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叱心說不能再讓他們三個繼續貧嘴下去了,不然指不定到什麼時候才能停下來。

  「爺爺。」

  李叱看向高院長叫了一聲,以往他都是叫院長大人,這次特意叫了一聲爺爺。

  高院長果然怔了一下,然後笑起來,慈祥而溫和地說道:「好孩子,有什麼事?」

  高希寧在心裡哼了一聲,心說這嘴臉,給我們老高家丟人啊……

  李叱把關亭候的事說了一遍,高院長仔細思考了許久,也沒有想到什麼頭緒。

  主要是已知的條件太少了,只知道那人五歲進書院,十五歲離開,期間還曾去過大興城。

  四頁書院裡的弟子們,七八成都是這樣的人啊。

  李叱進書院的時候已經十歲多快十一歲,那是因為他去的晚……

  而且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在書院十年也不確定,只是確定他在冀州城十年。

  歸元術抓住的那幾個人,也不算是什麼真有分量的,當時只是關亭候的外圍護衛。

  如果真的是親信,怎麼可能後來又不跟著關亭候了。

  那些世家大戶的孩子四五歲開蒙,絕不是什麼稀奇事,別說家世好的孩子,就算是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四五歲開蒙也實屬正常。

  高院長絞盡腦汁的想,沒有什麼印象。

  「如果是在書院十年的學生,品學兼優者,我都能說得出家世來歷,沒有不能對的上號的,如果是品學都不行的……」

  高院長說到此處看了一眼夏侯琢,夏侯琢撇嘴。

  高院長道:「如果是走讀的學生,那就更不好說了,有不少各地名門之後都會到書院求學,但他們不會讀上十年,多者三年,少者一年,然後就離開書院去求前程了。」

  既然找不到什麼痕跡,眾人也就不打算再浪費時間。

  正說著,吳嬸帶著人上來給他們送飯菜,見人這麼多,吳嬸都愣了一下。

  戰時,她基本上只負責那老三位的飲食,李叱和高希寧都會隨軍吃飯,此時人多飯少,吳嬸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她決定就在這做些麵條,省時省事。

  一邊做飯一邊聽著李叱他們閒聊,吳嬸忽然搭了一句:「你們說的這個人,是不是蕭公子?」

  聽到這句話,高院長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看向吳嬸:「哪個蕭公子?」

  吳嬸道:「越聽越像,蕭公子是除了當家的和大將軍之外,難得的幾乎每餐都到食堂吃飯的書院學生,叫……蕭悅?」

  吳嬸看向李叱說道:「當家的去書院之後有兩年,蕭公子才離開的。」

  「對了。」

  吳嬸道:「蕭公子對當家的你特別感興趣,每天都會在你吃過飯後才進食堂,但總是要仔細問我當家的你都吃過些什麼。」

  李叱皺眉。

  吳嬸道:「他還經常從食堂帶些飯菜去書林樓。」

  燕青之猛的反應過來:「想起來了,確實有這樣一個人,還總是想和李先生請教問題,但李先生不怎麼理會他。」

  李叱仔細回憶,沒有任何印象。

  所以他覺得這個關亭候很了不起,以李叱的機敏和警覺,有個人對他那麼感興趣,他卻毫無察覺。

  一個出身優越的人卻能很低調的行事,城府之深,已經可見端倪。

  燕先生道:「他去四頁書院求學卻那麼不顯眼,大概當時只是想要書院的一份結業罷了。」

  李叱嗯了一聲。

  他莫名其妙的想起來唐匹敵之前說的那句話,老唐說,這個關亭候行事作風和李叱很像。

  可想再想想又沒道理,那時候李叱真的沒有多大名氣,關亭候沒必要模仿一個當時還是小人物的李叱如何行事。

  況且,李叱那會兒還在進化中,哪有現在這麼不要臉。

  就在這時候,有親兵帶著一個人進來,看那人年紀三四歲上下,應該是緊張,所以臉色有些發白。

  「主公。」

  親兵俯身道:「此人說是關亭候信使,從揚州來,給主公帶來一封關亭候的親筆信。」

  李叱看了看那信使說道:「莫怕,把信給我。」

  信使連忙從懷裡取出來一封信,雙手遞給李叱:「這是關將軍的親筆信,命我務必親手交給寧王。」

  李叱把信接過來:「安排他下去休息。」

  說完後把信撕開,信並不厚,只有一張紙。

  信上第一句話……我對寧王十分敬佩,冒昧寫信,是有些人生疑難,百思不解,所以想請寧王釋惑。

  第二句話是……寧王信命嗎?

  第三句話是,寧王若不信命,卻又被人擺布,當如何破之?

  這三句話看完,李叱的眉頭就微微皺了起來。

  【男兒當自強自立,不被人擺布,不為人利用,不受人脅迫,此為男兒志氣。】

  【天下有志者,寧王當為翹楚,我想請問寧王,力有不逮時,是虛與委蛇緩尋良機,還是當斷則斷不受其亂?】

  李叱看完這兩句話後,眉頭皺的更深了些。

  他不知道這個關亭候派人送信來,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想示好,還是想故意迷惑?

  【有人給你按上了一對翅膀,你就一定要飛嗎?】

  這是信的最後一句話。

  李叱看完後遞給夏侯琢,夏侯琢看完後也皺起了眉頭:「最後這一句,是在說你,還是在說他自己?」




章節目錄