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虞朝宗出身不錯,可他父親也就是個府治,其人脈關係又怎麼能和楊玄機相比?

  楊玄機在蜀州,盡得各大家族支持,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而且那十萬大山的蜀州之地,武親王大軍去了,亦無用武之地。

  他進可取中原,退可守蜀州,就算是在蜀州自立為帝,獨享一隅,朝廷也沒什麼辦法。

  李兄虎在南疆,得所有苦命百姓支持,說是手下有三十萬大軍,但只要他登高一呼,嘯聚百萬之眾也不是什麼特別難的事。

  南疆那邊的百姓,已是只知李兄虎,不知有朝廷,只知薄衫十二令,不知朝廷有法度。

  相對來說,虞朝宗在冀州這邊就要艱難的多,有冀州軍,有幽州軍,後來還有豫州軍和青州軍,再後來武親王大軍也到了。

  北境這個地方,又比不得江南之地。

  如果虞朝宗聽李叱的計策不出山,等著冀州大戰結束,把這一場大戰關於燕山營的所有因素都剔除掉,結局其實也一樣。

  曾凌必死無疑,豫州軍接管冀州,羅耿的幽州軍看似被重用實則被排擠。

  皇帝不會久留冀州,武親王也不會,到時候,燕山營再南下奪冀州,不說易如反掌也差不了許多。

  可是虞朝宗偏偏不聽。

  能按照李叱想法,大概半年後,最多一年後,虞朝宗的燕山營,不管是威望還是實力,都要超過李兄虎的薄衫軍和楊玄機的天命軍。

  最起碼,可雄踞北境。

  可實際上,目前來看,真正對大楚構成滅國危險的是李兄虎嗎?是楊玄機嗎?是虞朝宗嗎?

  是在青州東南水泊舉起大旗的樑沿寨嗎?是在漁陽得渤海國支持而擁兵七八萬人的白山軍嗎?

  都不是,而是大楚的十三州節度使,是那些已經嗅到了更高更大權利味道的名門世家。

  就算是當今皇帝楊競有心力挽狂瀾,但這狂瀾他能挽住?

  十三州節度使,就算是沒了曾凌沒了崔燕來也沒了劉里,剩下的人就會老老實實重新對朝廷臣服?

  他們又不傻,曾凌劉里崔燕來,就是活生生又死翹翹的例子啊。

  他們願意臣服,皇帝能容得他們?

  當下容得,只要朝局穩定下來,皇帝就會一個一個的把他們都屠了。

  這些人把局勢看得清清楚,誰都會有所決斷,他們若是傻子,也做不到如此高位。

  皇帝擊敗了一個虞朝宗,並不算什麼大勝,因為對於天下格局的影響,燕山營的失敗根本就不算回事。

  此時此刻,對於虞朝宗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可期待的事了,他還沒死,心已經死了。

  但他卻看得更透徹了,大概不經過這些事,也不會有更透徹的心境。

  「老三。」

  虞朝宗拉著李叱的手,聲音微弱,但是卻真誠地說道:「以你之才,應該自謀其事,你的本事遠遠在我之上,這天下,大有可為。」

  李叱道:「大哥你別胡思亂想這麼多,先把身子調理好,將來的事咱們不急著去想。」

  虞朝宗搖頭道:「我自知命已不久,你聽我把話說完……老三,燕山營敗了,我輸了,其實對於中原江山來說,就好像一顆小石子掉進了湖水裡一樣,微不足道。」

  「然而劉里,曾凌,崔燕來三人的死,就是三座大山倒下了,砸進了這片湖,掀起來的不是點滴之水,而是滔天大浪。」

  他看著李叱認真地說道:「因為這三人的死,其他的節度使就越發的明白,他們不反,皇帝也容不得他們,與其等著被皇帝一個一個把他們收拾了,不如就此反了,沒人能做這中原皇帝,那就大家把中原瓜分了吧。」

  他緩了一口氣後繼續說道:「冀州經此大戰之後,反而是最好的時候。」

  李叱懂他的意思。

  冀州燕山營敗了,曾凌死了,看起來已經沒有大患,皇帝接下來就會把重心放在其他地方。

  冀州這邊,反而成了最適合發展的地方,幽州羅耿和豫州於瑋殷必然不和,他們兩個明爭暗鬥,也顧不得其他。

  況且皇帝絕對不會把青州軍的降兵給他們,燕山營的降兵也不會,必會讓武親王全都帶走。

  虞朝宗道:「我猜測著,皇帝很快就會返回都城,武親王大軍也會護駕南返,豫州青州是產糧重地,武親王大軍,怕是要留守這兩地,以維持朝廷的糧食所需。」

  「所以這樣一來,連武親王楊跡句都無力顧及別處,南疆的李兄虎和蜀州的楊玄機,看到局勢如此,必會出兵。」

  他握緊了李叱的手說道:「我對不起你,也對不起燕山營所有兄弟,我也已無力再照看活著的人兄弟們,我寫一封信,再給你大當家的令牌,你等到合適的時機離開冀州回燕山營,老七黃金甲還在家裡守著,你回去之後對他說,我已經把大當家之位交給你,你帶著兄弟們好好活下去,以你的能力,將來也能帶著大家報仇,去和那些人爭一爭這中原江山。」

  李叱剛要再勸,虞朝宗劇烈的咳嗽起來,他說話太多,情緒波動又大,他此時身體哪裡支撐得住,咳嗽了幾聲後便開始吐血。

  好一會兒後才停下來,又沉沉睡去,看起來虛弱的也只是勉強活著而已。

  李叱站在床邊,看著臉色如此慘白的大當家,一時之間心中難以平靜。

  第四百六十八章 該走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