  他第一件事是趕去大營盤查,卻發現一支隊伍都沒有少,走的不是大營里的兵馬。

  這才醒悟過來,再帶人追,已經來不及。

  餘九齡出城之後心跳還一直都沒有慢下來,他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跟鬧著玩似的就出來了?

  餘九齡想著,李叱斷然不會在從府庫里往外搬運東西的時候就想到,這些冬衣要如此用法。

  但有了這些東西,就能想出如此膽大包天的計策來。

  其實李叱和柳戈說的事,只是第二種選擇,是備用的策略安排。

  李叱的第一選擇還是護送虞朝宗回燕山營,燕山營不管多亂,只要虞朝宗養好了病回去,他一出現,燕山營里的人就全都會老實下來。

  因為李叱將來的打法還是裡應外合,柳戈這三千兵馬一直藏在城中,那時候燕山營再攻冀州便易如反掌。

  然而事情突變,李叱也只好用備用的第二選擇了。

  柳戈帶著兵馬出城就下令急行軍,都是騎兵,當初柳戈帶著人進地宮的時候,就帶了冀州軍的戰馬來。

  馬車上。

  高希寧回頭看向逐漸模糊起來的冀州城,想著這一次是真的離開了,再回來的時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

  她看向爺爺,高院長臉上也都是不舍。

  如果不是因為高希寧的話,他應該怎麼都不會離開冀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冀州城裡,因為他的書院還在。

  然而人總是會有斷舍離。

  而當不得不面對斷舍離的時候,因為斷舍離而能保護更重要的人,那麼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潘諾帶人趕到北門,怎麼都搞不清楚那隊伍到底是哪兒來的,就好像鬧鬼了一樣。

  而這事沒多久就在冀州城裡傳開,百姓們都說,光天化日之下,一隊戰死的冀州軍陰兵出城。

  這事越傳越離譜,傳來傳去,傳成了冀州可能要有大災,陰兵離開,是不想再守護冀州。

  一時之間,冀州城裡人心惶惶。

  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養豬養你啊

  北境,邊關。

  清早起來,夏侯琢溜溜達達的出了自己的住所,每天早晨都要去大營里例行巡視,這已經成為他刻進骨子裡的習慣。

  前陣子原來的邊關從三品將軍劉博遠病故,軍中一時之間沒了主將。

  劉將軍在邊關二十幾年,深得士兵們愛戴,能在如此朝局下把士兵們養活下來都是難事,劉將軍功不可沒。

  尤其是從大概十一二年前開始,朝廷就已經沒有給邊軍的撥款了,就算有,也指不定落在誰手裡。

  劉崇信作亂最狠的時候,別說邊軍的軍費軍糧剋扣,什麼錢他不敢占為己有?

  而且這種剋扣,並不是劉崇信一人所為。

  劉崇信就是那些貪官污吏的老祖宗,打個比方,給邊關的軍費每年如果有一百萬兩,五十萬兩會落在劉崇信手裡。

  二十萬兩落在下一層官員的手裡,十萬兩再下一層,五萬兩再再下一層,以此類推,到了最下邊一層手裡可能分文不剩,他們拿什麼發?

  層層剝削,等到了邊關就剩下一紙空文,軍費不見一兩,軍糧不見一粒。

  劉將軍每年都不得不跑到冀州一趟,求爺爺似的去求曾凌,好在曾凌還知道邊關緊要,朝廷的撥款下不來,糧食上他還供應著。

  這些邊關的士兵們,能堅持下來,靠的都是一腔熱血,滿心忠義。

  劉將軍還帶著士兵們儘量自己種一些糧食,雖然氣候環境苦寒,產量極低,但有一點算一點,總歸比沒有強。

  劉將軍病故之後,全軍戴孝,可是因為實在窮,買不來那麼多白布,沒辦法做那麼多白衣,就只好每個士兵胳膊上纏一條。

  軍需的人也難受,想把劉將軍的葬禮辦的好一些,然而捉襟見肘,就沒什麼能辦的。

  劉將軍死之前哭了很久,恨自己無能。

  劉將軍死之後所有人都哭了很久,恨自己無能。

  劉將軍病故之後,邊軍發文到冀州,曾凌那時候正兵敗回來,忙著和羽親王勾心鬥角,哪有心思管邊軍的事。

  發文到幽州,羅耿派人送來一些撫恤,卻也沒有做出什麼安排。

  最終將士們商量了一下,朝廷不管地方也不管,只能靠自己,於是決定大家推舉一人出來,接任將軍之職。

  夏侯琢當時沒參加,他說自己不管是資歷威望還是功勞戰績,都不能和軍中諸位將軍們相比。

  可是連他都沒想到,他沒到場,選出來的人就是他。

  夏侯琢的人緣好,好在仗義,好在勇敢,好在一往無前,好在把每個邊軍當兄弟。

  資歷不如他的人,服他。

  資歷比他老的人,也服他。

  數十個五品以上的將軍們在大營里,每個人都把自己要選的人寫在紙條上,為了避免尷尬,大家都不留自己姓名。

  結果紙條打開,寫的全都是夏侯琢。

  夏侯琢不敢接受,第一次如此惶恐不安,可是數十位五品以上的將軍站在他門外,肅然列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